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最大產業間諜案揭秘2009年10月13日 星期二 揚州時報   1982年6月23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播放了一段錄像,畫面中,FBI警員押解著雙手被銬在背後的6名日本人。美國當局稱,這6人是日本日立製作所和三菱電機的僱員,他們因「非法獲取IBM的基本軟體和硬體的最新技術情報,並偷運至美國境外」而被逮捕。

  諜影重重

  日本間諜竊取IBM核心技術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日兩國幾家大公司圍繞PC機的研發,展開了激烈競爭。電腦工業起步較晚的日本雖然發展迅速,但軟體方面技術水平同美國相比仍有5年時間的差距。為了壟斷世界市場,雄心勃勃的日本電子商團一面集巨資研製新一代電腦,一面派遣大批工業間諜到美國「矽谷」偷竊技術秘密。而IBM公司為了重新佔領市場,開發出了最新一代電腦——308X系列,並將這項技術列為公司的最高機密。不料就在此時,意外的事情發生了。

  1981年6月的一天,日立公司在「矽谷」的代理商——原籍伊朗的巴里·費薩,竟神不知鬼不覺地拿到了IBM公司308X系列27卷絕密設計資料中的10卷,隨後他把這10卷資料的複印件交給了日立公司高級工程師林賢治,並獲得了一大筆報酬。得到這些價值連城的絕密資料後,喜出望外的林賢治又急切地想得到剩餘的17卷資料,從而掌握308X系列的全部核心秘密。於是,他與本公司的一名合作夥伴馬克斯韋爾·佩利取得聯繫,希望後者能夠協助他弄到那批資料。

  無間道

  FBI安插雙面間諜欲「釣魚」

  然而,林賢治的如意算盤徹底打錯了。原來,「柏林電腦公司技術諮詢公司」董事長佩利儘管與日立公司有業務上的往來,但他卻曾在IBM公司工作過21年,還當過該公司先進電腦系統實驗室主任。接到林賢治的信後,大吃一驚的佩利考慮到自身的利害關係,趕緊把此事告訴了他的好友、時任IBM公司負責工程技術的總經理伊文思,並警告他說,「日本人想摘取你們王冠上的鑽石」。

  接到佩利提供的情報後,IBM迅速派負責安全的查德·卡拉漢會見了佩利。卡拉漢在送給佩利一大筆錢作為酬謝的同時,又請求他繼續與IBM合作。卡拉漢曾是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特工。經過卡拉漢的一番說服,針對日本人的一個圈套被設計出來,佩利則同意為IBM公司充當雙面間諜。

  在安排好一切後,1981年10月,佩利在卡拉漢的授意下飛往日本,在東京帝國飯店同林賢治會面。林賢治對佩利百般討好,懇請他幫忙,並許以重酬。而佩利則不動聲色地確認了那10卷資料,隨口答應幫林賢治搞到剩餘的17卷資料。雖然掌握了這些證據,IBM卻不打算收手,還想釣更大的「魚」,於是找到了美國司法部。IBM和FBI是老朋友了,雙方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IBM為後者的特工人員提供職業掩護,培訓電子技術。IBM每年在安全上的花費高達5000萬美元。在那個時期,美國正對防不勝防的日本經濟間諜憂心忡忡。1981年1月,壓力之下的里根政府決定對IBM等美國廠商實行「司法援助」。有著強烈危機感的IBM選擇同FBI合作,FBI則專門在矽谷開設有一個為其反間諜活動提供掩護的「格蘭馬爾諮詢公司」,用於調查電子產品「灰市」。

  暗戰

  日本間諜落入陷阱束手就擒

  1981年11月,林賢治奉日立公司指派來到美國。在佩利的牽線搭橋下,他認識了「格蘭馬爾諮詢公司」總裁哈里遜。有一天,當林賢治表示想聘用IBM公司即將退休的高級經理時,哈里遜乘機推薦了卡拉漢。此後,哈里遜和卡拉漢同林賢治頻頻接觸,並很快成了「好朋友」,幾乎到了推心置腹的地步。當感覺時機成熟後,林賢治便向兩位美國「朋友」攤牌,請求他們設法提供IBM公司最新產品的情報和資料,並許以重金。眼看自己的計謀成功,老謀深算的哈里遜又一再故弄玄虛,在酬金問題上漫天要價,直到林賢治答應給52.5萬美元時才答應成交。

