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並不是熬的越久越好,不同的湯熬煮時間不同,適量才好。有些湯熬煮時間過久,反而會損失營養價值,對人體不好。

中國人都講究養生,認為喝湯能進補,煮湯進補十分講究,但還是有人有些錯誤的認為。

我們之所以要把食物進行熬湯,是想把食物中的營養元素盡量的溶解在湯液中,便如我們食用,也更利於消化吸收,而且熬煮不同的湯,營養元素互相搭配,能起到更好的滋補作用。

但在高溫熬煮下營養元素就會發生變化,有些不能經受長期熬煮的營養元素,過度熬住就不好了。

比如我們熬骨頭湯,一個小時左右,蛋白質就會溶解在湯液中。熬煮時間久了,脂肪含量會過多的溶解在湯液中,脂肪多了,這樣反而會加重消化負擔。而且脂肪攝入過多,會引起高脂血症、動脈硬化等。

熬骨頭湯時若加入海鮮、菇類、動物內臟等,久燉後還會使嘌呤含量增高,喝下後對人體有害,為「痛風者」之大忌。燉湯中加入綠色蔬菜,煮得太久會使蔬菜中營養素流失,而湯中鉀含量和草酸鹽都會增高,慢性腎病患者喝了增加腎結石的風險。

注意住骨頭湯一個小時左右就可以了,如果加入其它食材,根據不同情況是加入,避免熬煮時間過長。

我們愛喝的雞湯也是一樣的。雞湯是滋補佳品,大家熬湯的時候一定會十分慎重。能讓蛋白質熬煮出來就可以了,過長時間的熬煮只會增加油脂的含量。

只為至於其他湯類,比如魚糖湯燉湯時間,還要短一點,保證煮熟就可以了。長時間的熬煮會破壞維生素,蛋白質會發生變性,其他營養元素也會受到破壞。基本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熬粥時間長了,看起來湯液變得濃稠了,只不過水分含量少了,使湯濃稠了。煮湯的時候,不僅要喝湯還是要吃肉的,這些食物中該有的營養元素,就都可以攝入了,不要操心湯液中營養元素沒有煮出來呀。

煲湯只要煮熟就可以了,不僅要喝湯,而且要吃肉,這樣就能保證,不浪費營養元素。蔬菜類一定不要煮的太長。

至於說哪些人,不適合喝濃湯?應該是痛風患者和心血病患者吧。

我們所說的濃湯,就是肉湯,加上其他食材,經過長時間熬煮出來的湯吧。認為這樣的湯,熬煮時間長,用的食材營養高豐富,湯液里營養元素價值高,喝了對人有好處。實際中並不是這樣的,不是所有營養元素都會溶於水中,有些元素不能長期經受高溫,發生變性,對人有害。

痛風是一種很痛苦的疾病。引起痛風的罪魁禍首是嘌呤。嘌呤存在於許多食物中,特別是各種動物內臟、魚、貝殼類多。其他食物中含量也可能有。因為嘌呤是水溶性的,烹煮後大部分便溶入湯里,所以雞湯、肉湯、魚湯的嘌呤含量往往很高。 湯的鮮味也是嘌呤所賜,其鮮味是味精的20倍,海鮮的嘌呤含量高,味道也就比河鮮好。所以鮮美的濃湯里往往是嘌呤含量過高。

大量嘌呤進入痛風病人體內後,很快就引起痛風急性發作,或加重病情。 痛風病患者一定要謹慎食物的攝入,濃湯最好別喝。

二,高血脂、肥胖人群 別喝濃湯

用豬肉、老母雞、老鴨等燉出來的濃湯,脂肪含量較高,常常看到浮著一層厚厚的一層油花。在以前貧窮物質匱乏的時代,油脂給人們帶來的是滿足和幸福,那時候人們脂肪蛋白質攝入不夠,濃濃的湯是最好的補品。但在生活條件比較富足的現代,油脂攝入會過多會造成心腦血管疾病,內臟脂肪、膽固醇過高,帶來健康隱患。

所以高血脂、肥胖患者,心腦血管病患者在喝湯時,不要熬濃糖喝,喝時將表面浮油撇去,喝餘下的清湯。

其實中國的飲食文化非常豐富,我們在熬湯時,可以用其他食材搭配,盡量使湯好喝又營養豐富。不要以為熬煮成濃稠油膩的湯就是滋補品,清淡爽口的湯,對現代人來說喝了更好。


很多人都覺得熬湯時間越久越有營養,但事實卻與之相反。湯的主要成分是水,這一點毋庸置疑。

在廣東這麼多年,也學到了不少煲湯的手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廣東人煲湯有個說法叫 三煲四燉 ,就是煲湯三個小時,燉湯四個小時。但是其實不是煲湯越長越久,一般來說一到兩個小時最佳,魚湯的最佳時間熬制時間在一個小時左右,雞湯、排骨湯一般在一到兩個小時,否則容易破壞食物中的氨基酸類物質,使嘌呤含量增高,營養成分大量流失。

另外,再補充一下。煲湯時最好冷水放肉,不要等水開再放,這樣肉的蛋白質容易流失。

最後介紹幾種我喜歡的家常湯水。春天適合煲蓮藕豬腳湯,圓肉紅棗龍骨湯。夏天常煲的冬瓜薏米龍骨湯、苦瓜排骨湯。秋天煲滋潤的沙參玉竹煲老鴨,栗子煲雞。冬天是滋補的好季節山茱萸燉羊肉、党參紅棗雞湯都很不錯。

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葉知秋的美食坊」,我會定期發布視頻,和大家分享美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