古典神魔小說《西遊記》肯定不是吳承恩寫的。

我們今天看到的小說《西遊記》,是明代世德堂版本,在民國以前,作者不詳,只註明「華陽洞天主人校」。

在古代,由於小說中不入流的「下里巴人」,因此很少有作者署真實姓名。比如《金瓶梅》,作者署名蘭陵笑笑生,真實身份是誰,至今還是個謎。更何況《西遊記》不是文人獨立創作的,而是由歷來西遊題材的雜劇、平話、民間故事整理改編而成的,連作者筆名都沒有。

明清時期,一般認為小說《西遊記》作者是著名的道教人物長春真人丘處機。因為《西遊記》的主題就是全真派的「性命雙修」,而丘處機修為高深、文采出眾,又有西行萬里會面成吉思汗的事迹。但也有人認為,《西遊記》作者應該是明代內閣大學士李春芳,因為李有一個號,華陽洞天主人。

不過,不論是丘處機說,還是李春芳說,證據都不夠完全確鑿。到了民國,胡適和魯迅兩位大咖,不約而同認為《西遊記》作者應該是吳承恩。他們的理由是,《淮安府志》有吳承恩著《西遊記》的記載。因為這兩位大咖影響力實在太大,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西遊記》小說,作者都署名吳承恩。

不過,在學術界,對吳承恩是否是《西遊記》作者一直有爭議。不論從吳承恩的文化背景,還是個人經歷,都難以跟《西遊記》掛上號。其中,復旦大學駱玉明教授提出了最有力的反證。他從明末清初藏書大家黃虞稷的《千頃堂書目》中發現,吳承恩《西遊記》被歸入地理類書籍。作為一個藏書大家、大學問家,黃虞稷不可能分不清小說和地理書。因此,《淮安府志》提到的吳承恩的《西遊記》大概率不是神魔小說,而是同名的一部遊記或者地方風物誌。

我個人覺得《西遊記》是中國古典長篇小說中bug最多,故事情節前後矛盾最明顯最嚴重的,我老家甚至有「亂說《西遊記》」的俚語,意為不靠譜、胡說八道。考慮到明代出版業的發達,《西遊記》也是當時的暢銷書,我大膽推測,小說作者應該有N多個人。一位信奉全真教的書商,組織若干文人,收集整理歷代西遊記故事,用流水線作業的方式,分別改編成書。由於當時沒有電腦,也沒有編輯審稿制度,統稿時比較馬虎,因此造成了故事情節前後矛盾和bug不斷的情況。否則,沒有第二種理由,來解釋西遊記。


吳承恩的《西遊記》創作於明嘉靖時期,當時的朱明王朝極度推崇「程朱理學」,也就是道教思想,使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發展受到制約,而吳承恩創作《西遊記》的初衷是想借小說點醒嘉靖皇帝,使「儒、釋、道」三教合一、融合發展。然而,《西遊記》前十五回剛剛面世,便遭到朝廷封殺,直至三十年後的隆慶和萬曆皇帝時期,才得以創作完成。從《西遊記》這本書中,我們可以品評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也間接的表達了作者吳承恩的治國良方。

《西遊記》開篇: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

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宇宙誕生之前,陰陽混雜在一起,沒有天地,也沒有人類。自從盤古刨開了這個混沌體,宇宙開始形成,輕清者上升為天(陽),重濁者下降為地(陰)。天覆蓋著眾生,地承載著萬物,這是天地最大的「仁」,萬物生髮,人類得以生存,這是天地對人類的「善」。要想知道宇宙的規律、社會的變遷、萬物的造化、人的悲歡離合、人生的意義、命運的軌跡、災厄的化解、煩惱的根除,你就必須要看懂《西遊記》。

菩提祖師

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

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

菩提祖師是佛教的名字、道家的氣質打扮、儒家的行事思想。打個比方,菩提祖師出資在西牛賀洲的「靈台三寸山、斜月三星洞」創辦了一個學校,不圖名不為利,教民眾強身健體、修身養性,也為社會培養精英,這就是儒家的奉獻精神。他在授課的時候也是「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從這段描述可以看出菩提祖師是一個集三教精韻於一身的隱士,間接表達了作者吳承恩的三教合一思想。

