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緬邊界線問題的由來:英國介入

中國和緬甸有2000多公里長的邊界線,清朝晚期,國力衰弱,加之疆域觀念不強,以及雲南邊境地區交通不便,偏僻閉塞,清政府對這些地區的統治逐漸趨於軟弱。

1824年,英國入侵緬甸,此後緬甸成爲英國的殖民地,1886年英國直接將緬甸劃爲英屬印度的一個省。這就使得這一地區的疆界趨於複雜化。1900年,清政府和英國第一次進行中緬邊界線的勘定,但是由於當時雙方的規定“籠統而且含糊不清”,致使這一地區的具體邊界問題懸而不決,爲日後的爭議埋下禍根。

二、班洪事件始末:英國人強行到班洪開礦

班洪,現在的具體行政區劃是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班洪鄉,是一個以佤族爲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

1933年,一支英國探險隊以地質探險爲由強行進入到阿佤山地區進行礦產勘探、軍事偵察等活動。該活動受到當地佤族的強烈抵制。

1934年1月20日,英軍以250名正規軍爲先頭部隊,強行進入我國境內,佔據了戶算、南大、金廠等地,並在這些地方建築營地,構建軍事工事。緊接着,一支2000名士兵組成的英軍便大舉進入班洪,並強行開礦。該行爲遭到了當地佤幫的強烈抵制。在對峙的過程中,英軍向當地羣衆開槍射殺,而當地羣衆則在“頭人”的組織下利用弓箭、大刀、長矛、鋤頭等簡陋工具進行抵抗。英軍燒燬了部分佤寨,並屠殺了44名佤族羣衆。

此次事件史稱“班洪事件”。

事件曝光後,舉國震動,全國上下都通過各種途徑聲援班洪地區。

當時,曾任景谷縣縣長的李希哲緊急組織了一支約1000人的“西南邊防民衆義勇軍”,與當地民族首領組織的羣衆武裝一起抵抗英軍。

在這種形勢下, 英軍暫時撤退到緬甸邊界。

三、中英滇緬界限的勘定:1941年線是如何形成的?

雖然事件暫時得到平息,但問題並沒有解決。迫於壓力,1935年4月,中國和英國成立了“中英滇緬勘界委員會”,雙方通過談判的方式協商中緬南段邊界問題。但是因爲爭議太大而沒有實質進展。此後,勘界工作斷斷續續地開展。一直到1937年初,中英雙方又開展勘界談判工作。但是,因爲日本全面入侵中國,勘界工作就此停滯。

1941年,抗戰處於相持階段,在這個關鍵時期,國民政府爲了爭取英國的支持,在中緬勘界問題上作出讓步。6月,雙方達成一致,中國將四分之三的阿佤山地區劃入英國的殖民地緬甸。這就是“1941年線”的來歷。但是,文件上雖然是這樣規定,實際上該地區仍舊是佤族首領在治理,英屬緬甸並沒有實際統治這一地區。當地佤族也並不認可“1941年線”。

四、重新劃界:班洪等地得以迴歸

此後,抗戰以及接踵而至的內戰,使得中央政府沒有時間和精力顧及滇緬邊界問題。

在這期間,1948年1月,緬甸脫離英國,宣佈獨立。

一直到1960年,經過多次協商談判,中國政府才與緬甸政府簽訂了中緬邊界條約,將班洪、班老等地區重新劃入中國國界。這段國界才正式確定,這一地區的歷史遺留問題才得以真正解決。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