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肩墜肘

Lower shoulder, lower elbow

很多詠春拳師兄弟姐妹對這個詞都不陌生,簡單來說就是放送兩肩關節,兩肩向下沉墜,同時微微向前合抱微前扣。墜肘則是肘尖常有下垂之意。

其實不光是在詠春拳中沉肩墜肘是很關鍵的一個習武元素在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中也同樣扮演者舉足輕重的作用。

1

沉肩

大家可以自己試一下,可以找個拳靶,全力打出一拳,是不是覺得頭部,尤其是後腦有些震動?力量越大震得越厲害?就是這個原因。好,我們要沉肩的原因來了,就是放長這條筋,使其不以頭部為支撐,而加強手臂與軀幹的聯繫,就是加強兩膀、肩胛與軀幹的聯繫——這是同步進行的——使兩臂以軀幹為根基,從而形成整體力。

「沉肩墜肘」是上肢到位的標準要求。並不完全是一個技術動作。當然你可以直接按照這個要求去擺出這個形,例如有的答主說,肘尖朝下就是墜肘。我說這不是。不過,你擺成這個形,也可以某種程度說是墜肘了,因為肘尖朝下是出墜肘的基礎。所以「沉肩墜肘」這個要領可以直接擺。同時也是因為這個是肢節的要領,肢節總是好控制些。

這樣出來的身形,就是俗稱的「溜肩膀」那樣的形態,也就是沉肩:兩肩從肩根開始向左右兩邊松垂下去。這是肩部抻筋拔骨後的效果。那條筋抻長、同時強化了兩膀與身體的鏈接後,那條筋反而可以藉助身體的力量,形成對頭部的穩固支撐,由負擔變為了增益點。

2

墜肘

人的四肢是勁力的宣洩通道,你想做什麼,都必須通過四肢實現,四肢是人體的工具,你無法想像自己作為一個「人棍」的生活吧?從這個意義講,四肢是人體勁力的宣洩通道,你用什麼力都得通過四肢才行。而普通人做任何力,因其不整,所以在關節處都會有消耗,尤其肘關節,是最大的消耗點。大家可以試試,找個牆壁,用力去推牆壁,你用的力越大,則反作用力越大,這樣形成了你身體與牆壁的相互擠壓。此時,你注意下,你最先被擠壓彎的是哪個關節?10個有9個是肘關節。而整的人,根本不受反作用力影響,勁力會一直傳到腳底的。

墜肘則是打通勁力的通道。這時墜肘,肘部的筋的調整和結構調整,使其勁力順達,不會損耗。

再進一步說透:由於普通人習慣(尤其是右手),小臂帶動手去做動作,平時並不怎麼依賴身體軀幹的力量,看看很多乾重體力活的人,他們的小臂往往很發達,這樣在做整體力動作時,就會形成軀幹力與小臂力在肘部的對頂消耗,肘部因須做支撐(基礎的意思),其勁力收縮鬱結,身體力需要肘部做傳導,而在此處沖頂,兩廂衝撞了。 而墜肘的形,就是讓此處做傳導功用,不做支撐。而墜肘力,則是指勁力不是收縮的,而是加上一個往手頭給出去加成的力量(整的意義所在)。有形,又生勁,才是墜肘。

演練太極拳上肢動作做到節節貫穿,在上肢的肢體中肩關節和肘關節是上肢動作的主要環節。手臂能不能鬆柔靈活,關鍵在於肩關節能否松而下沉,肩關節充分松垂。動作才能圓潤自如。

肩松才能沉肩,只有沉肩才能松肩,肩關節的松沉和旋轉自如,能起到舒展肩部韌帶、肌肉,並牽動背肌形成時時氣貼脊背的作用,沉肩有助於含胸拔背,有助於氣沉丹田。 在沉肩、松肩的同時,保持肘關節的放鬆,有松墜下沉之意,兩臂微屈,不可直挺,保持弧形。有一種內在的沉勁,棉軟沉重,以做到屈中求直,保證太極拳弧形運動的質量。同時肘關節松垂有助於松肩,使手臂動作輕靈舒展。

墜肘不單純是肘尖往下沉,還要想像,有一個力矩,以肘尖為軸起「外翻」作用。如圖那個砝碼。這個外翻不是真的讓肘外翻,而是反過來壓肩膀,讓肩往下走。

「墜肘要扯到肩;同理,沉肩要往上級關節扯,我理解就是中軸脊椎。這個比較抽象。實際的感覺就是,肩膀在向下的同時,也要想像個力矩,這個力矩是要讓人向前羅鍋的力矩。同樣,不是真的讓人羅鍋,而是這樣壓中軸。「時光,在物轉星移中漸行漸遠,春花一夢,流水無痕,經歷太多薄涼的日子,夏,依舊帶著溫熱的氣息與你相遇。我們可以在一葉荷中感受夏的清涼。「最後的關鍵,中軸受到這個力矩如何化解,放鬆。感覺肩部不是自己的,讓肩部自己扭去。要做到這種程度的放鬆,就是「虛靈頂勁」,感覺腦袋不是放在肩頸上,而是直接被腰撐著。這是最後一步,也最關鍵。「有一個竅門是 腋窩微微用力好像夾著乒乓球,然而不能做到沉肩墜肘的根本原因還是頭沒有上頂,做不好虛領頂勁的話那這個方法還是治標不治本。用處是連接軀幹與手臂使得力可以從肩穿到手 手傳到肩 不信你試試聳肩橫肘出拳還能借到腰胯的力嗎「最後的關鍵,中軸受到這個力矩如何化解,放鬆。感覺肩部不是自己的,讓肩部自己扭去。要做到這種程度的放鬆,就是「虛靈頂勁」,感覺腦袋不是放在肩頸上,而是直接被腰撐著。這是最後一步,也最關鍵。「胳膊中間吊塊兒磚,我有不少師爺就是這麼練出來的「沉肩墜肘是練對了拳架自然而然形成的,是結果,不是一開始的要求,是練到了某種程度上文字的印證。可惜現在很多練武人把結果當一開始的要求,倒果為因~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