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設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的智慧化,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與城市轉型發展深度融合的產物。就具體內涵而言,智慧城市是以推進實體基礎設施和信息基礎設施相融合、構建城市智能基礎設施為基礎;以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的充分運用、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最大限度地開發、整合、共享和利用各類城市信息資源為核心;以為居民、企業和社會提供及時、互動、高效、智能的信息服務為手段;以促進城市規劃管理信息化、基礎設施智能化、公共服務便捷化、產業發展現代化、社會治理精細化為宗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建設智慧城市既是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提升城市承載能力、促進經濟提質增效、提高市民生活品質的現實需要,也是積極引領經濟新常態,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的戰略抉擇。

  建設智慧城市有利於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推進新型城鎮化。我國建設智慧城市,根本上是要服務於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進程,服務於促進解決「三個一億人」的綜合承載問題,即到2020年,要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建設智慧城市,構建城市統一的地理空間框架和時空信息平台,有利於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管理格局,統籌推進城市規劃、國土利用、城市管網、園林綠化、環境保護等的數字化和精準化,在能源、交通、環境、通信、防災、給排水和公共安全等方面有效提升城市運行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細化水平。以此為基礎,可以增強城市經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資源環境對人口的承載能力,實現城市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舒適、生態空間山清水秀,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這對於解決「三個一億人」的綜合承載問題、推進新型城鎮化具有重要意義。

  建設智慧城市有利於促進城市產業經濟提質增效、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當前,我國城市的產業發展模式正在從以加工製造業為主體向以現代服務產業、新興產業、智能產業為主體轉型。建設智慧城市,將加速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城市經濟發展各領域的深度應用,大幅促進城市信息資源的網路化共享、集約化整合、協作化開發和高效化利用。這無疑有利於優化社會生產組織協作模式和區域生產力布局,促進城市生產組織方式集約和創新,打造新的產業增長點,增強城市經濟活力和競爭力,促進城市經濟提質增效和優化升級。據世界銀行測算,一個1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通過採用全範圍的智慧管理,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城市發展的收益將增加2.5至3倍。目前,智慧城市已成為大數據發展的主要載體,成為「互聯網+城市」的主要形態。隨著大數據和「互聯網+」的推進,我國智慧城市將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機遇,並輻射整個產業鏈,形成巨大產業規模。另外,圍繞國家「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和城市群總體規劃布局,加強智慧城市群、智慧城市帶的統籌規劃和銜接配合,有利於提升我國智慧城市產業核心競爭力和「走出去」的能力。

  建設智慧城市有利於創新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保障和改善民生。當前,我國城市治理正從粗放型、經驗型、公眾參與少的城市治理機制向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共治的城市治理機制轉型。建設智慧城市,運用大數據等技術,加大數據開放和信息共享力度,有利於創新社會治理模式,改變傳統社會治理中的「差不多」現象和「拍腦門」決策,推動形成「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城市管理新方式。這將有效提升城市管理的普適性、可及性和針對性,實現精細化、精準化管理。同時,建設智慧城市將推進社會事業領域的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圍繞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在城市管理、創業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文化教育、公共安全、交通出行、社區服務等關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領域提供廣覆蓋、多層次、差異化、高質量的公共服務,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普惠化和均等化,不斷滿足城市居民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受。

  (作者為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