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難民問題,最近再度浮上檯面,甚至可能成為歐盟分裂的導火線。日前包括「寶瓶座號」和「生命線號」,兩艘載滿難民的救援船,都遭到義大利和馬爾他政府拒絕靠岸,被迫上演海上漂流記。

面對各界的指責,義大利新誕生的民粹政府卻強硬表示,他們拒絕擔任「歐盟難民營」,讓歐盟龍頭德國也面臨巨大的內外壓力。上週五在布魯塞爾舉辦的歐盟峰會上,各國終於達成協議,對義大利提供援助,並重新分配難民人數,為這一連串的難民危機暫時解套。

難民乘簡陋皮艇赴歐討生活 卻成海上人球!

高舉雙手、又唱又跳,看似平靜美好的地中海,在他們眼中卻是隔開生死的天然屏障。長達一週的海上漂流,多達630名難民終於獲得西班牙政府接納,6月17號,船隻抵達當地瓦倫西亞港的那一刻,如同重獲新生。

划著簡陋的充氣船和橡皮艇,難民勇渡廣闊的地中海,前往歐洲討生活。隸屬於法國人道機構的救援船「寶瓶座號」,在利比亞外海救起這批難民,卻先後在義大利和鄰近的馬爾他吃了閉門羹,一度淪為海上人球,船上許多人差點見不到隔天的陽光。

檢視相片

但「寳瓶座號」並不是這片海面上唯一漂流的救援船,德國NGO組織的「生命線號」日前同樣在地中海沿岸四處碰壁,最後終於在6月底載著200多人,投奔馬爾他。

2500萬難民跨國求援 奔向歐洲尋求庇護

檢視相片

或是為了躲避戰火、或是為了脫離貧困,大批難民被迫離鄉背井,跨海求生。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光是2017年,戰爭就在全球造成2500多萬的國際難民,還有4千萬的國內難民,其中超過一半來自中東的敘利亞、阿富汗,以及非洲的南蘇丹。

基於地緣關係,這些無家可歸的民眾,開始前仆後繼闖越國境、橫渡海洋,奔向富庶的歐洲國家尋求庇護,因為在這裡,他們可以免於飢餓以及生命威脅。

「難民消耗公帑、搶走工作」 義大利掀民粹狂潮

大批中東和北非難民湧入歐洲,依照歐盟的難民政策規定,想要申請難民庇護資格的民眾,必須在首先抵達的歐盟國家提出難民申請,而首當其衝的國家就是義大利 、希臘。

三年前,歐盟為了避免難民過度集中,決定將抵達這兩國的難民其中一部分,大約16萬人分配給其他歐盟國家,藉此分攤負擔,但是遭到匈牙利和波蘭反對,導致分配制度幾乎無法實行,卡在地中海沿岸國家的難民不斷增加,義大利在這四年之間已經接收65萬人以上的難民和移民。

「難民和移民湧入,民眾會覺得我們的工作、住處都被搶走了,這就是為什麼有許多人會支持民粹主義的原因。」──義大利民眾

難民有難民的無奈,接收國家卻也有自己的難處,蜂擁而來的人潮,每張嘴都得吃飯,付錢給救難艦隊,還得應付犯罪問題,讓本來就債台高築的義大利陷入風雨飄搖。在他們眼中,這些外來的不速之客不只搶走工作機會,還拖垮國家經濟,開門迎接難民,就如同接受「入侵」。

「找回尊嚴」 極右派內政部長拒絕難民船靠岸

檢視相片

反移民、反難民的聲浪,在六月初,催生義大利第一個反建制的民粹聯合政府,新任總理孔蒂才剛上任,就率先向歐盟的難民政策開砲。

「義大利將找回尊嚴和驕傲,我們將加強管控國境,絕不讓我們的國家成為歐洲的難民營。」──義大利內政部長 薩維尼

義大利的副總理兼內政部長薩維尼,身為極右派領導人,也趕著兌現政治牛肉,宣布關閉港口,拒絕難民船靠岸,「向販賣人口和非法移民說不」。

義大利不人道?薩維尼批其他國家也封鎖邊境

收緊難民政策的歐洲國家,並非只有義大利,薩維尼在臉書上點名馬爾他、法國和西班牙都曾封鎖邊境,別國可以,沒道理他們就不行。但身為歐洲第一站,卻把難民拒於門外,放任他們海上漂,還是讓義大利成為人道團體的抨擊對象。歐洲各國,一邊上演另類的世足賽,將難民當皮球踢來踢去,嘴上還忙著互打口水仗。

法國政府發言人表示「面對陷入人道危機的人們,義大利的做法既冷淡又不負責任」,薩維尼則強勢回應「過去義大利一直以寬容的心接納這些難民,我不認為我們有必要忍受法國的批評,請他們道歉。

檢視相片

歐盟成員為難民吵出了火藥味,身為歐盟主導者的德國,也面臨強大的國內壓力,總理梅克爾三月才剛組成聯合政府,結束4個月的政治動盪,如今盟友「基社盟」(CSU))卻宣稱,如果梅克爾無法阻止難民繼續湧入,就等著拆夥。

要解決各自的國內外問題,29號的歐盟高峰會上,在長達10小時的馬拉松會議後,各國領袖終於各退一步,達成共識。

擬成立管控中心篩選難民 援助難民來源國家

檢視相片

解決方案就是由歐盟成員國以及北非地區,「自願」成立管控中心,負責篩選難民,將資格不符的人遣返回國,而已經申請庇護的難民,今後也不可以繼續前往其他成員國。

歐盟還同意對摩洛哥和土耳其等國家,提供經濟援助,從源頭阻止難民的產生。種種方法看似美好,但問題就出在,目前根本沒有北非國家願意成立管控中心,歐洲媒體就批評,這協議充其量,只不過是政治上的權宜之計。

難民源源不絕、漂洋過海而來,已經不是單一國家能應付的問題,歐盟成員要如何共渡難關,新的考驗才正開始。

(民視新聞/謝郁瑩 專題報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