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少勝多背後的故事

陳慶之,這是個中國歷史上現象級的人物。有人說他是中國古代的戰神,戰績之輝煌,令人瞠目結舌。比如陳慶之四十一歲首次帶兵,就取得了以兩千兵馬大勝對方兩萬兵馬的傲人戰績(《南史》記載是陳慶之以兩千破敵十萬)。滎陽城外,陳慶之以三千大軍,打敗敵軍三十萬(《南史》記載陳慶之以三千兵馬破敵四十萬)。也曾領兵七千,打敗敵方五十萬大軍。更牛的是,陳慶之4個月之間,歷47戰,拔32城,皆以少勝多。你看多厲害,絕對是軍神。

但是,陳慶之的輝煌戰績,僅記錄在二十四史中最不可信的《梁書》和《南史》中。南北朝時代的史書記錄的數字,跟《三國演義》水平差不多,分分鐘都能冒出來幾十萬大軍。所以我們深究一個四十多歲騎不得馬拉不開弓的陳慶之,到底有多勇武,不如探究陳慶之前四十年都幹了啥。

陳慶之出生在中國最不靠譜的南北朝時代的南齊王朝,南朝完全繼承了中國魏晉時代所有的缺點,比如士族門閥壟斷國家資源,比如社會流行娘炮,比如文章流行辭藻華麗而思想空洞的駢文,比如貴族奢侈成性愛煉丹嗑藥。陳慶之出自庶族,庶族這個階層又稱寒族。在那個沒科舉的時代,庶族出身,混好了能混成個小地主。要想當官,倒也不是不行,得拿著命上戰場拼出個軍功來。即便是這樣,庶族也難以比擬出生就是高官的士族。

陳慶之就是庶族出身,更慘烈的是,陳慶之的體格子註定不能上戰場跟敵人搏命。這就意味著,陳慶之只能在家老老實實務農。不過話說回來了,陳慶之的體格,註定了他也不是個好農民。這就很危險了,一不小心,他就得淪為社會的棄兒。屬於社會上那種幹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的群體。陳慶之不願意這麼沉淪下去,他決定走上另一條道路,那就是抱住士族高幹的大腿,混口飯吃。

在南齊王朝,皇族姓蕭,是漢朝開國相國蕭何的後人。陳慶之看上的,是蕭家最有權勢的蕭衍。在貴族圈裡,士族互相通婚,盛產低能兒,蕭衍算是貴族圈裡最有本事的一位。蕭衍幾乎沒怎麼費勁,就成了南齊勢力最大的貴族,甚至大到完全不怵南齊皇帝。這樣一來,攀附蕭衍的人就非常的多。陳慶之唯一能出頭的機會,就是在眾多攀附蕭衍的門客當中脫穎而出。但是,憑什麼呢?

陳慶之是那樣的平凡,就算他的本事能指揮一個集團軍,誰讓他指揮去啊?才華越小,越容易被人關注。才華越大,越容易被埋沒。不光陳慶之這麼無奈,假如沒有沙丘政變,韓信能不能餓死也未可知。

陳慶之跟韓信比,好就好在沒那麼孤傲。陳慶之能委身在蕭衍府上,去分析這樣一個大佬如何才能發現自己。蕭衍這個人,愛好廣泛。首先說蕭衍是個大儒,對儒學非常有研究。他就算不當政治家,也是一代大師級人物。陳慶之自問,對儒學沒啥研究。而且儒學難以速成,就算突擊學習,也難以在一個儒學高手面前說出讓人家記住的見解。其次呢,蕭衍是個史學家。蕭衍對史學的造詣,得司馬遷、班固復生,才能跟蕭衍論述一二,蕭衍還未必看得上班固。陳慶之自問,對史學也沒啥心得。讀史就看開不開竅,不開竅的話,背下來二十四史也沒用。這門學問不像健身,悶頭訓練兩年都能一身腱子肉。陳慶之果斷放棄。蕭衍第三大愛好,就是佛學。陳慶之頭都大了,蕭衍的佛學造詣之深,一般的高僧大德也難以望其項背。人家蕭衍能寫經,別管水平在什麼級別,《西域記》中唐三藏在取經路上經常念誦的《梁皇懺》,就是蕭衍寫的。佛學講究的是頓悟,陳慶之沒這悟性,還是換下一個吧。蕭衍第四大愛好,更是要了陳慶之的命。蕭衍愛寫樂府詩,而且開創了七言詩的創作流派。陳慶之不會寫詩,只能研究下一項。

越往下,陳慶之越絕望。蕭衍愛好音樂,能做曲,陳慶之不懂音律。蕭衍擅長花鳥畫,陳慶之不通繪畫。蕭衍擅長書法,在宋徽宗之前,沒有哪個皇上的書法能跟蕭衍相提並論。這都是貴族的遊戲之作,陳慶之寒門出身,對此一竅不通。絕望之際,陳慶之發現了蕭衍最後一個愛好,自己還勉強能比劃比劃。這個愛好,就是圍棋。

圍棋也是貴族遊戲,陳慶之接觸也不早。但是架不住陳慶之一肚子軍事才能,這些技能對下圍棋多少有些幫助,既然如此,那就苦練圍棋,興許能被蕭衍青睞。

不過,這不代表陳慶之以後的路就一帆風順了。你想吧,蕭府又不是只有陳慶之一個聰明人。研究蕭衍的多了,願意跟陳慶之下棋的也多了。陳慶之想出頭,得在蕭衍這些棋友中殺出一條血路。確定目標以後,陳慶之勤加練習,苦練熬夜、憋尿、挺直腰板。練這些跟棋藝有啥關係?沒關係,但是跟討好蕭衍有關係。

