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全國語文人的精神家園丨

板書,是語文輔助教學手段的代表,是教學內容的提煉和結晶。板書設計,是教師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結構,並使之綱要化、圖表化的過程。精美、獨特的板書設計,常常為語文課增添亮色,給學生留下難忘的印象。2016年4月和12月,筆者先後在全區高中語文學科中心活動和大岡中學對外公開教學活動中執教了《長安晚秋》賞讀課。作者為晚唐詩人趙嘏,全詩為:「雲物凄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兩次執教的學校層次有別,學生的水平也有差異,因而筆者的教學設計前後也就發生了一些變化。其中變化最大、感觸最深的還是板書設計。經過一而再、再而三的思路調整,最終實現了以「倚」為先的思路創新。

初始設計:梳理內容,強調景物層次

筆者初次執教,授課對象為鹽城市第一中學的學生。教材【品讀與探討】第1題為:「趙嘏《長安晚秋》的景物描寫層次感強,情景結合。誦讀此詩,說說該詩是如何富有層次地寫景的,又是怎樣以景傳情的。」以此為依據,再結合學生課前初讀文本的質疑,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設計為:梳理作者在本詩前三聯中描寫的登樓所見之景,引導學生理解本詩景物之間豐富的層次感,如由雲霧、高樓之遠寫到菊花、蓮花之近,由殘星數點、雁橫邊塞之高寫到菊、蓮之低,由雲霧流動、大雁南飛、人吹長笛之動寫到菊、蓮之靜,由拂曉時天空的昏暗寫到天空逐漸晴明可以清晰地看到樓下的菊花與蓮花,等等。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結合作者在尾聯中所用的關於西晉張翰與春秋鍾儀的兩個典故,體悟全詩在層次豐富的景物之中所蘊涵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根據以上教學設計,形成了以下板書:

再變設計:凝練字詞,突出情景關係

第二次執教本詩,是應邀參加大岡中學舉辦的公開教學活動。筆者同樣先讓學生初讀全詩,提交疑難問題,以便課堂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的問題。經過匯總歸納,學生關於詩中的詞句、內容、情感等方面的問題有:

(一)關於疑難詞句

1.「凄涼」(4人)、「動」字有何好處(2人)

2.「籬菊靜」「渚蓮愁」(12人)

(二)關於內容和情感

1.如何賞析「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9人)「倚」字的好處是什麼?(4人)

2.「紫艷」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3人)為什麼用「籬」形容菊花?(1人)頸聯中菊「靜」蓮「愁」,表現了作者內心的惆悵,還富有什麼情感?(2人)

3.詩中,雁陣、菊花這些深秋季節的平常景物形影相隨,營造出怎樣的意境?(3人)這首詩的情感基調是怎樣的?又是怎樣借景抒情的?(22人)

4.尾聯中的 「空」表達了作者什麼情感?(1人)

該班學生所關注的問題,與第一次授課的班級有所不同。據此,筆者對上次課的板書設計進行了濃縮與調整:

與第一次相比,第二次變身後的板書設計有三個方面的變化:一是捨去了具體景物的名稱,突出了寫景所用的富有特色的詞語,如「雁橫塞」的「橫」、「人倚樓」的「倚」、菊之「靜」與蓮之「愁」,以及學生有疑惑的「空」字,這樣使板書呈現的詩歌內容顯得更加凝練,同時也在積極地呼應學生的閱讀關切。二是在這些重點字詞的左右兩邊分別寫上本詩的基調「凄涼」與作者要表達的感情「思歸」,突出了本詩景與情的關係。三是簡化了第一次課板書設計中呈現出的複雜、瑣碎的景物層次,只在最下行以「多層之景巧傳情」將「凄涼」與「思歸」兩者相連接,增強了板書設計的整體感。

