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文化部統計

建城130年的台北市是擁有400處以上的歷史古蹟

遠多於建城400年的台南接近兩倍

 

於是今天就挑一個台北最早的聚落

艋舺地區來個散步

路線大約如下(小南門-龍山寺)

總路程約1.2公里算是非常近

整個行程約可安排2-3小時漫步

會是十分的愜意

 

首先搭乘捷運綠(松山新店)線小南門站下車

從二號出口步行3分即可抵達小南門

重熙門是清朝板橋林家為了避開艋舺的泉州勢力

方便進出台北城所捐建

因此相較於其他政府所建的碉堡式城門(現僅存北門)

小南門是唯一的廊柱式城樓

可惜1966年改建成華北式城池建築

原本容貌盡失

(日治時期原本容貌手繪圖)

如果西本願寺要重建的話

務必比照當時文獻建築呀~(語重心長)

 

接著稍微轉兩個彎可以到剝皮寮

剝皮寮是台北市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

約於清代早期(200年前)就已成形

名稱來源則有兩個

一是殺牲製革的所在因而得名

二是來自泉州的杉木在此剝皮因而有其名

這裡曾經是商業活絡的市中心

因此有許多閩南式巴洛克洋樓

從日治後期開始這裡就被列為老松國小的校地

不能增建改建

才有幸保留

木窗門騎樓環繞著整個街區

恬靜雅適

感覺門口有人拉黃包車都不奇怪

 

剝皮寮其中一部分現在是鄉土教育中心

(多麼俗氣的名子)

中央廣場是十分好攝的地方

兩層的老街標準建築

宛如宜蘭傳藝中心

兩層樓免費的常設展展覽了一些台灣文化

其中包括了小學教室

還有古早童玩

整體來說是一個十分鬆散的展覽

就是一個明明一些蠻有內容的東西

看完卻完全不記得看了甚麼的展覽

倒是大廳入口處的木質樓梯

磚牆搭配玻璃帷幕

整個新舊融合得恰到好處

 

木窗門騎樓真的超美的

古色古香的氛圍充斥著整個街區

 

大大小小不規則的方塊規律的排列在整面牆上

紅磚拱門也碰撞出形狀的火花

 

剝皮寮除了鄉土教育中心外

其他的樓房現在作為藝術空間

展覽一些小型藝術作品

有一點類似華山後面的廠房一般

每一步都是一個網美背景

那個吊燈也是十分百搭

冰菓室或是高級茶樓用起來都各有韻味

 

兩排房子中間的巷弄則因為電影艋舺而出名

除了老街的即視感外

也不妨穿雜一些類似工業大廈的方塊

整條街不長但不時來走走也是不錯

 

接著走到兩條街外的新富町文化市場

新富町市場前身是1935年開幕的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

以目前1930年代設立的台北公有市場來說

新富町市場是唯一倖存的

(1938太平町市場-已廢, 1938幸町市場-改建為幸安市場, 1938入船町市場-改建為直興市場)

但也經歷了十分坎坷的歷史

包括戰爭時的凋零 

戰後的人口暴增亂象以及和東三水市場間的競爭

幸好在2006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

現在已是個清新脫俗的文創小空間~

 

一進大門左手邊是常設展

上面蒸籠形的吊燈十分有特色

右手邊製冰室則是開業至今唯一有在營業的商店

在冰箱不普及的年代是攤商們保存生鮮物品的冷藏室

直到今天也持續為附近攤商製冰,切冰,送冰

 

市場的走道現在則有免費的常設展

展出昔日市場內生動生猛的故事

 

其中整座建築最特別的地方就是馬蹄形的平面

不只有流暢的購物動線

天井也滿足了市場通風採光的需求

從小門出來的環形天井

現在已成為拍照聖地

最後在後面的地方則有小賣店和餐廳

挑高寬敞的空間

不妨是消磨午後美好時光的所在

 

此外這裡也有創作者工作室以及巷仔內教室

不時舉辦的活動讓這裡儼然成為新興文化聚落

漏網之魚是東北角木造日式建築

當時是作為管理員的辦公和宿舍空間

現在只可以從外面看看有些可惜

 

逛完老市場後來逛更老的廟宇

步行約5分鐘可以抵達龍山寺

建於乾隆3年(1738)的龍山寺

與艋舺清水巖和大龍峒保安宮

合稱台北三大廟門

身為二級古蹟的龍山寺

直到今天香火仍十分鼎盛

不來參拜的話

欣賞建築之妙也是非常值得的

 

逛完寺廟也可以直接到一旁的捷運龍山寺站

交通可是十分的方便

如果這條路線要反著走也是可以的

建議下次有空走走~

 

後記:

龍山寺門口有一個公園

其中逢整點的水舞表演其醜無比

完全不值得一看哦!(貼心小提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