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間在國內和波士頓看過了不少RISC-V主題創業項目。主觀的認為是,以差不多10年左右的技術迭代時間為限的話,產生的技術代際不會挑戰Intel,但有可能會挑戰ARM M core(但倘若MCU降價呢?),不會挑戰到A core。

微架構設計能力及其迭代、產品生態和軟體應用生態,這三點是需要久期投入的。

商業模式上: 以RISC-V的血統,形成公版和獲得公版生態都是十分重要的,這是避免IP碎片化和避免晶元產品化無法賺錢的關鍵因素,也是流片成本攤薄並形成普遍經濟效益的重要因素。RISC-V在這方面的短板是顯而易見的;RISC家族裡的中低端產品化的經濟效益都很好的當然是ARM,收斂了大量公版IP授權模式,Qcom雖然自己做CPU,但低端晶元上也在用ARM公版的,多快好省。回看ARM,架構授權帶來的業態是一方面,IP授權才是效益池。

以國內一些早期RISC-V項目作比較,通過silicon proved的多半IP都會包含國外的IP,一旦失去海外RISC-V生態支持就會掣肘(很多都是除了download的就剩祖傳的了),那些已經流片的,更加需要workload/EDA廠商的IP工具支持,workload-ISA-RTL。類比ARM 從M core成長到A core需要多少年走過來。

如今RISC-V的聲音不小,當然,RISC-V能夠大幅簡化電路,但對複雜應用拆解要麼增加操作數犧牲性能,要麼增加指令集又把系統複雜化,而所謂的複雜集實際是在電路層給這些操作建立shortcuts,是有晶圓面積代價的。這種情形下,就會限制晶元用途的想像力了,DSA的碎片化和軟體生態會成為掣肘,而做通用晶元的市場侵徹可能性是微小的。

提一句EDA庫,依然要用到的,但要大調RTL,畢竟RISC-V的應用實例少參考工具不多,不能都拿來直接用。仍需要CDNS/SNPS這樣的EDA支持,它們提供的不僅是軟體,更重要的是IP工具庫以及NRE支持服務。 更多是有助於支持迭代的。 說到迭代,要沉澱成果和通用領域,並形成自己的公版授權生態和裝機量,才不至於IP碎片化而帶來的窄賽道和低經濟效益。

未來10年期RISC-V會有一些消費側的小實例,但由於IP碎片化而不容易賺錢,很難挑戰到ARM-M,更不會挑戰到A,更不會挑戰x86生態。

BTW:RISC-V是否受美國法規限制?開源的源代碼受美國憲法第一條修正案關於言論自由的保護。而軟體則是產品,受出口法律管制(EAR)。但是,RISC-V既非開源代碼,亦不是軟體,其本質上是一套ISA標準。但當前時期,美國RISC-V商用IP所有者已不能向我國出售IP授權,能夠獲得的僅是指令架構。

採用RISC-V開發晶元有三種方式,一是購買商用IP,二是採用開源代碼,三是自行開發。若從美國的RISC-V商用IP開發商購買IP,則會受EAR管制,不能出售IP及提供服務給華為。若採用開源代碼或自行開發,目前則不受管制,但為避免被行業標準組織終止會員資格,美國開發商仍可能選擇先不向華為開放。

就RISC-V發展趨勢來說,國內發展速度相對較慢。不過這次受到中美貿易戰刺激,會加速開發步伐。目前能看到許多小而碎片的應用、許多成果不顯著的社區效應和教學場景,但晶元產業是經濟規律敏感的,需要久期的演進,才會收穫符合經濟邏輯的晶元方案。

引用一句戴偉民的話,英特爾X86和ARM的IP授權雖然給中國帶來了繁榮,但卻是不自主和不可控的。而架構授權雖然不自主,但是可控且可以繁榮的。基於M-Core、MIPS Alpha的CPU則是自主、可控但不繁榮的。希望中國的CPU可藉助RISC-V做到自主、可控、繁榮,並且持續性創新。

更多細節的討論、國內RISC-V的科研項目和創業項目討論,歡迎私聊。

· Morris 張書嘉 @ Amazon AWS · [email protected]

· 筆者註:本篇不代表Amazon AWS觀點,僅源自筆者個人過往履歷和家族投資視角。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