菩提祖師的做法是「以無為求有為」,看似隱居無為,但是他培養出來的學生卻是有所作為。以他的弟子孫悟空為例,大鬧天宮之後,這才引出了唐僧西天取經,使西方的佛教文化東渡,而唐僧也把東土的道教文化傳播到西方。同時,也輔助玉皇大帝重整天庭的綱常制度。當時的天庭是非常亂的,玉皇大帝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他藉助孫悟空大鬧天宮這個機會,以及後來唐僧西天取經途中降服的一些天庭妖魔,完成了自己改革的大政。

那麼關於菩提祖師的身份,有人說是如來佛祖的弟子「須菩提」,還有人說他是太上老君,其實都不是。菩提祖師隱居的地方叫做「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靈台」是道家的說法,主管人的思維和判斷力,「方寸」是個「日」字,「斜月」是個「勿」字,合起來是個「易」字,指《易經》,說明菩提祖師的學問來源於《易經》。「三星洞」是指菩提祖師洞見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精奧,而且他的學問高於這三家。另外「靈台方寸山」就是「靈山」,說明菩提祖師隱居的地方離如來佛祖的靈山不遠,但是佛祖並不知道這個人的存在。

孫悟空

菩提祖師問:「你姓什麼?」

猴王道:「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

祖師道:「不是這個性,你父母原來姓什麼?」

猴王道:「我也無父母。」

祖師道:「既無父母,想是樹上生的?」

猴王道:「我雖不是樹上生,卻是石里長的。我只記得花果山上有一塊兒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

祖師聞言暗喜道:「這等說,卻是個天地生成的。」

那麼吳承恩為什麼要把孫悟空設計成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而菩提祖師得知孫悟空是天地生成的,為什麼「聞言暗喜」?因為孫悟空是一個沒有派系標籤的人,沒有父母、沒有師父、也沒有家族傳承。另外,石頭生的多少有些鐵石心腸的意思,能夠執法。所以菩提祖師認為這個猴子可以培養,能夠幫助他完成「三教合一」的歷史使命。

吳承恩

中國古代的文人往往仕途不能得志,一方面不能鍵用於朝廷,另一方面有很落魄。他們大多選擇回鄉「開辦私學」,一來可以賺取生活費,二來可以培養人才,把自己的學術思想傳播給學生,希望有能力的學生能夠達成自己的理想。還有一部分人選擇「著書立說」,也是為了傳播自己的治世良方。還有一部分人依附於有能力的人,作為「幕僚」,再圖功名。《西遊記》中的菩提祖師就屬於「開辦私學」這一類文人,而作者吳承恩與之類似,他是屬於「著書立說」來救世的這一類。

《西遊記》的時代背景

《西遊記》的時代背景是我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菩提祖師的原型應該就是當時隱居在雲夢山的「鬼谷子」,「鬼谷子」雖然隱居無為,但是他的弟子蘇秦、張儀、孫臏、龐涓、毛遂、商鞅等人,都是把春秋戰國攪得周天寒徹的人物。菩提祖師也是一樣,他不出山,但是他的徒弟孫悟空也是把天庭攪得周天寒徹。

《西遊記》中提到了三個朝代,分別是春秋戰國時期、西漢末年、唐朝初年。吳承恩雖然寫的是以上這三個朝代的事情,但是其目的是影射當下的大明王朝。

孫悟空在花果山稱王稱霸的時候,正式我們國家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春秋五霸」、「戰國七雄」輪流稱王稱霸的時候。孫悟空大鬧天宮要篡奪玉帝寶座的時候,正是歷史上西漢末年王莽篡漢的時候。孫悟空大鬧天宮之後,玉皇大帝派人把如來佛祖的佛教引入南瞻部洲的時候,就是歷史上唐朝的玄奘法師前往印度、尼泊爾西遊取經的時候。

吳承恩藉助史實安排了《西遊記》中的人物和情節,從而暗示當時的嘉靖皇帝要有玉皇大帝和李世民那樣開闊的胸襟和政治智慧。因為明朝嘉靖皇帝偏愛道教,使民間佛教和道教發展不均衡,道教一家獨盛,從而出現了一些腐敗的現象。《西遊記》中有很多情節都描寫了道教對佛教的壓制。作者希望嘉靖皇帝也能有李世民那樣開闊的胸襟,玄奘法師取回佛經之後,李世民全力支持。李世民就是信道教的,李家自稱是老子的後代,所以李唐王朝一直是推崇道教的。但是李世民就知道不能老是推崇一家,容易出現不均衡,所以他派玄奘法師西去取經,並全力支持他發展佛教,希望佛道兩家均衡發展。

