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隻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2018年11月27日攝)。(圖/新華社)

▲5隻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圖/新華社)

記者馬叔安/綜合報導

中國科學院24日公佈了5隻「生物鐘紊亂體細胞克隆猴」(台灣稱複製猴),未來有助於降低全球實驗動物使用數量,以及藥物的研發。據了解,這項研究成果的應用有助於縮短藥物研發周期,提高藥物研發成功率,促進生命科學和醫學的發展,加快新藥創制與研發的進程;同時,象徵大陸「體細胞克隆技術」更加成熟。

大陸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指出,生物節律是生物體內在的時間控制系統,而非人靈長類動物與人類最接近,是研究節律紊亂相關疾病機理和診治手段比較理想的動物模型,因此建立非人靈長類生物節律紊亂模型迫在眉睫。

▲大陸中科院於1月22日在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研究平台拍攝的五隻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的「父親」。(圖/翻攝自《新華社》)

▲中科院5隻克隆猴的「父親」。(圖/翻攝自《新華社》)

據指出,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研究團隊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首次產生了一批BMAL1缺失的獼猴,行為學分析表明這些獼猴具有晝夜活動紊亂、睡眠障礙、焦慮和精神分裂症等情形。

▲1月24日出版的《國家科學評論》。(圖/翻攝自大陸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網站)

▲1月24日出版的《國家科學評論》。(圖/翻攝自大陸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網站)

據了解,第一代模型猴個體間存在遺傳背景和基因編輯嵌合率差異,因此不能作為理想的動物模型,研究團隊在此基礎上,採集了一隻睡眠紊亂最明顯獼猴的體細胞,通過體細胞克隆技術,獲得了5隻BMAL1基因敲除的克隆猴,這是國際上首次成功構建一批遺傳背景一致的生物節律紊亂獼猴模型。

據指出,該成果表明中國正式開啟了批量化、標準化創建疾病複製猴模型的新時代,為腦認知功能研究、重大疾病早期診斷與干預、藥物研發等提供新型高效的動物模型。

《新華社》指出,5隻生物鐘紊亂體細胞克隆猴24日登上中國綜合英文期刊《國家科學評論》封面,象徵大陸「體細胞克隆技術」走向成熟,目前每年全球藥物研發會使用大量實驗動物進行藥物安全性和代謝檢測,還會招募眾多臨床試驗人群做藥效評估,隨著疾病模型猴批量複製技術不斷成熟完善,未來全球實驗動物的使用數量有望大幅降低,臨床試驗人群服用無效藥物的比例也將大大降低。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院士表示,下一步團隊將繼續優化相關技術,在轉化應用方面用於研發更有效的腦疾病治療手段,進一步提升藥物研發效率。

繼2017年底在國際上率先攻克非人靈長類動物體細胞核克隆難題、成功誕生世界上首個體細胞複製猴「中中」和第2個克隆猴「華華」之後,大陸科學家又經過努力,首次利用基因編輯方法,並通過體細胞克隆技術,獲得5只生物節律核心基因BMAL1敲除的複製猴,在國際上首次成功構建一批遺傳背景壹致的生物節律紊亂獼猴模型。

聲林之王冠軍預測,活動期間:1/19 ~ 1/2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