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現代教育對教師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教師應當是心理醫生」。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僅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也應當是學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作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許不是一個班主任的主要任務,然而作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作為一個與學生接觸最為密切的師長,學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擔者,應當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級管理,利用班主任工作優勢,用科學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學生的心理,因勢利導地促進各種類型學生的健康成長,將對教育工作成敗有決定性的作用。我們在從事班主任期間也深刻體會到許多學生在行為表現中成表現的種種異常如:好動、多話、厭學、打架等並不是單純的品行問題,而往往是由心理問題引起的,因此,將班主任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顯得尤為重要。

一、班主任承擔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有利於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心理處於健康正常狀態,是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礎,這是因為:個體心理只有處於正常健康狀態才易於順應社會,傾向於與社會保持一致,接受社會的各種要求包括道德規範,形成良好的品德。從反面看,個體如果處於不平衡的心理狀態往往傾向於接受主流的社會規範價值觀相悖的觀念,對不良規範失去抵抗力從而形成不良品德。班主任在進行道德灌輸的時候,如果忽視了每個受教育個體的心理狀態,尤其忽視了對不平衡心理狀態的疏導,不能使之處於樂於順應主流規範的常態。學生往往出現各種消極情緒如發獃、走神、沉默甚至抵觸。及時地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甚至有意識的心理訓練,才易培養良好的品德。

2.有利於建立有凝聚力的班集體。造成現今學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主要來自家庭和學校,從家庭方面看,獨生子生的現象使家長對子女的管理模式往往是:在物質享受上百般遷就;在學習上百般苛求。前者使他們缺少心理承受力的鍛煉而後者又使他們面臨壓力,這樣的管教模式會使青少年無休止陷入心理不平衡之中。同時,父母就業和再就業的壓力又使家庭往往成為宣洩的場所,導致家庭氣氛的下降,又加劇了其子女的心理不平衡。從學校方面看,在呼喚素質教育同時,毋庸置疑,相當多的學校還是抱著考分這個飯碗不放。學生的「能力」都量化到分數上,分數競爭激烈,學生對自我價值認識不足,自信心缺乏,難以發揮內在潛力,常處於焦慮、擔憂、挫折等不平衡心理狀態下。在班級管理中,成功的班主任懂得像經營家庭,關心子女一樣體察學生細微的心理變化,動用心育的原則和方法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五育的培養;運用心理輸導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消費、交際、擇業、危機等方面的指導,既能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又能緩解學校教育的壓力。在這樣的班集體中,學生可以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有做主人的感覺,容易形成上進的,有凝聚力的班集體。在學校,一個好的班集體對人的一生有重要影響,原因就在於此。

二、班主任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成長中學生的需要

初中學生還處於成長期,他們的生理髮育還沒有成熟,他們的心理發展更顯得很「稚嫩」。從幼兒園到小學,我們的學生是在家長的關心愛護下長大的。當進入初中後,客觀環境發生了變化,他們面臨新的學習和生活方式,面臨理想和現實的種種矛盾,面臨許多心理衝突和困惑。可以說,這個階段是學生心理問題高發期,也是學生不良心理的最佳矯正期。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期,學生走向高一級學校或社會後各種不健康的心理不僅會反映到學習、生活和工作中,而且很難進行橋正。

2、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社會對教育的要求

當今社會,法制日益健全,文明高度發展。但同時,也充斥著暴力、賭博等等不良現象。中學生辨別能力弱,耳濡目染,心靈容易受到這些社會陰暗面的侵蝕。如引言所述那位學生,其實就是受家庭暴力影響而導致的心靈問題。因此,和諧的社會呼喚心理健康教育。

3、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時代對教育的呼喚

21世紀是人才的世紀。實施素質教育為我們的教育指明了方向:必須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技能,更是為了塑造具有良好心理特徵的健全人格,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學生走向社會、走向世界,走向未來與建功立業的必要條件,21世紀的教育呼喚心理健康教育。

三、班主任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策略

1、優化班級環境,引導學生健康發展

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除受制於先天因素外,主要決定於後天環境因素的影響。良好的環境,對學生能起到引發、導向和定向的作用,因此,優化班級的種種環境,能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第一,優化班級人際環境。在學校生活中,人際關係就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交互關係。有資料表明:一個人的學生時代,與老師、同學相處的時間超過與父母相處時間的兩倍。這種朝夕相伴的生活,如果沒有和諧的「師生」、「生生」關係,沒有師生間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沒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愛護、寬容和理解,班主任工作便難以有成效,更不用說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因此,我在工作中針對某些學生不合群、人際關係緊張的問題,開展合作性活動,多組織集體性活動,特別關照性格孤僻的學生,引導他們逐漸融入集體之中,同時通過讓學生當「小助手」、「小班主任」、「我向老師提意見」、「我對同學發牢騷」、「找知心朋友」等師生、學生之間開誠布公的活動,構建一個和諧的班級人際環境。

第二,優化班級人文環境。良好的人文環境,有利於將培養目標內化為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為此,我努力創造多種民主管理形式,通過做「特色班長(文藝、棋類等)」、「每周一星」值日制度,使每個學生多形式、多渠道地參與班級管理事務。同時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開展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如開班會、隊會、心理專欄、心理講座、公益勞動等,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學習中形成濃郁的人文氛圍,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礙,消除已有的心理疾病。

第三,優化班級心理環境。學校培養人,不僅是要使學生具有高尚的品德、豐富的知識。同時,還要幫助學生形成完美的性格,成為個性心理上和諧發展的新人。因此,對處在性格形成時期的中學生來說,在班級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環境尤為重要。比如,針對學生沒有上進心、無目標的問題,開展理想和前途教育;針對學生缺乏愛心,對他人對集體冷漠的問題,開展「獻愛心」活動,通過幫助別人,讓學生體驗社會的溫暖,從而形成愛集體、愛他人、愛社會的良好心理品質。

2、調動情感,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過:教育活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班主任工作中必須為情感的碰撞、交匯、化合提供足夠的能量,他不僅發生在操場上,發生在課間十分鐘,而且發生在事先無所準備的最自然的生活與情景中。調動了學生的情感,等於是班主任打開學生心靈,激發學生心中健康向上的意識,從而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生。

比如,有一段時間,班級里發生好幾起因小事而發生口角,既而惡言相向的吵架事例,嚴重影響到整個班級。事後,我不是武斷地各打五十大板,而是找當事人心平氣和地了解情況。然後,我以這個時機,召開一個主題班會。班會以小組為競賽單位,安排了學生喜聞樂道的歌曲、典故、諺語、名人名言等項目,圍繞著「團結、友情、親情」進行了緊張的比賽,學生情緒高漲,競相參與。當活動進行到高潮時,我在黑板上寫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幾個大字,接著錄音機里傳出了《相親相愛》的歌曲,再一次引起全班同學的情感共鳴。隨著如潮般的掌聲,幾個吵架的同學彼此不約而同地走向對方,手緊緊握在一起……這次班會後,同學們更體會到「包容」的涵義了,班級里形成了團結向上的班風。【36】

(來源:班主任工作網 閱讀原文)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