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的少數民族政策來源於蘇聯。在劃分民族的過程中,產生了一些問題,比如劉紹華在《我的涼山兄弟》中研究的涼山地區的諾蘇人,他們就被歸類為彝族,但其實並不是一回事(強烈推薦這本書)。這樣的事在西南地區還不是少數。

冠冕堂皇和政治正確有時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也可能是更大問題的起因。比如布爾什維克剛剛奪得蘇俄政權時,曾信誓旦旦的向全國人民保證要解決長久以來沙俄對少數民族的欺凌,平等對待境內的每一個民族。

然而,斯大林掌握政權之後(儘管他也是出生在喬治亞),蘇聯的共產主義理想淡漠下去,現實主義政治理念抬頭,對外推行大國沙文主義,對內大俄羅斯主義更是甚囂塵上。

非我族類,其心必可誅。每當蘇聯遇上外部危機,與這個危機有關的少數民族就要遭殃。以下是根據蘇聯解體後解密的俄聯邦檔案整理的斯大林掌權時期,蘇聯境內強行遷徙少數民族的案例。

早期:

根據1936年4月28日蘇聯人民委員會第776—120號決議,從烏克蘭遷移35820名「不可靠的」波蘭人到哈薩克。

根據1937年7月17日聯共(布)中央和人民委員會第103/1127—267號決議,把毗連伊朗、阿富汗、土耳其的蘇聯邊境地帶的各族居民遷往內地,例如1325名庫爾德人被遷往吉爾吉斯和哈薩克。

30年代上半期日本佔領中國東北後,蘇聯遠東地區邊界受到威脅。根據1937年8月21日蘇聯人民委員會和聯共(布)中央第1428—326號決議,從遠東(主要是濱海邊疆區)遷移全部朝鮮人171781名到哈薩克等地,以防被日本人「利用」。

中亞地區至今仍有約三十萬朝鮮族人居住·圖為在哈薩克市場做生意的朝鮮族婦女

根據1938年10月8日蘇聯人民委員會第1084—269號決議,從亞塞拜然邊境地區遷移6000名伊朗人到哈薩克。

二戰時期:

1939年,斯大林與希特勒瓜分波蘭,在出兵過程中,斯大林將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西部地區強行併入蘇聯。在建立蘇維埃政權過程中,從那裡遷移了10%的居民,即1173180人到東部。其中波蘭人389382名(1944年的數字),其餘為德意志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等。

1940年波羅的海三國和比薩拉比亞併入蘇聯。新建立的蘇維埃政權從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摩爾達維亞分別遷移工廠主、地主、資產階級政府成員的家屬3600人、6850人、9115人、27000人到東部地區。

根據1941年6月14日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的命令,從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摩爾達維亞、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西部分別遷移犯有「反革命罪」等罪行的人3668名、12682名、9236名、22648名、9595名、27887名,至9月完成,接收地區是西伯利亞、哈薩克、科米自治共和國。

在監視遷移的路途中

1939年初,蘇聯境內有德意志人1427222名,主要分布在俄羅斯(700231人)和烏克蘭(392458人)。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後,蘇聯的德意志人被看作是法西斯德國的內應。

根據1941年8月12日蘇聯人民委員會和聯共(布)中央第2060—935號聯合決議和8月28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第21—160號命令,將伏爾加河地區的德意志人遷移到西伯利亞、哈薩克和中亞各共和國。至10月28日從伏爾加河德意志自治共和國遷出446480人,該自治共和國被撤銷。1941~1942年總共遷移德意志人1209430名。遷移行動一直持續到40年代末。

根據1941年8月26日、1942年3月9日列寧格勒戰線軍事委員會第196號和第00713號決議,從列寧格勒市和列寧格勒州遷移全部芬蘭人。1942年4月完成,共遷走9000餘人去西伯利亞。他們起初被當作「行政遷移者」,1944年末成為特種移民。

蘇芬戰爭的一幕

根據1943年10月12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第115—136號決議和10月14日蘇聯人民委員會第1118—342號決議,以通敵為由遷移整個卡拉查伊民族,撤銷卡拉查伊-切爾克斯自治州,總共遷移69267人去哈薩克和吉爾吉斯。

根據1943年12月27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命令和12月28日蘇聯人民委員會第1432—425號決議,以通敵為由遷移整個卡爾梅克民族,撤銷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結果有93139名卡爾梅克人被遷往西伯利亞。

根據1944年1月31日蘇聯國防委員會第5073號決議和2月21日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第00193號命令,以通敵為由遷移整個車臣民族和印古什民族。共遷移車臣人393229名、印古什人91250名到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根據1944年3月7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第116—102號命令,車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國被撤銷。

1944年對車臣人的大遷徙

根據1944年3月5日蘇聯國防委員會第5309號決議,以「背叛行為」和「土匪活動」為由遷移整個巴爾卡爾民族。共遷移37107名巴爾卡爾人去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根據4月7日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的命令,將卡巴爾達-巴爾卡爾自治共和國更名為卡巴爾達自治共和國。

