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實行新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以下簡稱「高企認定」)政策後,無論是從認定條件、程序細則還是評審要求等方面,均發生了重要變化。政策的改變造成很多企業措手不及,最終因種種原因導致失敗。失敗並不可怕,針對原因做出適當調整,以獲取明年的成功才重要!小編總結了一些申報失敗的原因,也請教了一些規避這些問題的方法。

企業不能通過高企認定的幾種可能

1、企業成長性不夠好,且授權的知識產權少於10個;

2、研發費用日常做賬不規範,被稅務抽查後提供不出有效的證明;

3、總收入中,貿易性質產品的收入佔比較大;

4、在做專項審計時,從成本中挖掘研發費用;

5、網上申報時,企業提供的證明材料不充分。

高企認定企業創新能力評價

企業創新能力主要從知識產權、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研究開發組織管理水平、企業成長性等四項指標進行評價。各級指標均按整數打分,滿分為100分,綜合得分達到70分以上(不含70分)為符合認定要求。四項指標分值結構詳見下表:

來年,如何準備?

了解新政策是當務之急

對於操作過高新認定的企業都知道,高新認定本就是一項「系統化+複雜化+專業化「的工作。

2016年,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對持續了8年的高新認定管理辦法及工作指引進行了重新修訂。

此次重新修訂後更是讓很多企業感覺到了高企申報的難度大。故充分了解新政策是當務之急

知識產權是重中之重

根據高企認定的評審指標我可以看出,與知識產權相關的分值佔據了60分(核心自主知識產權30分,科技成果轉化能力30分)。

知識產權的數量與質量對高企認定起著至關重要作用。

1、質、量並重

今年新政策對知識產權的評分作出較大調整,不再量多就能拿高分,質、量雙優才能得高分。

這個質就表現在知識產權類型、與產品相關度、技術先進性等方面(發明專利的得分高於實用新型或軟著)。

2、講到量,不得不講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今年高新認定對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的要求進一步明確。

即:一項科技成果(知識產權等)只能用在一項產品(服務)上,且知識產權必須授權。

所以一些企業在成長性不好的情況下想通過認定,則必須要在知識產權數量上做足功夫。

滿分檔需要企業平均每年5項以上(成立3年以上的企業,至少需要15項以上專利及對應的產品才能達到滿分檔)。

所以知識產權數量少的企業,儘快啟動實用新型和軟著的申請(實用新型從申請到授權一般為6-9個月,軟著一般1-2個月)。

日常研發輔助賬清單

2016年新政策要求,企業除準備研發費專項審計報告以外,還需提交研發費輔助賬清單,其中關於研發費數據需要與彙算清繳的研發費金額保持一致;

若年度審計報告,管理費用下對研發費用有單獨列支,建議要達到高企對研發費佔銷售收入的比例要求。

所需提交材料

1.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申請書》(在線列印並簽名、加蓋企業公章);

2. 證明企業依法成立的《營業執照》等相關註冊登記證件的複印件;

3. 知識產權相關材料(知識產權證書及反映技術水平的證明材料、參與制定標準情況等)、科研項目立項證明(已驗收或結題項目需附驗收或結題報告)、科技成果轉化(總體情況與轉化形式、應用成效的逐項說明)、研究開發組織管理(總體情況與四項指標符合情況的具體說明)等相關材料;

4. 企業高新技術產品(服務)的關鍵技術和技術指標的具體說明,相關的生產批文、認證認可和資質證書、產品質量檢驗報告等材料;

5. 企業職工和科技人員情況說明材料,包括在職、兼職和臨時聘用人員人數、人員學歷結構、科技人員名單及其工作崗位等;

6. 經具有資質並符合本《工作指引》相關條件的中介機構出具的企業近三個會計年度(實際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實際經營年限,下同)研究開發費用、近一個會計年度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專項審計或鑒證報告,並附研究開發活動說明材料;

7. 經具有資質的中介機構鑒證的企業近三個會計年度的財務會計報告(包括會計報表、會計報表附註和財務情況說明書);

8. 近三個會計年度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包括主表及附表)。

來源: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網、國際技術轉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