吳承恩在《西遊記》中藉助天庭來影射當時的大明王朝,當時天庭中有種種弊病和隱患,這在當時的明朝也是存在的。吳承恩在五十多歲的時候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剛剛出版就被列為禁書,後來一直到吳承恩晚年才完成了全部章回的創作,歷時三十二年。這期間,經歷了明朝的嘉靖皇帝、隆慶皇帝、萬曆皇帝。嘉靖皇帝在位四十五年,吳承恩在《西遊記》中設計了玉皇大帝這樣一個形象,玉帝永遠不老,永遠在天庭當皇帝,還有一些不老的神仙永遠在天庭為官,最後天庭被孫悟空攪得一團亂,沒有能人出來降服。在嘉靖皇帝晚年,內閣首輔嚴嵩八十二歲還在把持朝政,像海瑞那樣的能臣是無法施展抱負的,也阻擋了明朝的革新之路,最後導致大明王朝禮崩樂壞、財政危機、邊疆告急。

嘉靖皇帝之後的隆慶皇帝開始為革新鋪路,但是他只做了幾年的皇帝,後來的萬曆皇帝就任用了張居正,開始實行轟轟烈烈的大改革,重振了大明朝的朝綱。所以《西遊記》中就有了玉皇大帝啟用取經團隊,沿途掃除下界妖魔的故事情節,也藉此機會重新整頓天庭秩序。


這是一個誰也回答不了的問題。

因為目前來說,並不能100%肯定是吳承恩就是《西遊記》的作者。

因為古代流傳下來所以《西遊記》書,都是沒有署名的。

所以我們根本不知道西遊記的作者到底是誰。

並且,所有吳承恩本人的書籍,記錄中,都沒有任何文字說明自己寫過西遊記,也沒有任何有關於西遊記的故事等等。

那麼,既然吳承恩從來沒說過,為啥現在普遍認為西遊記是吳承恩寫的呢?

這是因為,吳承恩是江蘇省淮安府人,而淮安地區的官方記錄《淮安府志》中有一個淮安當地人作品的目錄,其中記載:

"吳承恩《射陽集》四冊卷,《春秋列傳序》,《西遊記》」

而《射陽集》《春秋列傳序》,都確實是吳承恩署名的作者。

另外一個原因是,《西遊記》原著中,有大量的淮安當地方言,還有淮安當地的小吃。西遊記中描寫的很多唐僧師徒旅途中看到的食品,其實都是當地小吃。

所以這說明了《西遊記》的作者肯定是淮安人。

既然是淮安人,在西遊記成書那個年代的淮安人,有可能寫西遊記的,就只有吳承恩一人了。

不管怎麼說,如果吳承恩真的寫了《西遊記》,那麼也很明顯吳承恩不太想讓別人知道他寫過這本書。

因為他既不在書上署名,也沒有在任何地方提到自己寫過這本書,甚至他的朋友們也完全沒有提過他寫了這本書。

既然吳承恩本人都這麼不想讓大家知道他寫了這本書,我們今天又怎麼可能知道他到底為什麼寫這本書呢?這可能永遠是個謎了。

順便提一下,有個電視劇叫做《吳承恩與西遊記》,比劇是各種胡編亂造,牽強附會,歪曲歷史。這部劇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嚴重侮辱,希望大家不要信以為真!!!


這個問題本質上就是,西遊記的寫作動機,也就是西遊記主題。而這恰恰是目前西遊記研究當中最大的疑問。所以從本質上講,這個問題是沒有解答的。

首先,必須要指出,吳承恩並不一定是西遊記的作者。西遊記最早的刊行本並沒有指出作者是吳承恩。西遊記最早刊行於明代中晚期。清代初期有人認為是元代著名道士長春真人丘處機所作。這種說法,不具有可靠性。清代中期,有部分淮陰籍文人,根據明代淮陰府志當中的一條記載,認為西遊記的作者是吳承恩。近代的時候,胡適從這個記載出發,考定之後認為是吳承恩寫成了西遊記。這個觀點得到了魯迅的認同。因此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文學界的主流觀點。不過隨著研究的逐步推進,尤其是在故宮發現了吳承恩本人的文集,射陽先生文集。對照之後,發現吳承恩不具備成為西遊記作者的能力。所以現在文學界有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西遊記的作者不是吳承恩,但是很難確認真實的作者。有人猜測,嘉靖年間的內閣首輔李春芳,很有可能是真正的西遊記作者。這種觀點的主要依據在於,最早的西遊記刻本,也就是金陵世德堂刻本當中,的華陽洞天主人,很有可能就是李春芳。李春芳曾經取過一個相似的名號。我個人認為西遊記的作者不大可能是吳承恩,但李春芳的可能性也不是很高。後續的研究能否取得突破,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主要依賴於關鍵性史料的發掘。

