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重慶雞公煲性質一樣,宮保雞丁的宮保是和一個人有著密切關係的。下面壹周君就好好講講這個人與雞丁的故事。

首先宮保不是這個人叫做宮保,而是在明清時期的一種官銜稱謂。明清時期皇帝給各級官員都有封予等級頭銜,其中有太師太保等。咸豐之後不再用到「師」,大多使用保,所以也就將這些官銜統稱為了宮保。比如當時的袁宮保便是指袁世凱,再比如丁宮保,就是使這隻雞名揚萬里的主人公了。

宮保雞丁是一道很特殊的菜,它的特殊之處在於出現在了幾大菜系的菜譜之中,其中以川菜、魯菜以及北京菜廣為流傳。菜系的難以明確也與丁宮保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關係。

丁宮保本名丁寶楨,他在山東當過巡撫,當時每當家庭宴客的時候必然少不了大蔥大蒜、花生仁和甜醬爆炒出的雞丁,漸漸地這道菜也慢慢流傳開來,人們紛紛效仿。後來丁寶楨被封為太子少保之後,山東將這道爆炒雞丁命名為了宮保雞丁,也成為了魯菜的拿手看家本領之一。

再之後丁寶楨擔任四川的總督,他也將這道菜做了些改良,入鄉隨俗,菜品里添加了辣椒、花椒等,用濕芡和白糖、醬油等取代了甜醬,使得整體的味道融合得更為完美,口感更豐富。花生香脆雞丁鮮嫩,伴隨著濃郁的香辣味瞬間又成為川菜的一絕。

至於之後出現了宮爆雞丁,想必也是時間帶來的一種改變。清朝覆滅,時過境遷,人們漸漸不再了解宮保所指何意,所以也就用宮爆這一諧音來代替宮保。而且爆這一字更能體現出宮保雞丁的製作方法,而且宮爆也便於人們的理解,所以漸漸地又衍化出宮爆雞丁這一說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