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自殺是困擾全日本的社會問題。根據維基百科給出的數據,早在2014年,每天平均有70人選擇自殺,且絕大多數是男性。

客觀的說,每個國家都要自殺案件發生,但把自殺提升為一種文化的,只有日本一家。按照日本人的觀點,自殺絕不是懦弱和逃避,而是代表著勇敢承擔和負責任(這個腦迴路,實在是有點詭異)。

在自殺領域,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切腹」。


首先我們要說,不是誰都有資格「切腹」。這種血腥殘忍的自殺儀式,是專屬於武士的榮譽刑。他們認為,「切腹」不同於普通的自殺,裡面混合的是抵罪、悔過和證明自己忠誠等正面因素。

首先,剖腹的武士要穿著莊重服裝,用來剖腹的刀或劍放在他正前方。剖腹之前,會寫辭世之句,類似於訣別詩。一切準備妥當,武士會揭開身穿的和服,拿起刀劍,捅進自己腹部:

第一刀通常是自左至右切,再做向上的第二刀,一定要保證讓腸臟溢出;第二刀切完後,介錯人進行「抱首」,即揮刀向剖腹者的脖子斬下,但不能完全斬斷,要保證頭和脖子仍有一絲牽連。也就是說,這一刀對介錯人的刀法有很高的要求。

可能你會問,切腹為啥這麼重口?武士切開腹部,就是為了展示自己的靈魂,以供後世評判,體現的是自己的德行。

江戶時代的考據學家伊勢貞丈認為,第一位切腹的武士是源為朝。

源為朝

這段歷史有點拗口,我就用大白話說:

1156年(南宋初期),日本列島的兩股勢力為奪權幹了一仗。一股為崇德帝勢力,另一股為後白河帝勢力,崇德帝是後白河帝的親哥。

日本史稱這一仗為「保元之亂」。最終,弟弟的勢力更勝一籌, 取得全面勝利。

作為哥哥勢力主將的源為義,被弟弟勢力的主將,自己的長子源義朝砍了。源為朝是源為義的親兒子,戰後也遭到清算,手筋被廢,流放至伊豆半島。

奈何源為朝這老哥身體素質好(日本史書記載其身高超過兩米、體魄雄健、善使強弓),沒過多久就滿血滿藍了。十年之後,已經支配了整個伊豆七島。

朝廷一看這還了得,便率領大軍(20艘船+500騎)征討他。儘管他「用一箭之力,將對方一艘軍船射沉水底」,但還是全軍覆沒。逃回住處後,他「一邊回想著過去,一面口念佛經」,切腹自盡。

用現在的話說,源為朝這哥們真挺剛。


外國人最早見識到切腹,是在18世紀中後期。文章東瀛志 | 讓人一言難盡的情色文化輸出史:被人遺忘的「南洋姐」中曾提到過,「黑船事件」後的日本,遭遇來自西方列強的強烈衝擊。

鑒於武士刀打不過大炮,政府只能努力迴避衝突。這讓驕傲了幾百年的武士們倍感壓抑,於是他們或三三兩兩,或成群結隊,專門找外國人約架。迫於西方的壓力,政府只能要求,這些惹事的武士們以命抵命。

捅了婁子的武士們也不含糊,你們不是要求以命抵命嘛,好啊,我就現場直播切腹給你們看!1868年發生的「堺事件」,就讓整個西方世界虎軀一震。

這件事發生在今天大阪的堺市,當地的土佐藩兵跟岸上的法國水兵打了群架,11名法國兵被殺。法國政府肯定不幹了,就找日本政府討說法。「按照慣例」,涉事的20名土佐藩兵,被判在法國軍艦艦長和士兵面前切腹。

據說切腹現場極為慘烈,這些武士切腹後,把腸子掏了出來,一邊掏一邊罵圍觀的法國士兵。其中第一個受死的,是隊長箕浦豬之吉元章(歿年 25 歲)。

他在寫完了辭世句後,對著在座的法國官兵怒吼道:" 你們聽好了,今日並非為爾等夷人而死,而是為皇國而死,讓爾等見識日本男兒的魂魄 "!

於是他「持脅差刺入左腹,橫著拉向右側,再拔刀再行刺入,從上向下拉開一刀,形成了一個十字形的傷口,然後突然猛的將手從傷口伸入腹中,拽出自己的腸子,準備投擲向法國人。

介錯人深恐他惹下更大禍患,一刀斬下,卻未能斬斷頸椎,箕浦大叫:沒死,再來一下!,介錯人三刀過後,才完全把他的頭顱斬下。

法國人哪見識過這場面,一個個都傻眼了。在第十一個人切腹後,被噁心得不行的艦長,叫停了這場血腥的儀式。

死掉的十一人,就埋葬在「切腹之地」妙國寺。二戰期間,這裡成了當時的「愛國教育基地」;二戰後,漸漸成了普通的旅遊景點。

但在銳意學習西方的政府看來,武士階層是絆腳石般的存在。幾年後,政府陸續頒布徵兵令和廢刀令,武士階層遭受沉重打擊:沒有工資也就算了,武士刀都不讓配了,自己又沒啥一技之長,以後只能喝西北風了。

一批又一批的武士發動叛亂,但都被政府鎮壓。1877年2月,舊薩摩藩士族推舉西鄉隆盛為首領,發動西南戰爭。

西鄉隆盛

9月,西鄉隆盛在鹿兒島城山以切腹形式自戕,倒幕派勢力徹底終結,有著近千年歷史的武士階層徹底消失。

伴隨著武士階層的倒下和新日本的崛起,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思想在日本列島蔓延開來。尤其是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勝利,這種思想的泛濫到了新高峰。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們搖身一變,成了新的「武士」;而所謂的「武士道」,也變成了「皇道的武士道」。

要知道,歷史上的武士,只會效忠自己的主人,是類似於「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里「後一個附庸」一般的存在。


進入昭和時代,切腹從過去「表達對主人的忠誠」,演變成了「對天皇陛下盡忠」的最高體現。1941年1月,時任陸軍大臣的東條英機所頒布的《戰陣訓》就有規定:帝國軍人不受生擒被俘之辱。

所以,相比於東線蘇德戰場上動輒幾萬十幾萬的俘虜,日本軍隊成建制投降的記錄少之又少,「玉碎(全員戰死)」在戰爭後期屢見不鮮、甚至還伴有民眾集體自殺的現象。

不過諷刺的是,頒布《戰陣訓》的東條英機最後慫了。當他得知自己即將被逮捕時,朝胸口開了一槍,還打偏了。

東條的自殺未遂,引發社會上的極大不滿,甚至有人質問他「為何不切腹」。東條的辯解顯然有點心虛:「雖然考慮過切腹……雖然知道切腹的方法······但怕萬一切錯了,還會被救活……」

怕疼就直說,裝什麼大尾巴狼?反正最後還不是被絞死?


從日本近百年的歷史看,「切腹」一直伴隨著「武士道」。「武士道」這玩意,至今存在與否不得而知;而近些年,好像也沒有切腹自盡的報道記錄。

最後偏個題:

有些同學吧,一點日語不會也就算了,還興緻勃勃的對所謂的「武士道」大家讚賞,說什麼「日本有武士道,我們有什麼道」。

有什麼道並不重要,因為

敢不敢剛一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