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習近平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節選)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它開始於孩子的胎兒期,嬰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

孩子上了小學、中學以後,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

因此,其教育目標應是:在孩子進入社會接受集體教育之前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為接受幼兒園、學校的教育打好基礎。

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曾說過:「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

確實,家庭教育是對人的一生影響最深的一種教育,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一個人人生目標的實現。

家庭中的方方面面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家長應把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作為家庭教育的重點,重視和加強對孩子健全人格的培養,戒除家庭教育中可能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的行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父母應該給孩子樹立好榜樣,端正自身態度,規範言談舉止。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不要瞧不起孩子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天生就有著各種各樣的好奇心,什麼都想去做一做,什麼都想去試一試。這是孩子自我意識和獨立性發展的一種體現。

家長出於孩子安全問題等因素的考慮,每當孩子做那些似乎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時,就急於伸手幫忙,扼殺了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情的機會。可是,事後,家長卻又好像瞧不起孩子似的,抱怨孩子沒有膽識,什麼都做不好,也不知什麼時候才能獨立。

這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讓人感到矛盾的地方:想讓孩子獨立,卻不給孩子獨立做事情的機會,事後卻又抱怨孩子無獨立性,什麼都做不好。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需要做的是,讓孩子嘗試著獨立完成一件事情,讓孩子去體驗這一過程中的成功、失敗、悲傷或者是喜悅。

在孩子做事時,可以提出一些要求,例如,注意哪方面的安全,或者是建議他如何去做。不過,一定要注意,尊重孩子的自主意願,用商量或請求的語言,不可用命令的方式。

二、不要恐嚇孩子

每個人都會有恐懼心理。這種恐懼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然的本能反應,即對於威脅的恐懼;另一種就是神經性的憂慮,即一個人在沒有遇到威脅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無端害怕,可能說不出理由,也可能說出了,在常人看來卻不足以引起恐懼。

小孩子最容易產生這種神經性的恐懼。所以,家長不僅不能恐嚇孩子,還要以正確的方法教育他,使他不至於產生無謂的恐懼心理。所以,容易造成孩子精神不安的話,千萬說不得,平時更不能輕易用恐嚇威脅的方法嚇孩子。

如果孩子的心裡有不安的土壤,輕則性格壓抑無法集中精力學習;重則會萌發出許多恐懼,並可能最終演繹為不幸。而這,就相當於毀掉了一個優秀的孩子。

家是孩子成長的港灣,這個港灣雖然不大,卻充滿著父母博大的愛,能容納孩子的成功與微笑,也能容納孩子的過失和眼淚。這裡應該是溫馨的,更應該是安全的,而不是威脅和恐嚇。

三、不要賄賂孩子

學好功課、做點力所能及的家務,本來是適齡兒童應該學會並做好的事情,也是從小培養他們養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生活等好習慣的有效途徑和手段。

但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和現代家長望子成龍的溺愛心理升級,每個孩子的身上都凝聚著父母、家庭乃至一個家族的殷切期望。

於是,幾乎所有的父母們總是絞盡腦汁地培育自己的孩子,甚至以金錢、物質等形形色色的「紅包」來賄賂孩子,以求速成。這種狹隘的報酬觀念會嚴重影響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

心理學家指出,兒童的某些行為如果只靠單純的外在刺激維持時,刺激一旦減弱或消失,其行為也隨之消失。由此可見,短期內靠紅包賄賂的確能刺激兒童的行為,但長此以往則不利於兒童良好習慣的養成。

如果孩子做事只貪圖獲得錢物,而不是為了鍛煉培養自己,也就不可能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毋庸置疑,兒童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鼓勵,但真正的鼓勵來源於內心的讚許和精神上的支持。

當孩子學習進步時,家長除了與其共享歡樂外,更應該幫助他分析進步的原因並找出不足,激勵他向更高的目標努力。

當孩子不願做家務時,家長應該講清楚勞動是人的生存需要,設法培養鍛煉他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責任感。

這樣就會使孩子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滿足,從而主動地強化這種行為。反之,單憑金錢和物質上的賄賂來達到鼓勵的目的,無疑於南轅北轍,它帶給孩子的只會是負面效應:對金錢的片面認識,幼小的心靈上打上種種不健康的烙印,以至於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成長。

所以我真誠地提醒各位家長,請不要賄賂您的孩子!