其次,回過頭來看西遊記的主題。西遊記,究竟是在講什麼故事?這恐怕是四大名著當中唯一一部沒有定論的。目前,學術界對於西遊記的主題有多種看法。最主流的一種觀點是政治隱喻說。這種觀點認為,西遊記當中有大量的,內容影射了明代中晚期的社會政治。比如孫悟空大鬧天宮,實際上影射了明英宗北伐失利之後被俘。壽星公的鹿,化作妖怪下凡之後要吃小孩,影射了當時福建的一個真實故事。而西行路上,眾多妖怪為非作歹之後,卻能不受懲罰,影射了明代中晚期社會政治的黑暗。而且如果,假設李春芳確實是西遊記的作者。由於他本人做過明代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那麼以神魔小說的形式,影射當時的政治,就很有可能。從政治隱喻的角度可以解釋,小說的部分內容,但不能解釋全部,這是這種說法,難以自圓其說的地方。宗教主題,是另外一個較為主流的觀點。有一些學者認為,西遊記的記載全真教修道理念非常契合,因此很有可能是道士所做,然後以小說的形式傳揚道教的宗教觀念。清代初年將作者誤認為丘處機,並不是沒有根源的。不過有一個比較難以理解的情況就是小說當中對於道教有很多諷刺性的描寫,如果真是道教徒,這種寫法令人匪夷所思。除此以外,還有比較淺俗化的解釋,就是所謂的遊戲論。這種觀點認為,西遊記本身不是一個立意高深的作品,作者寫作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作為休閑之用,換句話說純粹是把它作為一種娛樂產品。這種觀點顯然和書當中某些內涵深刻的諷刺不相符。

最後,作品的主題不確定,作者的寫作動機就很難明了。如果是政治諷刺主題,那麼作者的寫作目的顯然就是以此來規勸社會上層,尤其是皇帝和官員。如果是宗教主題,那麼作者的目的當然就是弘揚宗教意識,鼓吹宗教思想。如果是遊戲主題,那麼純粹就是為了博人一笑。


諸位不知還記不記得,前幾年有一部電視劇《吳承恩與西遊記》,這也是87版西遊記原班人馬的再次聚首。礙於當時的條件,本人只看過幾集,隨著一個個人物的出場,西遊記的塑刻也漸漸完備,也就是說,無論是西遊記中的神仙也好,妖魔也罷,都有真實的人物原型及其想關背景。那麼吳承恩為什麼要寫這麼一部浪漫主義巨著呢?

讓我們從吳承恩說起。

吳承恩一生窮困潦倒,人到中年(約莫四十歲)才補得那麼一個歲貢生,卻也等不來那麼一個分配名額,後轉做長興(浙江境內)縣丞,又遭誣陷,拂袖而去。

官場的失意,生活的困頓,使他萌生了這一奇想。

從佛道儒三家來看,《西遊記》開始創作是明朝嘉靖年間,當時的朱明王朝極度推崇「程朱理學」,也就是道教思想盛行,而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發展則有掣肘之痛,而吳承恩創作《西遊記》的初衷是想借小說點醒嘉靖皇帝,使「儒、釋、道」三教合一、融合發展。進而教化世人,然而,《西遊記》前十五回剛剛面世,便遭到朝廷封殺,期間幾遭罹難,再動筆之時,已是三十年後。

吳承恩自言:「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

借鬼神之事,諷人世之行,喻雲譎之意。這就是《西遊記》的來由。


關於吳承恩為什麼要寫西遊記,在這裡寫出我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看過的朋友也可以發表評論,表達您們的看法。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神化小說中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書中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一路排除艱難險阻,歷經整整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的故事。

書中塑造了四個非常經典的形象:一個富有慈悲心、愛心和寬容心,但是看起來好像不通人情事故的唐僧;一個神通廣大、幾乎無所不能,但是沒有明確目標,有時還容易盲目衝動的孫悟空;一個自私、狡猾、貪婪,並且好吃懶做的豬八戒;一個任勞、任怨和樸實,卻又忠心耿耿的沙僧,他們懷著不一樣的目的走上了相同的取經道路。在去西天取經的路上,他們面對著各種複雜的人、事、物和環境,既有分歧與矛盾,又有合作與情誼。

