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麻疹“回潮”的報道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對此,公衆更關心的是,我國麻疹疫情的防控形勢如何?是否會受到波及?又該如何應對?記者就此獨家專訪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相關專家。

專家表示,從目前的監測情況看,我國麻疹疫情較爲平穩,近年來發病率持續下降,2018年全國麻疹發病率降至歷史最低的0.28/10萬(全國報告病例數不到4000例)。2019年1~3月,全國報告麻疹病例不到600例,同比下降了60%。

在全球麻疹“回潮”的背景下,我國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主要歸功於堅持免疫規劃政策不動搖,人羣中含麻疹成分疫苗的接種率保持在95%以上,進而形成免疫屏障。

但另一方面,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即便只有5%的人對麻疹無免疫力,絕對人數也不容小覷。隨着易感者不斷累積,一旦有傳染源輸入,再發生疫情反彈的風險依然存在。因此,要實現消除麻疹的目標,在堅持免疫規劃政策不動搖的基礎上,還需全社會共同努力。

全球共同的難題

1980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宣佈,成功消滅天花這一曾肆虐人間數千年的烈性傳染病。這也是人類首次藉助疫苗攻克傳染病。

下一個目標,鎖定了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通過空氣和直接接觸傳播,具有傳播迅速、波及面廣、發病率和死亡率高等特點。

在業內,麻疹有個綽號——見面傳。意思是,任何沒患過麻疹也未接種過麻疹疫苗的易感者,只要與正在患麻疹的病人見上一面,甚至未曾謀面,只要進入病人剛離開的房間,都有可能被傳染,由此可以窺見麻疹病毒的威力。在我國法定報告傳染病裏,麻疹被列爲乙類傳染病,僅次於鼠疫、霍亂這兩個甲類傳染病。

麻疹病毒雖然威猛,但其只有1個血清型且抗原穩定,人是唯一的自然宿主,加之已有相應的疫苗——接種2劑次含麻疹成分的疫苗,對受種者的保護效果可達95%以上。“因此,相比其他病毒類傳染病,人類完全有可能通過普及疫苗接種,消除麻疹。”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馮子健說。

消除之路卻並非坦途。

世衛組織西太平洋區曾試圖在2012年實現本區域內消除麻疹的目標,卻未能如願。世衛組織當前的目標是,到2020年,在全球6個區域中,至少5個區域消除麻疹,其中就包括中國所在的西太平洋地區。

要實現新目標,形勢仍不樂觀。

世衛組織公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1-2月,全球多個國家遭遇麻疹疫情,其中以歐洲爲甚,病例數達到了20年來的最高水平;美國10個州共報告101例確診病例,雖然病例數較歐洲國家並不算多,但由於2000年美國已實現消除本土麻疹病毒,所以已屬於疫情暴發。

在西太平洋地區,截至2月20日,菲律賓共報告11459例麻疹確診病例,189例死亡病例,僅2月17日—20日4天,就增加了3000例確診病例和50例死亡病例;日本目前共報告167例麻疹病例,這是該國1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麻疹疫情。

對於全球麻疹“回潮”,業內普遍將之歸因於“反疫苗運動”使部分民衆對接種疫苗產生了牴觸心理。

導火索發生在1998年。時年,《柳葉刀》雜誌刊發了一篇聲稱“麻腮風三聯疫苗與兒童自閉症之間可能存在關聯”的文章,由於該雜誌在醫學領域的巨大聲望,引發了人們對疫苗安全性的擔憂。

雖然時隔12年後的2010年,《柳葉刀》雜誌以“研究結果不能重複”、“利益衝突”等理由撤回了該文章,但期間疫苗接種率已受到很大影響,僅美國就有超過10萬名嬰幼兒沒有接種任何疫苗。

記者注意到,我國雖未出現大規模“反疫苗運動”,但也曾對接種麻疹疫苗提出過質疑。

2010年,我國實施麻疹疫苗羣體性補充免疫(原稱“強化免疫”),涉及1億兒童,這也是我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羣體性疫苗接種。實施初期,“麻疹疫苗是慢性毒藥”、“推廣麻疹疫苗是西方陰謀”等謠言便在網絡上興起。經衛生部門耐心宣傳解釋,工作最終得以順利完成。

“從監測結果看,此次羣體性免疫對防控麻疹疫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馮子健說,此後我國麻疹發病率持續下降,2018年達到歷史新低。

我國麻疹疫情較爲平穩

面對全球麻疹“回潮”,公衆更關心的是,我國麻疹疫情如何?又該如何應對?

