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 Phimos

“因爲世界雖然這樣,我還是相信人在內心裏其實是善良的。”

——安妮·弗蘭克(《安妮日記》作者)

“世界上少了一個人,又怎樣呢?”

——泰德·邦迪(美國連環殺人狂)

潛伏暗影之人

如果你看過《沉默的羔羊》,或許你也會被吃人的漢尼拔醫生吸引:冷靜,英俊,高智商,神祕莫測,脣角一抹盡在掌握中的微笑,縱使知道他的危險、卻依然讓人沉醉。這種陰影裏的角色,不僅會引來迷妹的尖叫,這種暗黑人格,也能“撩”到心理學家的敏感點。

這個概念最早在2002年由Delroy Paulhus和Kevin Wililiams提出,共有三種特質,分別指的是自戀(自我中心、自以爲是),馬基雅維利主義(冷酷無情、陰謀欺騙),精神病態(尋求刺激、缺乏共情)。這三種黑暗的特質,被統稱爲“暗黑三角”。之前對這些特質的研究往往集中在犯罪者和精神病患者身上,而Paulhus和Wililiams提出,實際上我們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這些特質——我們都至少有一點兒自戀、馬基雅維利主義和精神病態:比如,心甘情願地接受美顏自拍的欺騙,日常耍的一點兒不太純良的手段,偶爾冒出頭的幸災樂禍和憤世嫉俗……都是我們身上難以抹消的一面,不過是程度不同罷了。

這個大膽的想法吸引了越來越多研究者的興趣,這些年來,三種暗黑人格的特徵以及彼此之間的關聯,都得到了充分的探討,甚至發現這些“社會所厭惡”的特質間存在着很大的重疊,以至於Paulhus認爲三種特質的研究者應當聯合起來——可能在這三角之間,存在人格的某種“暗黑核心”。

但是,正人君子真的都只是表面工夫嗎?背地裏的我們,真的只是道貌岸然的面具下、魔鬼般的靈魂嗎?

我們也有,生命之光

與社會格格不入的暗黑人物的確存在,但你身邊有沒有“生命之光”那樣的存在呢?這不僅僅是說那些獲得大量表彰的“感動中國”、“當代雷鋒”,更指的是向身邊人輻射着溫暖和光芒的那些人。這樣的人不會謀算着自己的付出,而是自然而然、自發地奉獻無條件的愛——因爲他們的心中本就傾向於如此。

研究者圍繞這些人,找到了和暗黑三角相對的光明三角,但光明三角不是簡單反轉了黑暗三角,而是混合了原諒、信任、誠實、關懷、接納的一個大雜燴。他們總是從好的角度看待他人,並且從與人交往中獲得內心深處的喜悅,而非僅僅把他人當作達成自身目的的工具。

最終,這三個特質從研究中浮現:康德主義(遵循康德提出的“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人文主義(看重個體的價值和尊嚴),對人性的信心(相信人性中存在善良和美德)。在對這些因素的反覆雕琢和精確的數據分析後,研究者給出了測試光明和暗黑特質平衡的量表。

對上千名不同年齡、性別、種族、信仰的人施用光明三角量表後,結果發現:光明三角並不完全是暗黑三角的反面,兩者僅存在一定程度的負相關關係。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有光的人,或許也有影”,光明和黑暗或許在大多數人心中並存。暗黑三角水平高的人也並非是人羣中的異種(畢竟,連月亮都有見不得光的一面,有陰暗面纔是人類啊),而是將我們每個人潛在的一面放大、並釋放。

由此看來,內心或許都是光明三角和暗黑三角的平衡。研究者將每個人身上光明三角和暗黑三角的程度進行比較,發現在我們思維、行爲和情緒裏,比起黑暗還是要更多一點光明。從下面的分佈圖可以看出,極端惡意的惡魔其實在人羣裏是比較少的。

(點越靠左上表示光明三角水平高,暗黑三角水平低,越靠右下則表示暗黑三角水平高,光明三角水平低)

給光明之子和黑暗之子畫個像

所以,光明三角高的人和暗黑三角高的人都是什麼樣呢?