從社會方面的角度來說,由於作者官場失意,生活困頓,再加上人生的不順,更加加深了作者對當時的封建科舉制度和黑暗社會現實的認識,促使他運用神化小說的形式來來揭露當時社會的陰暗面:惡勢力當道、人心浮躁和當權者腐朽無力等等。

文章開頭寫到:欲知造化會元之功,須看西遊釋厄傳。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要想知道人生命運造化的真諦,那就必須看西遊記。從個人方面的角度來說,也表達了作者追求自己崇高的精神世界,對於人生命運的終極探索。作者在書中,也深刻地詮釋了自己的人生命運觀:要想真正地達成人生目標,就一定要在善心的指引下,堅持用正確的方法多結善緣,一旦因緣具足,自然而然能夠修成正果。因此,作者自己在書中也寫道:雖然我寫這本書表面上是寫妖魔鬼怪,但也不完全是寫妖魔鬼怪,實質上也是記錄人間的種種現象,對於人生也有一定的借鑒和勸戒寓意。


我是吳承恩,我從小到大是被大家用掌聲和鮮花以及誇讚捧起來的孩子,我小的時候是一個聰明機靈的孩子,無論是讀論語、道德經、詩經,等等經典都是看幾遍就能倒背如流,素有神童之稱,我們十里八村兒啊,都認為我是一個當官的好苗子,逢人就誇我將來一定有出息。

我爹更是對我寄予了厚望,出門在外都是拿我當招牌,獲得別人的艷羨和褒獎,我爹每天都樂滋滋的,因為他有一個神童般的兒子。

大家都知道,在明朝的時候要想當官,必須通過嚴苛的科舉考試,你們現在所知道的張居正,他就是一個通過科舉走向仕途的一個人。我由於年少無知,對四書五經已爛熟於心,對待朝廷組織的鄉試,會試,殿試,感覺都不在話下,我在13歲的時候,就輕飄飄的過了鄉試,獲得了秀才的身份,自從有了秀才的身份,就免除了我的稅賦,由於我比較小,大家看我文采都比較好,參加三年一次的會試,中個舉人那是遲早的事情。

但天意弄人,我在15歲的時候才和同村的一個表面上,不如我的人,一起去參加會試,一路上我遊山玩水,四處是歌酒賦,結交天下名流,玩得不亦樂乎,而我同行的人兢兢業業,認認真真,苦讀詩書,我對此很是不屑一顧。經歷了三天的大考,我感覺我的試卷答得是行雲流水,一氣呵成,會試中榜是必然的結果,直到發榜的那一天,我才知道,有一句話特別適合我,囂張遲早要付出代價的,成績是用汗水堆積的,而不是你吹牛得來的。發榜文那日,結果顯而易見,我落榜了,而文采不如我的那個人上榜了。

當這個消息就像風一樣的傳到我的家鄉,第1個接受不了的人是我爹,他死活不相信我沒中榜,世間有一句話叫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失望越大,帶來的痛苦越大,我還沒感覺到什麼,我爹就經不起這個打擊,就一病不起了,隔了一年就一命嗚呼了,我沒有搞明白到底是他在考試,還是我在考試,到底是我要當官,還是他要當官?無論怎樣的結果,反正是他去世了。

經此一役,我深刻認識到自己的漂浮,狠抓自身問題的修改,埋頭苦學,猛做歷年考題,希望在三年後的會試中能中榜,希望不辜負我父親的在天之靈,以告慰她高傲的靈魂。我在複習過程中一直在做著一個夢,十年寒窗苦,一朝成名天下知。

在我苦學的日子裡,有人在給我講,苦學是沒有用的,你要有門路,你有了門路,你才有機會入選,要學會攀關係,走後門,我對此是不屑一顧的,因為朝廷明令禁止走歪門邪道,而且大會小會一直在講,科舉的公平與公正,你不見那參加考試的安檢,那簡直是一個細之又細,嚴之又嚴呀,簡直是想把你扒光了看,所以我是相信官府的,我更相信我自己的能力,事實上我又失敗了。

我的師傅羅冠中先生,他是比我更厲害的一個人物,也是屢試不第,家庭困難,最後沒辦法當了小差,由於我們讀書人都是自命清高的,在衙門裡面也沒有混明白,混了一段時間,我師傅也辭職不幹了。