蕭衍下棋的癮太大了,要麼不下,要下就是一宿。南朝名人朱異、韋黯、到溉等都是蕭衍的棋友。但是隨著歲月的洗禮,能不睡不休不上廁所陪蕭衍下一宿棋的,只有陳慶之。

至此,陳慶之在蕭府有了一席之地,日子過得在庶族中算是逆襲成功。本來陳慶之要在職業棋手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但是到了陳慶之的不惑之年,蕭衍變成了皇帝,開創了南梁王朝,蕭衍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梁武帝。而梁武帝的好棋友陳慶之,終於登堂入室,變成了主書,相當於現在的中央秘書處書記。

然後,陳慶之的一步登天,被士族高幹們所不齒,也被民間庶族所不容。為啥呢?你想啊,靠下棋當官,這跟蔡京、嚴嵩有啥區別?蔡京的書法、嚴嵩的青詞在古代的格調比下棋還高。

梁武帝對此也有耳聞,人家罵陳慶之,不就是罵他是個昏君嗎?所以梁武帝比陳慶之更想讓世人知道,陳慶之是個曠世良才。

機會,還真是滿大街都是。在南北朝時代,南朝的宋、齊、梁、陳是比著作死,但是北朝夾在南朝和柔然之間,日子過的也是驚心動魄。那時候北魏權臣爾朱榮作亂,居然殺光了中央高官一千多人,把北魏幾乎給折騰成無政府狀態。梁武帝時代,北魏徐州刺史歸降南梁,梁武帝派兒子蕭綜接管徐州。送蕭綜走馬上任的,就是陳慶之,以及他帶領的兩千人馬。

這一年陳慶之四十一歲,據說他用著兩千人馬乾掉了北魏兩萬人馬,或十萬兵馬。但是在北魏的史書中,壓根沒有這場戰爭。或者說亂成一團的北魏,壓根顧不上邊疆有個州郡投敵了。

不管怎麼說,陳慶之輕而易舉的幫助蕭綜接管了徐州,這是不爭的事實。蕭衍的大半生,就是這麼順利。他篡位比曹丕、司馬炎都簡單,他上位就遇上了一盤散沙的北魏。他的好棋友陳慶之,就這樣被描繪成一個以少勝多的軍神。但是梁武帝只不過是個藝術家、文學家,終歸不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只不過被南朝士族那些低能兒襯托的,像個政治家。北魏亂成那樣,正是南朝合縱連橫一統中原的大好時機。可惜梁武帝忙啊,顧不上。

北朝的軍閥們也納悶,南方大國怎麼不北伐呢?這不,北魏的北海王元顥讓同行們打得在中原難以立足。他主動投靠梁武帝,希望南方大國出兵幫他打下一片江山,扶植他當個兒皇帝。但是呢,梁武帝絲毫不感興趣。當初日本侵華的時候,多想在中原找個代理人啊。什麼吳佩孚、孫傳芳、段祺瑞都不幹這活,讓日本人急的夠嗆。這元顥主動送上門來,梁武帝不願意搭理這事,又不能不擺南方大國的架子。所以,梁武帝把這事交給陳慶之鍍金,給他七千兵馬,把元顥送回去就算拉倒。

元顥一看梁武帝跟扯淡一樣,給他七千人算怎麼回事?於是到了魏國境內,元顥和陳慶之假客氣一下,便分道揚鑣。陳慶之一看尷尬了。主角跑了,我得歸國了。再一打聽局勢,陳慶之樂了。魏國一號主力爾朱榮將兵在外,二號人物元天穆東征邢杲的十萬叛軍,中原空虛。陳慶之馬上進攻中原,指哪打哪,無往不利。南朝人說陳慶之擊潰了中原五十萬大軍,事實上北魏全國也湊不出五十萬大軍。南朝在神話陳慶之的同時,北朝也在神話爾朱榮。當人們心馳神往陳慶之以七千兵力破北魏五十萬大軍攻克洛陽的時候,北朝史書也在記錄爾朱榮以七千部眾打敗了葛榮的一百萬叛軍。比吹,南朝其實還差點。

但是不管怎麼說,陳慶之趁中原空虛,實實在在的攻克了洛陽。爾朱榮聞訊迅速撤回,可惜這倆宇宙級戰將終究沒碰上面。爾朱榮回來的時候,陳慶之回國領賞去了。

這次陳慶之回國,質疑陳慶之的人們無話可說了。橫掃中原拿下洛陽,這事誰能做得到?陳慶之無可爭辯的成為了一代神將。但是我們應該對這個事有個清醒的認識,如果陳慶之真那麼厲害,為什麼不趁勢一統中原呢?陳慶之的戰績,不是因為能打,而是因為會把握時機。

陳慶之在那個時代,是個非常擅長把握機會的人。然而機會的把握,並不是僅僅依靠運氣好。陳慶之雖然不是宇宙神將,但是其把握機會的能力,足以讓他位列南朝名將之列。陳慶之4個月之間,歷47戰未必,但拔32城是真。身居高位的陳慶之能在元顥跑路後不回朝享福,而是趁機橫掃中原,為不思進取的南梁贏得了生存空間。

陳慶之橫掃中原只用了四個月,而他為了這四個月,卻足足準備了大半生。可能他的準備永遠都沒機會用,但是他準備了,用四個月告訴大家:我陳慶之不僅僅會下棋!這才是陳慶之最可貴的品質。

講述學校欠大家的歷史

打賞一塊錢也是你對知識的態度

而態度決定了你的高度

笑談中

作者微信 : kxiaotanzhong

新浪微博:@孔令堃的笑談中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