  林賢治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他的一言一行都在美國人掌握之中。為了取得足夠的證據,FBI對林賢治和哈里遜的每次接頭和談話都進行了錄音監控。1982年6月22日,林賢治興沖沖地帶著電腦軟體專家大西勇夫,趕到「格蘭馬爾諮詢公司」取貨。不料,幾個陌生的彪形大漢突然闖了進來,兩人還沒反應過來,雙手就被緊緊銬住。就在同一天,日本三菱公司的工程師木村也糊裡糊塗地落入了FBI的圈套,當他帶著竊取的IBM公司一份高級技術資料準備回國時,在舊金山國際機場束手就擒。

  這起經濟間諜事件曝光後,很快就登上了世界各大媒體的頭條,被稱為「20世紀最大的產業間諜事件」。針對日本公司的竊密行為,美國輿論驚呼,日本工業間諜對美國「矽谷」的衝擊不亞於40年前對珍珠港的偷襲,因此稱之為「新珍珠港事件」。

  日本崛起

  使美國深感危機

  「如何對抗在半導體、計算機等電子產業已成為強大競爭對手的日本,是當時美國朝野上下的政策性課題。」在談到事件的背景時,日本著名IT評論家竹田義則說道。截止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政府的積極倡導和大力扶植下,以「電子立國」為國策的官、產、學一體化,使日本電子計算機產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通過與生產IBM兼容機的最大製造商Amdahl(於1997年被富士通公司收購)的合作,掌握了IBM核心技術的富士通公司,1979年度的銷售額首次打敗日本IBM,一舉躍居日本市場的首位。

  對於從1968年以來一直苦於被《壟斷禁止法》扼住咽喉的產業「巨人」IBM而言,日本計算機廠商的奮力趕超讓其深感壓力。面對在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研發競爭中敗北、世界市場的70%被日本瓜分的嚴峻現實,美國政府有一種強烈的危機感。在以標榜「強大的美國」而登場的里根政權任內,1981年1月,美司法部撤回《壟斷禁止法》的相關訴訟,對IBM等美國廠商實行「司法援助」,旨在「官民並舉,驅除東洋」。在這種全美同仇敵愾的情勢下發生的「IBM商業間諜案」,其「政府背景」的存在不言而喻。

  知識產權

  信息時代的遊戲規則

  這場轟轟烈烈的「20世紀最大的商業間諜案」以庭外和解的方式平和地結束了。1983年2月,日立公司總部和兩名當事僱員在承認有罪的前提下,與原告方達成和解;三菱公司也在同年10月,以公司總部無罪、兩名當事僱員有罪的條件取得和解。從此,IBM的OS操作系統的著作權在世界主要工業國家得到了全面的承認。

  結果,不但日立製作所和三菱電機分別與IBM締結了技術使用費的支付合同,就連在此事件中一向被外界認為是「清白無辜」的富士通公司也在承認IBM著作權的秘密協議上籤了字。僅1983年度,日立公司就向IBM支付了約100億日元的技術使用費,富士通公司的支付額也高達21億日元。至此,世界電子計算機產業的「日本軍團」歸入IBM麾下,曠日持久的「計算機戰爭」以美國IBM的全勝而落下了帷幕。

  「IBM商業間諜案」,客觀上昭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全新時代的開端。「事件發生時,很多日本人的第一反應是『軟體著作權是什麼東西』?事實上,那時,就世界範圍而言,有關計算機軟體的法律體系尚未確立。正是以此事件為契機,遊戲規則得以確立,我們才從真正的意義上迎來了信息化社會;也正是在這個關於信息社會的遊戲規則之上,日美的技術競爭直到現在還仍然持續著。」竹田義則總結道。

  (來源:《環球時報》)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