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傅雷翻譯出版獎於11月25—26日在廣州方所書店舉行。三輝與灕江出版社今年合作出版的《托克維爾:自由的貴族源泉》的譯者馬潔寧女士有幸入圍十佳譯者。由於馬女士人在法國,無法親自到場,於是本來躲在幕後的編輯硬著頭皮走到了台前,代表譯者參與頒獎儀式,誰料想就這樣見證了新人獎的證書「被頒到自己手上」。

傅雷翻譯出版獎入圍作品展台

傅雷翻譯出版獎設立於2009年,以中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命名,由法國駐華大使館資助,用於獎勵中國大陸譯自法語的中文譯作。每年評委會評選出文學類與人文社科類作品各一部,自2013年設立新人獎用於鼓勵新生代譯者。8人的評委會,中法專家各佔一半,法蘭西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法語系教授董強先生擔任評委會主席。

今年的中方評委更是請到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法國史、瑞士史研究員端木美,文學翻譯家余中先等人。

頒獎台

去年的傅雷翻譯出版獎社科類得獎者空缺,但完全沒有影響今年的激烈競爭,四十多本報名書籍爭奪一個獎項,最後獲得新人獎的《托克維爾》也是社科獎的有力競爭者。十位入圍譯者中更是有馬振騁、張祖建這樣的老一輩翻譯家。

在25日的頒獎典禮上,索爾·沙朗東著、林苑譯的《重返吉利貝格斯》獲得文學獎,皮埃爾·布爾迪厄著、張祖建譯的《世界的苦難》獲得社科獎,呂西安·若姆著、馬潔寧譯的《托克維爾:自由的貴族源泉》獲得新人獎。評委會為《托克維爾》寫下的獲獎理由是這樣的:

托克維爾已經成為影響當今中國思想界文化界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文化家。如今還沒有一部全面的介紹托克維爾的生平,探討托克維爾整體思想脈絡的專著,本書填補了這一空白。譯者雖為新人,但她已具備了處理重大題材的良好能力。整體把握準確,注釋編輯完整,還原了書的原貌,令讀者可以全面的體會該書的價值所在,從而加深對托克維爾思想體系的理解。

這不僅是對譯者的水準與能力之肯定,也是對這本著作本身的價值之肯定。在中國重新掀起一股閱讀托克維爾的熱潮中, 如何重回文本,如何理解托克維爾其人,如何剖析托克維爾作為社會學家、道德家以及文學家的不同側面……這些正是《托克維爾:自由的貴族源泉》這本思想評傳的價值所在。

頒獎儀式現場照片

托克維爾:一位懷疑大師

文/呂西安·若姆

譯/馬潔寧

托克維爾多少有些讓當時的讀者摸不著頭腦,至少如果後者在屬於自由的未來中渴望民主。我們21世紀的讀者能夠從他的文本中提煉出一種帕斯卡式的「假設」;這是必須的,如果我們想要理解事物的雙面性和1840年的詳細注釋的話。的確,在《論美國的民主》下卷開頭的告讀者書中,托克維爾聲稱自己發表「如此嚴厲的言論」是因為以下理由:「因為我不是民主的對手,所以我願意真誠地談論它。人絕不會從自己的敵人獲得真理,而人的朋友也不會向他提供真理;因此我才將它說出口。」

如果我們理解得沒錯,作者想成為一個在他看來十分陌生的社會的醫生。托克維爾並不是像康德這樣的古典哲學家,在文字中非常嚴厲地討論海市蜃樓般的平等的人是道德家。當時的讀者能否明白這一切?我們有理由懷疑這一點,但是他的講道者般的口才在當時的確堪稱雄辯。

身為貴族外表的道德家,他用銳利的目光看穿了人類社會正在其中掙扎的混淆狀況,並嘗試提供一面鏡子,使人們更好地認清這一混淆狀況,而作者似乎用一種毫不留情的語調揭示了一種令人擔憂的愉悅。因此,托克維爾所宣稱的著名的不偏不倚的立場受到了他的文字的拖累:在批評的愉悅中,在對帕斯卡的追思中,寫作的快樂超出了作者的不偏不倚的戰略的範疇。

的確,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的文字並非不偏不倚,而是充滿著衝突與緊張;或者如帕斯卡所說,是一種「令人不安」的文字:時而過猶不及,時而火候未到;時而接近,時而遙遠;時而晦澀,時而清晰。我們不能將不偏不倚與作者認為在他的研究對象中(自由、平等、民主、人的慾望的有限和無限)和反映在文本中的意義的閃爍中劃分相混淆。由於托克維爾採取了這一立場,他直接惹惱了全世界。他並不是不偏不倚的,而是無法被歸類的;正如馬里奧·泰西尼所說:「介於右派和左派之間。」

我們看到,在19世紀和20世紀時,右派對《論美國的民主》不太滿意,指責該書對進步主義神話(人權、進步法則、政治上的道德)過於順從。莫拉後來有「作惡者」托克維爾這一說法。但是我們也看到,左派也只會對這位描述自由與奴役的辯證法的作者敬而遠之或感到憤怒:自由是經濟發展的源頭,而經濟發展增長了對「物質享受」的偏好,後者加劇了想像的平等,而這一平等造成了行政中央集權、細緻的規章條例、在個人之間,在國家與個人之間普及的監視的「回歸」。

在「懷疑大師」(Maitres du soupcon,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的行列中,我們長久以來一直忘記加上一個名字:阿列克西·德·托克維爾。

節選自《托克維爾:自由的貴族源泉》結論部分,標題為編者所加

托克維爾是一個謎,他的出身為他帶來了貴族姓氏,而他的思想則讓他心屬自由。

作為托克維爾思想評傳,本書有著極為清晰的問題意識:托克維爾為什麼寫作《論美國的民主》?圍繞這一問題,若姆深入分析了《論美國的民主》的文本,結合大量托克維爾未發表的信件、手稿和筆記,針對托克維爾「民主」的多層含義,一一剖析了托克維爾作為社會學家、道德家以及文學家的不同側面。

若姆令人信服地呈現出,托克維爾是一位搖擺不定的民主推動者,他試圖適應民主潮流,同時又懷念其植根的貴族世界——他相信為保護民主下的自由,就有必要保持貴族的價值觀。若姆認為,托克維爾最重要且最有原創性的思想,就是認識到民主將帶來的新的、隱形專制的威脅。就此,若姆將托克維爾歸入諸如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等「懷疑大師」的行列。

譯者簡介

· 馬潔寧 ·

復旦大學法語系碩士,法國巴黎高師博士候選人,翻譯愛好者。把翻譯當作樂趣,為了自己的快樂,也為了他人的快樂。前者源自於後者。願自己多年的語言學習成果成為人文學科研究者們和愛好者們在進門時的腳墊,喝茶時的杯托。

一部關於托克維爾及其民主思想的當代指南

2008年法蘭西學院弗朗索瓦·基佐獎獲獎著作

《托克維爾:自由的貴族源泉》

三輝圖書

[法] 呂西安·若姆 著

馬潔寧 譯

頁數:408 定價: 65.00

灕江出版社2017年2月第一版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