三變設計:聚焦「倚」字,展現獨特風格

上課的前一天晚上,筆者再次梳理學生的問題,深入思考教學重點,又有了新的發現:趙嘏的這首登樓詩,當時就得到杜牧的讚賞。《唐摭言·卷七》:「杜紫薇覽趙渭南卷《蚤秋》詩云『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吟味不已,因目嘏為『趙倚樓』。」所以,頷聯無疑是本詩最大的亮點,而其中的「倚樓」也自然成為學生學習本詩的興趣點(學生的提問中涉及此聯的有13人之多)。課堂應該緊緊地抓住「倚樓」這個全詩的關鍵點,引領學生透過詩眼「倚」字,層層深入品讀,領略全詩境界。

經過比較分析與深入思考,筆者覺得可以從這樣四個層面引領學生品賞本詩頷聯中「倚」字之妙。第一層,體會用詞之妙。給出「臨」「靠」「立」三個字,讓學生與「倚」字進行比較賞讀。通過比較,學生髮現:「臨」不符合七律對仗的平仄規範(因為上句對應位置處的「橫」字是平聲,下句不可再用平聲字),「靠」沒有「倚」表意確切,而「立」沒有「倚」姿態優雅,所以「倚」字的妙處首先在於:合規、確切、優美。第二層,品讀「倚樓聞笛」。課堂上補充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和白居易的《江上笛》,讓學生對照詩句「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江上何人夜吹笛,聲聲似憶故園春」,再來品讀頷聯,在聯想中進入「玉笛橫吹,鄉情萬種」的悠遠意境,逐漸走近本詩的情境,體會「聞笛」意象的精妙之處。這樣,「倚」字的妙處又在於:有情調。第三層,揣摩「倚樓之人」。讓學生揣摩:「人倚樓」中的「人」是作者還是作者所見之人?作者自己登樓,又寫遠望中的倚樓之人,有何妙處?引發學生聯想卞之琳的現代詩《斷章》,讓學生建構起「你在樓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的縱深畫面,從而理解本詩作者遙望遠處「倚樓」之人更添無盡鄉思愁緒的心境。這樣,「倚」字的妙處還在於:有詩意。第四層,領略「倚樓」境界。引導學生將頷聯兩句聯繫起來品讀,將「倚樓」之人、長笛之聲放置於「殘星數點雁橫塞」的高遠背景之下,讓學生用心領會畫面的闊大和蒼涼,進一步體會詩人創作的高妙和苦心。這樣,「倚」字的妙處還在於:有境界。

根據以上教學內容的安排,經筆者連夜修改,形成了本課題第三版次的板書設計:

這個經過三次變身的板書設計,突顯了「人倚樓」之「倚」在全詩中的重要地位,引領學生以此為詩眼,抽絲剝繭式地品賞出其六個精妙之處——合規、確切、優美、有情調,有詩意,有境界順理成章地完成了對本詩頷聯名句的精讀細賞,在課堂教學實施中產生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最後順勢抓住「人倚樓」中的「人」字,點明詩中的「凄涼景」,無不含蓄蘊藉地表達出詩人的「思歸情」,水到渠成地結了課。

用詞精當、用語凝練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重要特徵,將對「倚」字的品讀作為《長安晚秋》教學的重點環節,體現的教學理念是:用詩歌特有的方式教詩歌,在語言的積累與建構中品詩意。這樣的教學設計因為思路獨特、重點突顯而得到了聽課教師的一致肯定。本課板書設計一再調整、反覆優化的過程,實際上是教者對教學內容優化和教學方法更新的反覆探索的過程。這個探索與創新的過程,讓筆者感觸良深:一是好的板書設計要能化繁為簡,突出重點,簡明扼要地呈現教學的重難點,給學生的課堂學習和課後消化提供重要的憑藉;二是好的板書要能充分展示教學的獨特風格,昭示精彩的對話,彰顯教學的智慧,充滿教育的激情、飛揚靈動的個性。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上旬)2017年第4期

作者:楊萬扣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