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樣一個吃不飽的年代,中國人見面都會來一句:「你吃了嗎」,吃在當時人的想法中就是為了填飽肚子保障生命,可以說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了。

可當邁入這個吃喝不愁的新時代,吃不吃、吃什麼、怎麼吃,這樣一系列簡單的問題,卻成為很多年輕女孩為之苦惱不已甚至痛不欲生的艱難鬥爭。

正如很難想像一隻討厭水的魚還能不能生活下去,當有一天人類和食物不能和平共處會發生什麼呢。可現在就有那麼一些人,與食物發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這個戰爭其實是一種有關吃和不吃的精神心理疾病——進食障礙。

01

進食障礙是怎麼一回事?

可能很多人都會很難理解,進食怎麼會有障礙呢。餓了就吃,不餓就不吃,這是件再簡單不過的事了。其實,從專業角度來解釋,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ED)指的是以進食行為異常為顯著特徵的一組綜合征。

或許這樣的解釋你還是一頭霧水,那麼就不妨從它的表現來說起,進食障礙主要分為以下三類:少吃甚至不吃的厭食症,滿腦子都是吃,吃完又催吐的貪食症,以及不停吃吃吃的暴食障礙。

據有關數據統計,世界上約有 3% 的青年及成年人患有嚴重的進食障礙症,其中年輕人佔了 10%,而男女比例高達 1:10。

在中國,儘管尚未有關於進食障礙流行病學的權威資料,但近年來一些對女大、中學生進食態度的調查顯示對體形的過分關注及節食、暴食行為相當常見,進食障礙的檢出率也在2.8%至4.98%之間。這也就意味著:絕大多數進食障礙患者都是年輕女性。

在 「好女不過百」、「要麼瘦,要麼死」等各類減肥口號的狂轟亂炸下,對於大眾來說了解最多的可能就是厭食症了。它的全稱是神經性厭食,顧名思義,患有厭食症的個體會因為強烈恐懼體重增加或變胖嚴格限制進食甚至不進食,最終造成身體極度消瘦和嚴重的營養不良甚至是死亡,而上述的口號可謂一語成讖,厭食症致死率高達10.5%。

「在我小的時候,我從未聽見任何一位女人對我說『我愛我的身體』。我的媽媽沒有,我的姐姐沒有,我最好的朋友也沒有。」

「當我很重時,人們告訴我,你長得那麼漂亮!只可惜你脖子以下有很大問題」

凱特·溫斯萊特

說這些話的是凱特·溫斯萊特, 那個在《泰坦尼克號》中勇敢善良的Rose。極少數人知道的是,在她 15歲時體重就達到90公斤,被同學起了個「鯨魚脂」(blubber)這樣的侮辱性綽號。而她因為過度在意自己的形象,曾經連續數月只靠蘋果度日,並過度使用減肥藥和瀉藥去減肥。

幸好,她對於瘦的執著並未持續太久,她勇敢的質問自己:「你在幹什麼呢,你只是真地餓了。」

很多人減肥的初衷往往只是想變瘦一點,殊不知反而會深受其害,凱特接受採訪時的那句「我接受我的身體,我接受我本來的樣子,並努力使之變得最好。」可謂是一股清流。

相對於「吃太少」的另一個極端就是吃太多,這是另一種很常見的進食障礙——神經性貪食的表現。對於她們來說,吃就是生活的全部,餓了吃,不餓也吃,高興吃,不高興也吃,唯一不吃的兩種情形,只有:睡著了或者撐得胃痛了。

我們所熟知的黛安娜王妃就曾是一名貪食症患者,據她的回憶性傳記里說,「貪食症很可怕。非常可怕……在游輪上,一天會發作四次。我會狼吞虎咽掉我能找到的一切,兩分鐘後又感到噁心,非常疲憊。」