伏地魔一般的黑暗之子

研究者發現,暗黑三高的人更可能是年輕的男性,且看重性、權力、成就、隸屬關係(而非親密關係),採取自我成就、而非人際超越的價值取向將自己的想法或一味的虔信視作其自身超越死亡的途徑——就像《V字仇殺隊》裏孤膽的叛逆者V,神祕強大,將自己的正義建構在他人的生命上。從行爲上看,他們自私,喜歡炫耀性消費,面對生活中的不快,也往往採用不成熟的防禦機制。此外,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和責任心、宜人性以及同情心、共情能力都很低,缺少寧靜的自我,也不相信人性可以是本善的。

暗黑三角也和一系列個人動機性目標相關因素有關,比如功利主義的道德判斷,也可能是創意、勇氣、領導力、自信心的強度。這或許增添了他們的魅力,比如黑夜裏以暴制暴的蝙蝠俠,實力強大卻沒有紀律的鋼鐵俠等等。出乎意料的是,暗黑三角也和好奇心相關,主要體現在欣然接受種種未知(比如他們會說:“我喜歡做有一點兒嚇人的事”、“我更喜歡讓人興奮、難以預料的工作”)和缺失感(“發現自己不理解一種解法讓我很難受”“不知道一個詞會讓我很煩”)等成分上。

那光明之子就是溫暖的春日陽光

對“光明之子”的描摹則勾勒出了一幅完全相反的圖景:更可能是年老、女性,及較少的突發事件。

人格方面,他們對經驗更開放、責任心高,擁有積極的熱情和寧靜的自我。

精神方面,他們往往宗教信仰程度高,生活滿意度和對他人的接納度高,同情心和共情能力高,相信他人並對自己、世界和未來更加樂觀,相信人在肉體消亡後也能通過生物傳承和社會自然得以永存。

在羣體中,光明三角量表得分更高的個體對他們的人際關係、能力、自主性更滿意,在關係中有着更安全的依戀模式。光明三角受到親密關係和自我超越價值取向的影響,並與明察事理、熱情、愛、友好、團隊合作、寬恕和感謝等特質有關。

在個人上,光明三角高的人會採取更成熟的防禦機制,如幽默、昇華、期望和利他主義。他們有着更高的自尊,展現真實的自我,對自我也有更強大的看法。光明三角高的人也有着很強的好奇心,但不像暗黑人格相關的是接受未知與缺失感,和光明人格相關的成分主要是延展性,比如他們會說:“在新情境裏,我積極尋求儘可能多的信息”、“我將挑戰性情境視作成長和學習的機會”。

總體來說,光明三角並不和一些明顯的缺點相關,除了少部分隨環境變化而產生不同影響的例外。

比如說,光明三角高的人雖有高創造力和能力,但無自我成就和自我提高的強烈動機,像自信和勇敢等、有助於達成挑戰性目標和自我實現的重要品質,也和光明三角沒有顯著關聯。再有,他們甚至人際內疚感更強,包括倖存感(“我有時覺得我並不值得我獲得的快樂”)、分離感(“離家太久使我焦慮”)、責任包攬感(“即使我愛的人過得很好,我也很擔心他們”)等形式。體驗這些內疚感,有助於修復衝突和改善關係,然而當身邊人都不甚成功時,也可能阻礙個人的野心、使他們害怕成功。

最後,光明三角還可能標誌着更強的感受倒置,比如對親密的人更兇,或是更可能認爲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這被認爲是成熟利他主義的同時,也有心理學家認爲是一種神經系統的防禦機制,他們會認爲“如果某人搶劫了我、拿走了我的錢,我更希望他得到幫助而非懲罰。”、“我經常發現我對那些我本該生氣的人非常好。”儘管以德報怨有助於人的身心健康,但這種態度,配上更強的人際內疚感,會使得高光明三角水平的人,比高暗黑三角者,容易接受自己被利用和情緒上被操縱

那麼,你也可以是微光

對光明三角和暗黑三角的研究,其實展示了心理、人格中相互平衡的力量。生活中的確存在暗影之人,可是,生命之光也切切實實地存在我們身邊,值得我們去關注、去發現,意識到好人不僅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更留在我們每個人的心底

從人性來說,或許我們都站在自己的陰影裏,可這正是因爲——光明照耀着我們的前身。那麼,就像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提到的,“與其咒罵黑暗,不如燃起一支明燭。”

看到實驗中個人的光明三角佔比大於暗黑三角,學堂君不禁想起亞里士多德所說的:“人類是天生社會性動物”。

儘管有時,我們會爲自己或他人突然展現的冷漠或自私所震驚,但是不是也恰巧說明,這是少數情況?(・ω< )★

原文鏈接

https://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beautiful-minds/the-light-triad-vs-dark-triad-of-personality/

編譯 | Phimos

編輯 | S2

(本文由京師心理大學堂編譯,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繫後臺,徵得作者同意後方可轉載)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