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大約拆開了兩年來看,真沒想到能夠看完,該寫些甚麼好呢?我們身處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讓我們每個人都感到負擔沉重,因為我們得努力分辯甚麼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知道的資訊,如果能夠好好管理我們大腦對於資訊的處理,對於生活各個方面都應該會有比較好的結果,這樣的描述好像有點太沒有內容。本書內容很豐富,的確很符合超載的觀點,要讀通這本書已經是一項會讓大腦超載的任務,更不用想利用書本的知識去好好整理我們大腦裡面的資訊。最大的缺點是每一小節讀下去都會很容易失去焦點,不知道這個跟那個有甚麼關係,而且題目沒辦法很容易讓人查找有興趣的內容。想要好好學習腦神經科學或認知心理學的科普知識的話,本書內容絕對充足,但要有心理準備就是本書是要慢慢看,看太快無法掌握,最好是要把讀到有興趣的內容連結到它注釋的文章好好讀一下,下面我嘗試歸納一下我個人有興趣的部分,方便日後查找。

第一章 過多資訊,眾多決定:認知超載的內部歷史

「不注意視盲」,這支影片是對於這個概念最驚人演繹,你的任務是要忽略黑色衫的球員,計算白色衫球員的傳球次數。從影片的例子我們大概可以體現到我們注意力的限制,所以我們要如何利用外部系統來彌補這個缺失呢?

關於注意力我們需要知道兩件事,

1)是注意力過濾器原則,變化和重要性。我們會過濾一些恆常狀況的事情以及一些不重要的事情。

2)是轉換注意力需要付出極高的代價,演化上的目的讓我們一次只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因此我們的祖先能夠打獵,避開掠食者,注意力過濾讓我們好好注意在一件事情上。

     注意力是由前額葉皮層(額頭後方)的神經元網絡所構成,只對多巴胺起反應,當多巴胺釋放時,注意力就被啟動,它們會發出微小的電脈衝刺激網絡中的其它神經元。至於釋放多巴胺的原因,是為了自動獲取你注意力的事物,一般而言是與你的生存緊密相關的事物,或是特意篩選你想要搜索的資訊。

     關於主動運用注意力過濾器,利用的是靈長類動物的神經結構,在我們大腦的枕葉中,有個稱為視覺皮層的區域,裡面含有只針對特定顏色或形狀做出回應的神經元群集,如果你能發送指令給這些神經元叢集,那些需要工作,那些可以休息,然後那些位於視覺皮層的神經元就會幫助我們在腦海裡拼湊出物體的樣貎。當我們刻意運用這種方式調整感覺神經元,我們大腦的處理過程會利用比一般時候所用到的更高階部分,正是這種系統,讓專家在其領域出類拔萃。

     然而,我們既然有如此有效的過濾器,為什麼仍會有資訊過載的問題呢?原因之一是我們的工作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如自行加油、自行購買機票和辦理登記等等行為,這類工作稱為影子工作,原本是公司提供的服務項目,現在已經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又或者手機淘汰,我們要學習新的軟體、按鍵、介面。又或者另一個半球發生的事件資訊,我們馬上又要吸收消化。然而,學習能讓我們增廣見聞及長壽,所以我們需要做的並非是減少資訊,而是有系統地組織資訊。

    又因為網路普及的關係,資訊變得越來越易取得,準確和權威已變得模糊不清,且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或專業知識,為每一項小決定做研究。

    史丹福大學認知心理學家阿莫斯提出了富豪汽車故事,有一個同事為了要購買新車,於是參考了消費者報告,該報告代表的是平均購車經驗的可靠結論,指向的是購買富豪汽車較不會出現問題,但他的同事卻因為親戚的特殊不滿經驗而選擇了另一款車,結論是我們的大腦會專注生動第一人稱的敘述,多於統計描述。

    分類、注意力和記憶間的關係,我們沒有注事到物件或事件時,我們不會記憶。我們會運用分類的系統來建立這個世界的認知,尤其是對於重要的概念的分類,如食物,不是食物,另外,人類還會將過去存在於記憶,對過往感到遺憾,如早期穴居的洞穴壁畫,對時間、地點、對象的刻畫,是心智表徵的高階認知運作。

   人類學家李維‧史特勞斯認為分類滿足人類劃分自然的天賦需求。心理學家ROSCH認為人類的分類不是偶然或任意的歷史因素所導致,而是心理或與生俱來的分類原則所導致的結果。無論是基於對知識的熱情還是與生俱來對分類的追求,成功人士通常都具備卓越的分類能力。為了要更好做到分類排列這一點,讓記憶負擔從大腦轉移至外部環境,心理學家吉布森命名為吉布森預設功能,一項物品的設計特點(應該)會告訴你該如何使用它。茶壼壼柄、門的手把等等,你不用花額外時間去記憶每個特定的物品的操作。

 

第二章 理解注意力與記憶力如何運作

    白日夢模式,過去二十年神經科學界重要的發現之一,當你沒事可做或正在進行一項無聊的工作時,你的大腦會急切地轉換成白日夢模式,然後你的大腦會設想或計畫未來將自己投身在某社交場合、發揮同理心、回憶自己的生平等等。它的發現者Marcus Raichle把它命名為不履行模式。這個模式是大腦的休息狀態,這不意味著你的大腦沒有一個想法,而是沒有一個想法要求你做出回應。白日夢模式與專注模式形成對立,非彼即此的兩種模式相互切換,神經元的運作不局限於某一區域,而是將分佈在大腦中不同區域的神經元叢集聯繫在一起,形成電子迴路的網路。

    兩個模式之間的切換,受到大腦中島葉部分所控制,這個結構位於顳葉和額葉連結處表面下方約一吋左右的地方。島葉與前扣帶皮層的重要部位雙向連結,兩個模式的切換頻繁會讓人怠到疲累。在演化的過程中,系統的切換是讓人立刻從專注模式中醒過來以應付突如其來的危險。人的注意力系統分為四個部分:白日夢模式、專注模式、注意力過濾器和注意力的切換開關。 

    關於記憶,一般認為我們生活中有意識經過的事情,都會儲存於大腦裡,等著我們需要時把它們找出來。回憶是將原初經驗發生時所涉及的神經元重新恢復連結的過程,所我們回憶時的神經元與原初發生事件時呈現給我們的神經元是一樣的,然而我們儲存記憶的本質失去焦點或是被類似的經驗混淆,而使記憶改變。尤其是日常生活的行為,如吃早餐事件,出於效率的原因,我們的大腦會將類似的記憶匯合在一起獲得抽象的規則,除非當天的早餐事件出現難忘的經驗。           

 

    整本書的硬度很高,裡面基本上都是實用知識,想要好好利用必需要加以整理成自己能夠多次閱讀的東西。就題目而言,這個條目分類不容易確知它想導向甚麼資訊。它主要分成幾個部分,前額葉皮層神經元網路的功能、大腦的認知偏好、分類排列的起源,所以我們應該要訓練我們的神經元的使用,讓我們更能忽略某些東西,而集中於某些東西嗎?還是將記憶交給外部系統呢?先在這裡停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