我們倆在揚州見了一面,他給我大吐苦水,我也向他彙報了我近期的情況,我們倆在酒樓里大醉一場之後,然後就分別了,更是堅定了我科舉這條路是走不通的決心。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很迷茫,家裡的是老婆的事兒,孩子的事兒,自己事業的事兒,讓我很糾結很難受,我是讀書人是好面子的,這些事不能像普通老百姓去講,然後我就通過讀書來排解,那時候我比較喜歡看一些玄幻類的小說,尤其志怪類的小說,你別說這些小說都寫得非常非常的不錯,挺引人入勝的,然後我就做一篇又一篇,前一篇,後一篇看著看著,忘記了生活的煩惱,忘記了工作的壓力,我沉浸在一種玄幻的狀態,愜意極了。

時光就是這樣一點一點過去的,看書的日子時光總是過得很快,一年一年又一年,那我快40歲的時候我感覺應該有干點事兒了,我於是去找了我的老師,跟他談了一下我的近況和我的鬱悶,我老師也向也向我倒了一肚子苦水,我們倆就這樣的折騰著折騰著。

當我們苦水倒完的時候,我老師給我說了一件事兒,他跟我說,我們既然不能在科舉考試上獲得一些名分,端不上鐵飯碗,那我們不能這樣昏昏暈暈的過下去,我們必須給這個世界上留點什麼?我正在搜集漢朝的是一些故事,我想寫關於三國的一些故事,前一段時間我去茶館喝茶,有一個說評書的說得頭頭是道,我覺得很有道理,最近就迷戀上了他們說的評書,我就把漢朝的一些故事和他的評講的評書結合起來寫了一點東西,你來看一看,我給他們暫定的名字叫三國演義,不是正史,但可以與同人作品的名,來講一講三國的事。

老師的事情對我啟發很大,於是我決定了,我把我的志怪小說搜集搜集,試著寫一寫,看能不能形成一個文策,在不斷的收集和整理過程中我發覺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師傅學了選了三國時期,我想了想還是選唐朝吧,然後我就開始寫,你還別說寫故事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你的理想和抱負,你的信念,你的意志都可以通過你的筆來表達出來,讓人心裡很暢快,你想讓誰死他就得死,一股生殺予奪的權力敢讓你情不自禁,寫起來很爽。

就這樣寫著寫著寫著寫著,一篇一篇的故事,我讀起來都讓自己很興奮,越寫越帶勁,越寫越帶勁,初稿就這不經意間的就寫成了,然後拿給老師去看,老師看完之後跟我探討了很久,提出了一些修改的意見,我就開始寫第2稿,在第二高中我就把故事的連貫性,事件的連貫性增長了一些,這一寫又是三年,三年中又讓我看到了世界的黑暗,又讓我看到了人心,我慢慢的通過我的筆把我看到的世界寫了進去,人物越來越圓潤了,事件越來越清晰了,我也越來越老了。

第3次讓老師看的時候,老師給我提了一個意見,你把這本冊子叫西遊記吧,於是我想都沒想就寫了西遊記,從此以後絕不動筆。

沒有想到把這個東西拿到茶館裡去,那說評書的人說故事,沒想到轟動效應很大,我就成名了,雖然沒有錢賺,但是老百姓很喜歡,我也知足了。

西遊記怎麼寫成的,就是這樣寫成的。


吳承恩自己也不想,《西遊記》是後人安給他的作品。該問問他,忽然成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作者是怎樣一種體驗?

我們從小背到大的標準答案不一定正確,《西遊記》作者是吳承恩的說法一直到乾隆年間才出現。

對,你沒看錯,就是乾隆年間。

在此之前,《西遊記》的作者是誰一直沒有定論。嘉靖皇帝時期的「青詞宰相」李春芳、元代的長春真人丘處機,都曾被認為是《孫悟空》的作者。清代前期出版的西遊記上,作者那兒大部分寫的是元?邱(丘)處機。乾隆年間,吳承恩橫空出世,從此一騎絕塵。

吳承恩為什麼寫《西遊記》?

不得已。


國力衰落,山河飄零。

漢族根基被盜掘,文明顏色被塗改。

人身正被欺凌,人心正被奴役。

歷史的滑坡泥流經過,頹廢前景已經出現。

文化的歷史,文明的歷程,只留精粹。

神物自晦,藏於頑石。

過去未來,諸般皆般,時日無多,前途尚遠,

神聖使命,我上之上,燃燒涅槃,煙花璀璨。

吳承恩西遊記


出於自己的抱負和對當時社會的評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