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黃姓老師在南京藝術學院任選課上罵學生的視頻在網上傳播。視頻中,這位老師在訓斥學生:“妝化得跟鬼一樣”“就跟站街的差不多,大學生沒有大學生的氣質”,引發熱議。關於此事,院方迴應稱:老師是學校的合同制聘用人員,學校已決定對其進行停課調查。(4月15號《揚子晚報》)

無論視頻中訓斥學生的老師是不是合同制聘用人員,無論當時教室裏的學生是不是化妝真的很不得體,授課的老師都不能用近乎惡毒的語言如此評價她們。爲人師表要有語言上的表率作用,而且老師的本職工作就是教會學生去發展自我,粗暴地一棍子把學生打“死”,既不符合教育的本質要求,也有損於教師自己的形象。

從法律屬性上說,大學生是成年人,有裝扮自己形象的權利與自由,只要他們的穿着打扮沒有觸犯法律法規和道德倫理的要求,就不應該禁止。在形象越來越成爲一個人的名片的時代,我們其實應該鼓勵大學生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形象表現出來,在不給家庭造成負擔,在經濟上有能力的情況下,學會安排好自己的外在,通過外在的美觀來提升自己的自信。

但是,從社會教育屬性上說,大學生其實還是有待於進一步塑造的未成年人,他們在待人接物的和自我形象組織方面,都缺乏足夠的知識和實踐。因此,學校有責任去給他們創設條件,引導他們在活動中學會去適應社會的需求;教師有義務通過授課言傳身教,爲學生未來成爲一個形象良好的成功人士提供可靠的保證引領。發生在南京藝術學院裏的這一幕,也確實和學生的個性審美能力太弱有關聯,她們想美、想表現自己,卻一不小心用濃妝豔抹地把自己的學生氣質刪除了,造成了她們的存在與校園氛圍明顯不符,引起了教師的極度反感。

審美是允許個性化的,但是審美也是有通用原則的。“妝化得跟鬼一樣”,暴露出我們的大學生在審美創造方面的能力缺陷,追求個性卻不知道如何遵守社會審美的通用標準。大學生首先得像大學生的樣子,不是爲了舞臺演出的話,就不能太追求奇裝異服,挑戰別人的審美底線。其次,青春本身是最好的美,大學生只要把自己弄得乾乾淨淨、清清爽爽,就已經有了美的基礎了。我上課的時候,經常會督促男生理髮、洗頭,督促他們去剪指甲,也就是爲了讓他們不會被人當成“油膩青年”,招人嫌棄。

審美能力是指人感受、鑑賞、評價和創造美的能力,審美能力是後天培養的。不久前,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高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以期改變目前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美育短板困局,以及大學生審美能力普遍弱化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高校對於學生的審美教育還有很大的提升發展空間。

文/朱小峯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