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中心副研究員馬超介紹,我國麻疹防控大致可分爲3個階段:

“從目前的監測情況看,我國麻疹疫情較爲平穩。”馬超說,2019年1~3月,全國報告麻疹病例不到600例,同比下降了60%。

另一方面,需要正視的現實是,雖然我國麻疹發病率已大幅下降,但由於人口基數大,即便只有5%的人對麻疹無免疫力,絕對人數也是相當龐大的,隨着易感者不斷積累,一旦有傳染源輸入,再發生疫情反彈的風險依然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現有病例中各年齡組發病數佔比也有所改變。“雖然發病仍主要集中在8月齡左右的嬰幼兒,但近些年15歲以上人羣佔比顯著升高。”馬超說。

“原因是多方面的。”馬超解釋,首先,麻疹疫苗接種率、免疫成功率並非100%,這意味着仍有兒童未接種疫苗,或接種了疫苗但未成功產生免疫力。“這些人作爲易感者在人羣中不斷積累,這也是爲何要在2010年實施羣體性補充免疫的原因所在。”

其次,我國麻疹發病年齡“成年化”也與實施獨生子女政策後,人口結構發生變化,成年人比例增大有一定關係。

麻疹素有免疫接種“晴雨表”之稱,亦即,是否出現麻疹疫情,考驗着免疫接種工作的成效。

專家表示,全球麻疹“回潮”,我國之所以能夠保持基本平穩,主要得益於堅持實施免疫規劃政策,使得含麻疹成分疫苗的接種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但要實現消除麻疹,仍面臨不少挑戰,比如,局部地區常規免疫工作薄弱、易感人羣快速積累可能導致疫情“擡頭”,如果預防性羣體補充免疫措施不到位,麻疹疫情監測報告、調查處置不及時,也會成爲助推因素。

相比之下,美國等發達國家麻疹疫情處置投入的資源多、效率高,且人羣密度較低,疫情發生之後大多能迅速控制二代、三代病例,“我國地區差異較大,這方面工作相對薄弱。因此,一旦發生疫情,處理難度更大。”馬超說。

堅持接種疫苗是第一要務

“要消除麻疹,堅持接種疫苗是第一要務。”馮子健說,根據對麻疹“傳播力”的測算,要在人羣中發揮免疫屏障作用,2劑次含麻疹成分疫苗的接種率須保持在95%以上。

目前我國實施2劑次的含麻疹成分疫苗的免疫程序,即第1劑次在8月齡接種麻風聯合疫苗,保護效果能達到90%;第2劑次在18月齡接種麻腮風聯合疫苗,保護效果可達到95%以上。

2007年擴大免疫規劃後,我國常規免疫中便不再接種麻疹單價疫苗,轉而使用麻風聯合疫苗以及麻腮風聯合疫苗,從而增加對風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控力度。“但如何爲人羣中那些免疫失敗或錯失免疫機會的人實施補充免疫,仍是很大的挑戰。”馮子健說。

此外,全球化時代,傳染病無國界。美國在2000年消除本土病例後,此次因輸入性病例導致麻疹死灰復燃,香港機場近日也出現了小規模麻疹疫情,均爲輸入性病例所致。“因此,相比消滅天花,在全球化時代要消除麻疹,難度更大。”馮子健說。

就國內而言,我國人口流動對麻疹疫情的影響也尤爲顯著。每年大量人員離開家鄉到東部城市務工,一方面可能導致麻疹的跨區域流動傳播,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當地麻疹易感人羣數量、發病率及免疫壓力等。

短評:用疫苗透明度贏得公衆認可度

全球麻疹“回潮”,人們將板子打在了“反疫苗運動”身上,似乎只要對其予以駁斥,公衆便會自覺認識到疫苗接種的重要性,接種率下降的問題便會得以解決。

但冷峻的現實告訴我們,問題並沒有這麼簡單——如果說由於《柳葉刀》雜誌的巨大聲望,使得其刊發的文章引發了公衆對疫苗的質疑,那麼,爲何當雜誌撤稿並對此予以說明後,“反疫苗的認同度”並未由此消弭?換言之,爲何謠言深入人心,而闢謠卻難沁心脾?

在這一問題上,既往常將癥結歸於提升公衆的健康素養,事實上,除了解決“受種者”的不足之處外,作爲免疫規劃疫苗的供給方,政府部門同樣有很多可爲之處,提高疫苗透明度就是其中重要方面之一。

透明,體現在疫苗的整個環節——研發、生產、運輸、儲存、接種等等,一個都不能少。近年來,一些政府或科研機構通過公衆開放日的方式,邀請百姓和媒體走進以往陌生的廠房、機關辦公場所,身臨其境,瞭解這些機構是如何開展工作的。

在提升疫苗透明度上,也可以借鑑這一做法,讓公衆走進疫苗生產車間,親眼看看接種在自己身上的疫苗是如何生產出來的,這比生硬地告知“疫苗是安全的”更能爲人所接受。

此外,在發生類似山東非法經營疫苗案時,政府機構也應及時迴應社會關切,提高透明度,讓公衆及時瞭解真實的情況,做到“政府說的清楚,百姓聽的進去”,進而有效化解潛在的社會風險,獲得百姓的認可。

文:健康報記者 張磊

編輯:管仲瑤

審覈:曹政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