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絡上關於對於

“996”的討論越來越多

在許多互聯網公司

每天早9點到晚9點

一週工作6天已不是新鮮事

而對於長時間的工作

年輕人的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

中風人羣傾向於年輕化

也成爲了網友們熱議的話題

中風不再是“老年人專屬”

我院神經科李中主任醫師指出,腦卒中俗稱“中風”,是我國人口首位死亡原因,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經濟負擔重,讓不少人談“風”色變。

《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8》指出,中風仍爲我國成年人致死和致殘的首位原因。中國卒中學會發布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表明,我國現有中風患者1494萬人,每年新發病例330萬人。

中風通常被認爲是“老年病”,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地發生在中青年人羣中,35歲以下人羣發生中風佔總數的9.77%,以缺血性中風爲主,令人惋惜和擔憂。

這意味着,第一批90後已經是傾向於中風的人羣了,中風真的不再是“老年病”。

過勞熬夜都是中風的高危因素

90後爲什麼也會中風?那是有原因的!

久坐:血栓是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病(心臟病、中風和靜脈血栓栓塞症)的根源。而久坐不動會導致靜脈血栓發生。相關數據顯示,久坐90分鐘會使膝關節血液循環降低50%,使靜脈血栓風險增加10%。

此外,蹺二郎腿也會增加血栓風險。所以,上班族們平時生活中要儘量避免久坐和久站,最好每隔半小時就要起身活動活動!

熬夜:今天你熬夜了嗎?過勞和熬夜是目前90後中風的兩個最直接的導火索。特別是長期熬夜導致睡眠不足,身體會過多分泌壓力激素,如腎上腺素等,這會升高血壓和心率的水平,進而增大心血管系統的壓力。

在中青年人羣中,平均睡眠不足6小時的人患高血壓的機率比睡眠充足的人高一倍多。如果連續休息不好,加上情緒焦慮,血壓波動大,極易誘發中風。

易怒:生氣會引起交感神經興奮,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往往容易突發心腦血管意外事件。

《歐洲心臟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憤怒情緒爆發後的兩小時,腦卒中(中風)的風險會增加3倍,心臟病突發風險則會增加5倍,已有心腦血管疾病突發史的人,風險更高。

年輕人出現這五個徵兆要警惕

哈欠連綿:當腦動脈硬化逐漸加重,管腔愈來愈窄,腦缺血缺氧加重,特別是呼吸中樞缺氧時,會引起哈欠反射。多在缺血性中風發作前5~10天內,頻頻打哈欠者可達80%左右,是重要的報警信號。

口吃流涎:嘴有問題,說話不利索、流口水,都是中風跡象。

一過黑蒙:即突然出現眼前發黑,看不見東西,數秒鐘或數分鐘即恢復,不伴有噁心、嘔吐、頭暈及意識障礙。

視物模糊:即表現爲短暫性視力障礙或視野缺損,多在1小時內自行恢復。

偏側麻癱:即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嚴格說來,這已是最輕型中風。追訪觀察,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後3~5年,約有半數以上的人發生缺血性中風。

怎樣預防中風?

不當的生活方式是誘發中風年輕化發展的關鍵,對此,年輕人羣應從日常生活入手,注意規避風險因素,改變不良習慣,健康生活。

1、均衡飲食,多運動,可以有效降低患中風的可能性。

2、控制脂肪、膽固醇和鹽的量。吃過量的飽和脂肪、膽固醇和鈉鹽,會增加患上肥胖、高血壓等疾病的風險,中風常相伴而來。

3、戒菸。吸菸會降低血氧含量,增加心臟負擔,加速血栓形成。菸草中的尼古丁會升高血壓。另外,吸菸還會損傷動脈內壁,加重動脈粥樣硬化。有數據顯示,吸菸者或被動吸菸者發生中風的風險是不吸菸者的兩倍。

4、限制飲酒。酒精可以升高血壓,還會促進血液中某些脂肪酸含量增加,最終發生動脈硬化。所以過量飲酒是會增加發生中風的風險的。

正如人民日報所說

崇尚奮鬥

但不要求強制996

年輕人,也要注意身體!

本文指導專家

神經科主任 李中 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及八年制醫學生長程導師。中山六院神經科主任、學科帶頭人。香港大學醫學院、瑪麗醫院高訪學者(Honor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中山大學深圳研究院研究員、廣東省腦功能與腦疾病重點實驗室研究組員。在國家重點學科臨牀醫教研工作28年,獲廣東省柯麟醫學教育獎、南粵優秀博士獎;2015年入選首屆“羊城好醫生”,2015、2016、2017年連續入選“嶺南名醫錄”名醫,2017、2018年連續兩屆入選胡潤榜“中國好醫生”。

現任廣東省臨牀醫學學會認知睡眠障礙防治與腦健康管理專委會首任主委、健康管理學會運動與體質健康專委會副主委、藥理學會第二屆神經藥理專委會副主委、老年保健協會抗衰老及神經調控專委會副主委、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病學專委會常委、康復醫學會腦卒中防治與康復專委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醫師分會腦心同治專委會常委,廣東省醫務社會工作志願服務隊長。國自然、省自然基金及國家衛計委項目評審專家、美國IJMEI雜誌(www.inderscience.com)編委及審稿人。

主攻認知睡眠障礙及相關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診斷、天然藥物干預及幹細胞應用研究。承擔和主要參與國家級、部省級等科教研基金課題16項,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主要參與人),專業研究領域核心學術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SCI收錄16篇,第一或通訊作者IF>3.0論著6篇),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主編著作3部。

責任編輯:郭松青

初審:李饒堯

審覈:簡文楊

審定發佈:李漢榮

文章部分內容來源於健康時報、微博

圖/銳景創意,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