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諸位善知識,我們繼續來學習《大乘百法明門論》。上一講的主題是《總說六位心所有法[不定有四]》。

前面我們籠統地把六位心所簡單地說了一下。下面要具體來講,先從遍行心所開始。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分為六位。

下面要講心所有法。心所有法有五十一種,分為六位。哪六位呢?

一遍行有五,二別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煩惱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這個是從心所種類不同,把心所分成了六類,這裡講的六位。

遍行心所

認識心所的重要性

認識這些心所很重要,因為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時候,有三無漏學——戒、定、慧。

我們修定、修慧,怎麼修呢?

修定要有所緣境,所緣境就是佛法當中講的這些法,把這些作為所緣境來修止。

得止之後要觀。觀就是依照著我們這裡講的道理,講的這些法的性質來觀,才不會亂觀。亂觀得出的結論就不對。

這個就象地圖一樣,我們先把地圖看清楚,看清楚之後再來實際地去履行。實際的履行就是在修戒、定、慧了,但是先要把地圖看清楚。我們現在學論,就是把地圖詳詳細細地看清楚,到時候才不會走錯路。

我們修止觀,觀什麼?

就觀這些內容,一個一個地去觀,一個一個地去認識。

在定中認識那就很深刻了。現在沒有定,怎麼辦呢?就如理作意。

在散心位如理作意也是很必要的,也是修行的必要的前提。我們要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定。你要通過聞思作為前提,這個聞思就在散心位。然後再修加行,慢慢修定,再來修觀。

還有,學習佛法的次第也可以講,信、解、行、證。

我們先是信,可能是個仰信,仰信之下去解,怎麼解呢?要通過學習。

先把語言文字搞清楚,把意思搞清楚。

解通達了才說行,行就是戒定慧三學了,就是要操作了。

證,在實踐當中親自證得佛所說的這些東西都是真相。不是隨意推度出來的,不象科學用邏輯法推出來的,佛法是親證的。當然親證的事實是經得起邏輯的檢驗的,這是肯定的。

12

《大乘百法明門論》

——世親菩薩造玄奘法師譯

如世尊言:「 一切法無我.」

何等一切法? 云何為無我?

一切法者, 略有五種: 一者心法, 二者心所有法, 三者色法, 四者心不相應行法, 五者無為法。 一切最勝故, 與此相應故, 二所現影故, 三位差別故, 四所顯示故, 如是次第。

第一心法, 略有八種: 一眼識, 二耳識,三鼻識, 四舌識, 五身識, 六意識, 七末那識, 八阿賴耶識。

第二心所有法, 略有五十一種, 分為六位: 一遍行有五, 二別境有五, 三善有十一, 四煩惱有六, 五隨煩惱有二十, 六不定有四。

一遍行五者: 一作意, 二觸, 三受, 四想, 五思。

二別境五者: 一欲, 二勝解, 三念, 四定, 五慧。

三善十一者: 一信, 二精進, 三慚, 四愧, 五無貪, 六無嗔, 七無痴, 八輕安, 九不放逸, 十行舍, 十一不害。

四煩惱六者: 一貪, 二嗔, 三慢, 四無明, 五疑, 六不正見。

五隨煩惱二十者: 一忿, 二恨, 三惱, 四覆, 五誑, 六諂, 七驕, 八害, 九嫉, 十慳, 十一無慚, 十二無愧, 十三不信, 十四懈怠, 十五放逸, 十六昏沉, 十七掉舉, 十八失念, 十九不正知, 二十散亂。

六不定四者: 一睡眠, 二惡作, 三尋, 四伺。

第三色法, 略有十一種: 一眼, 二耳, 三鼻, 四舌, 五身, 六色, 七聲, 八香, 九味, 十觸, 十一法處所攝色。

第四心不相應行法, 略有二十四種: 一得, 二命根, 三眾同分, 四異生性, 五無想定, 六滅盡定, 七無想報, 八名身, 九句身, 十文身, 十一生, 十二住, 十三老, 十四無常, 十五流轉, 十六定異, 十七相應, 十八勢速, 十九次第, 二十時, 二十一方, 二十二數, 二十三和合性, 二十四不和合性。

第五無為法者, 略有六種: 一虛空無為, 二擇滅無為, 三非擇滅無為, 四不動滅無為, 五想受滅無為, 六真如無為。

言無我者, 略有二種: 一補特伽羅無我, 二法無我。

龍老師佛學公開課

緣起性空,唯識無境。

求真務實,堅持理性。

龍緣智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