根據1944年3月31日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命令,遷移從事反蘇活動的烏克蘭民族主義者聯盟和烏克蘭起義軍成員100300人到國家東部地區。

根據1944年4月2日和5月11日蘇聯國防委員會第5859號和5943號決議,將全部克里米亞韃靼人遷往烏茲別克,罪名是「背叛行為」,共遷移180014人。1945年6月30日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被撤銷。

克里米亞的韃靼人舉行遊行,紀念被驅逐70周年

根據1944年6月2日蘇聯國防委員會第5984號決議,因通敵和反蘇行為從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遷移保加利亞人、希臘人、亞美尼亞人12422名、15040名、9621名到東部地區,同時遷移德意志人、義大利人、羅馬尼亞人等共1000多名。

根據1944年6月24日蘇聯國防委員會第6100號決議,從克里米亞往烏茲別克遷移外籍希臘人3531名,從羅斯托夫州和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遷移無國籍希臘人8300名,從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共遷移16375名希臘人到國家東部地區。

根據1944年7月31日蘇聯國防委員會第6279號決議,從喬治亞毗連土耳其的邊境地區遷移梅斯赫特土耳其人、庫爾德人、赫姆申人(亞美尼亞人穆斯林)共91095人去烏茲別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他們被懷疑為「叛徒、土耳其的代理人」。1944年從外高加索總共遷移庫爾德人4萬名。

戰後:

根據1945~1946年蘇聯政府一系列決議。遷移「弗拉索夫分子」(弗拉索夫將軍領導的反蘇的「俄國解放軍」成員,由烏克蘭人以及俄羅斯人等組成)到國家東部地區。至1947年中期共遷移118252人。

第三帝國的「偽軍」—俄羅斯解放軍

根據1947年9月10日蘇聯部長會議第3214—1050號決議。從烏克蘭西部遷移烏克蘭民族主義者聯盟成員及其家屬74898人到國家東部地區。至50年代初,總共遷移171566人。

根據1948年2月21日蘇聯部長會議第417—160號決議。從波羅的海三國遷移民族主義者、土匪、富農家庭的成員。這次代號為「春天」的行動於1948年5月22日開始,僅從立陶宛就遷移49331人去西伯利亞。

根據1949年1月29日蘇聯部長會議第390—138號決議。再次從波羅的海三國遷移上述人員,分別從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遷移42149人、20173人、31917人。1945~1949年共遷移拉脫維亞人38911名、立陶宛人80189名、愛沙尼亞人19237名。1940~1953年在國家北部和東部地區的特種移民中,來自拉脫維亞的有52541人,來自愛沙尼亞的有32540人,來自立陶宛的有118599人。

根據1949年4月6日蘇聯部長會議第129—467號決議,從摩爾達維亞遷移富農、地主、通敵者及其家屬35050人到西伯利亞。

根據1949年5月29日蘇聯部長會議第2214—856號決議,從外高加索和黑海沿岸地區遷移希臘人6121名、梅斯赫特土耳其人49049名、其他民族及達什納克黨(亞美尼亞反革命組織)成員2510人到哈薩克、西伯利亞。根據1951年11月23日蘇聯部長會議第4893—2113號決議,從上述地區再次遷移餘下的同類人員11504人到哈薩克。

根據1952年3月25日蘇聯部長會議第6435號決議,從白俄羅斯遷移富農及其家屬4298人到哈薩克。

上述24次較大規模的行動共遷移約440萬人,涉及民族20個以上,其中整個民族被遷移的有11個。當然這不是遷移行動的全部,還有一些小規模的遷移行動沒有列入。關於移民的總人數,沒有確切的統計數字,上引數字雖出自檔案材料,但由於戰時條件和遷移行動的緊急性,統計數字的混亂在所難免。蘇聯學者對移民總數的估計從布蓋的320萬人到麥德維傑夫的500萬人不等,足見在移民數量的統計上出入之大。

從這些遷移的對象、人數和目的地可以看出,雖然他們都被冠以反蘇、投敵、反革命等理由,但是如此巨大數量的人數往內陸遷移顯然還是有其他目的的,那就是充實中亞地區和西伯利亞的勞動力(他們也並不是都是送往古拉格)。

古拉格的一處場景

蘇聯經過二戰,勞動力銳減,特別是原本就人口稀少的中亞、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通過這樣遠距離、大規模的遷徙,斯大林想達到衝突地區將反對勢力連根拔除,虛弱地區又能得到補充的雙重目的,打算的不可謂不好。蘇聯暫時保留了下來,贏得了二戰,獲得了霸權,但不斷被撕裂的民族之間的鴻溝卻永遠也填不平了。


今日黑鏡頭

元帥的肖像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