黛安娜王妃和威廉王子

另一種可怕的行為也會在暴食之後出現,貪食者他們通常會由於胃痛或者擔心體重增加,會採取嘔吐或使用瀉藥來實施清除行為。

對於她們來說,吐完以後心理會感覺比較舒服一點,雖然充滿罪惡,但至少把吃下去的都吐出來了,也就不用擔心體重增加,而據調查這種暴食—清除的循環每周至少會重複幾次。

和厭食症不同的是,由於有此障礙的個體幾乎總是會隱瞞她的暴食和清除行為,而體重也和正常人相差不大,往往很難被發現。

事實上,最大的危險正是在於進食障礙這一人群的隱蔽性,由於最早可見的問題常為消瘦、便秘、嘔吐、閉經等癥狀,且患者對其心理體驗又有意隱瞞,故多就診於綜合醫院的消化科、內分泌科、婦科和中醫科等,導致延誤診治;此外,由於ED的早、中、後期都易合併抑鬱或強迫癥狀,即使在精神科也常會被單純按照「抑鬱症」或「強迫症」來診治,而忽略最根本的心理病理。因此,進食障礙一直被臨床醫生視為「精神病理學中最令人失望和頑固的疾病之一」。

02

進食障礙絕不是「想瘦」那麼簡單

想要變得更瘦可能會導致進食障礙,但絕不僅僅只是想要變瘦那麼簡單。北大六院進食障礙門診的心理專家張大榮教授談到進食障礙就說:「社會對某種體型或面部特徵的追求對年輕人造成了很大傷害。它未必是決定性的因素,但它肯定是一個重要因素。」

  1. 社會文化因素

    在現代社會文化觀念中,常常把女性的身材苗條作為自信、自我約束、成功的代表。青春期女性在追求心理上強大和獨立的時候,極易將目標鎖定於減肥。而媒體大力宣傳減肥的功效,鼓吹極致身材人人皆可擁有,也讓追求完美、幻想極致的女孩容易陷入其中。

  2. 個體因素

    進食障礙的患者中存在一定的遺傳傾向和部分腦區的功能異常,進食障礙患者也往往具備這樣的特點,他們追求自我控制、追求完美和獨特,愛幻想,不願長大。在青春期時容易表現出自主性和依賴性的強烈衝突,引發進食的問題。

  3.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在進食障礙的發生、發展、維持和康復中都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張大榮就介紹道,有約三分之一的厭食症患者,發病原因是出於對某種壓力的「反抗」心理。比如家長對孩子的過度控制,過度保護.使得孩子產生了對抗心理,孩子為了表示自己已長大常常向家長的權威發起挑戰,「你讓我多吃,我偏不吃」。

03

如何戰勝進食障礙?

如果你生活在進食障礙中,你該知道那種對身體的失控感有多可怕。但是,不管你和它糾纏了多久,對它有多恐懼,借用張大榮教授的一句話來說:進食障礙是可以被治癒的。

在這裡小編一臉嚴肅臉地告訴你,如果你覺得你可能有進食障礙,或者有這種趨勢而不知所措的,請一定要重視,就醫才是首選途徑。進食障礙需要的是一對一的專業治療,而只有專業人士才會同你討論體重和營養的問題,並制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具體的解決方式還包括下面幾個方面:

  • 制定規律的進食計劃,並遵守

    一日三餐最好要安排在固定的鐘點,養成定時進餐的習慣。吃飽了,就停下,阻止自己吃得過飽。

  • 調整自己的認知

    你要找出進食障礙強加給你的諸如『瘦就等於一切』『要麼瘦,要麼死』等不合理的信念。你要學會真正的去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去愛自己的身體。

  • 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統

    有這樣一種說法,「從外往裡看,看不懂;從里往外看,說不清」。這是對進食障礙的精彩描述。但我們不一定非要人們理解我們,只需要他們相信支持我們,包括朋友、家人、一起奮鬥的病友,而這對康復很重要,你本就不必孤單一人的去對抗進食障礙。

  • 參考來源: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