四、不要過度保護監督孩子

過度保護在壓制孩子的求知慾和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不利於其個性的發展。

研究表明,過度保護會使孩子依賴性太強,人際交往能力差,缺乏自信心,自理能力差,膽小,肢體靈活度差等等。

「不會自己吃飯」、「不參與小朋友的各種活動」看似小事,其實都會使孩子產生心理負擔,覺得自己處處比別人差,不能融入到同齡人中,漸漸地失去自信心,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來。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必須要經歷一些磨難,這是一種規律。「酸甜苦辣都是營養,生活百味都要體驗。」如果把磨難和體驗全部省略了,一切都替他包辦,看上去是順利了,是舒適了,結果卻使他軟弱而閉塞,膽怯而無能。

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這樣一種成長狀況,所以請您切記:關愛不要溺愛。

五、對孩子要指導,不要嘮叨

嘮叨是中國父母最常見、最可怕的錯誤。

心理學研究證明:老調重彈,反反覆復說同樣的話,會讓人產生一種習慣性的模糊聽覺,也就是明明在聽,卻根本不入心裡去。這是長期重複聽同樣的聲音而產生的一種心理上的不在乎。

所以,做父母的,不要老是只怪孩子不聽話,也該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嘮叨了。

雖然父母有責任對子女的不當言行及思想進行批評教育,但是一定要注意形式。不要沒完沒了地嘮叨,實際上,嘮叨不但不會起到效果,反而還會產生很多負面的影響。

重複性嘮叨只會讓孩子心煩,同時對父母的嘮叨產生依賴感,慢慢的,父母不嘮叨,孩子的事情就做不好;批評性嘮叨容易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讓孩子對自己越來越缺乏信心,甚至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隨意性嘮叨容易讓孩子養成注意力不集中的習慣,孩子對需要記住的重要事情也常常當成耳旁風。

指導不同於嘮叨:嘮叨往往含有責怪、批評的味道,是一種反覆的單調的刺激;而指導是親切的、言簡意賅的,它能啟發孩子獨立思考,幫助他們處理問題,使孩子情緒穩定、心情舒暢。

聰明的父母從不去規定孩子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而是放手讓孩子去做。如果沒有做好,也會耐心地幫他分析原因,鼓勵他不要灰心,儘力而為。

六、給孩子自主選擇權

孩子的成長充滿變數,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凡事都由家長決定,出了問題後,孩子容易把責任推給家長。

一些家長喜歡包辦代替,或強制孩子做一些事,這不僅吃力不討好,很可能會使孩子形成不當的歸因風格或埋怨他人的性格特點。

自主決定會使孩子更努力,若出現困難,孩子也沒有任何理由埋怨他人。

孩子人生的路要由他們自己走,這既是基本人權,也是基本責任。儘管孩子的成長要由家長幫扶,但僅僅是幫扶而已,不能以任何理由剝奪孩子的自主權。

孩子嬰兒時學走路,先得由大人扶著,會走路之後要儘快放手,這個道理誰都懂。孩子的人格發展、學習都像學走路一樣,家長不能「扶」得過多。

編後語: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血緣關係和親緣關係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樂對孩子有強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能心領神會,以情通情。在處理髮生在周圍身邊的人與事的關係和問題時,孩子對家長所持的態度很容易引起共鳴。

如果父母親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氣暴躁,就會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點。家長在處理一些突發事件時,表現出驚恐不安、措手不及,對子女的影響也不好;如果家長處驚不變、沉穩堅定,也會使子女遇事沉著冷靜,這樣對孩子心理素質的培養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對他們的情況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麼變化,即使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領神會。

所以父母通過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能及時掌握孩子此時此刻的心理狀態,發現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及時教育,及時糾偏,不讓問題過夜,使不良行為習慣消滅在萌芽狀態中。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