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踐機行事

大約兩個月以前,借著OPPO旗艦Find X工廠行的機會,我了解到了很多關於這款旗艦背後的故事,在隨後的溝通中我也了解到,伴隨著Find X的上市和它所取得的好評,OPPO也決定要將很多Find X上所採用的技術與設計,使用到主流的R系列產品身上——畢竟R系列才是OPPO在市場上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時也是對旗艦戰略的更好詮釋……

 

連接和空氣一樣重要

 

小標題這句話,不是啥名人說的(包括日常躺槍的那幾位),而是高通的某位Q博士在早幾年前說的。移動互聯網發展到現在,早就印證了這句話的正確性。但要是說得再細點:連接是空氣的話,那麼智能手機的射頻部件,無疑就是呼吸系統了,因為只有依靠它們,才能讓無線信號的存在變得更有意義,畢竟生命是仰仗著空氣的交換嘛。

但是,智能手機這個玩意兒,也是遵循事物總在矛盾中進化這樣的公理,比如續航與性能、便攜與功能,而最近一年多,主要的矛盾就轉變為全面屏帶來的各項挑戰,看得見的,就是智能手機的額頭與下巴,和各種前置面板上的感測器、攝像頭之間的矛盾,看不見的,就是全面屏與智能手機射頻性能之間的矛盾——還記得去年全面屏剛剛興起的時候,全面屏手機的天線設計一度成為業界的熱門話題。

 

通過之前的工廠行,我們已經知道,Find X上所採用的8天線雙核智能切換技術總共申請了多達83項專利,從而保證這款旗艦的下巴在比iPhone X還窄的前提下,還擁有更加優良的射頻性能,而現在,這項技術也被運用到剛上市不久的R17身上,畢竟R17高達91.5%的屏佔比,給射頻單元帶來的壓力,並不亞於Find X。

在R17的一圈中框上,一共分布著多達7根天線——與Find X 8根天線的主要區別就在於R17將GPS、藍牙和2.4GHz WiFi MIMO的其中一根天線共享為一根天線,在Find X上,GPS、藍牙天線與這根WiFi天線是分開的。在採用了雙核智能切換分布技術之後,這些離散分布的多天線系統,可以分擔單根天線設計導致的信號數據量負擔,以及單天線對凈空區空間的要求,避免由於單天線承載的信號數據量過大,進而影響信號質量(這怎麼看著有點像《環太平洋》的橋段)。

同時通過雙核智能切換,可以讓分散式天線針對不同的頻段需求、不同信號環境、不同握持手勢,從而選擇針對當前環境下天線信號質量最好的天線組合方案,比如根據用戶使用場景不同的握持姿勢,智能切換最適合的天線組合方式,保證360°無死角天線信號質量。

 

但是,僅僅是改變天線的分布與切換也是不夠的。因為現在很多智能手機用戶的使用習慣,都是將手機橫置,比如玩遊戲、看視頻這些應用場景,在這個時候,握持手對於分布於手機上下的天線,都多少有些屏蔽,這也會影響天線的通信質量。當然,要改善這樣的情況,增大天線的面積肯定是可以的,但手機中框的面積畢竟有限,不可能將天線的面積無限增大——我們已經可以看到,除了按鍵卡槽這些部件之外的其他地方,幾乎都已經全是天線了,況且,用於連接移動網路的天線還有低頻天線和中高頻天線之分,分而治之的布局情況也造成天線之間本來也存在爭地的情況。

於是,OPPO的工程師們在R17上又載入了一項新的天線技術,以解決這樣的矛盾:雙可變電容聯調技術。官方解釋這項技術的作用是:它可以讓一根天線上的頻段,通過該技術共享相鄰天線的空間,來達到增強天線信號強度的作用,同時相比於傳統電子開關只有幾個模式可調節,雙可變電容聯調技術利用電容的變化,可以做到自動連續的調節,實現更準確的天線空間利用。說簡單點,就是通過這項技術,能讓相鄰的低頻天線和中高頻天線,通過改變各自電容的容值,從而改變天線的諧振,讓彼此可以增強對方需要接收的信號,達成增大天線接收面積,增強信號的目的。

 

其實天線共享技術已經存在了不短的時間,但如前所說,傳統的共享技術可以提供的模式有限,就像是有固定檔位的汽車變速箱,而雙可變電容聯調技術則更像是CVT變速箱,它沒有固定檔位,協同工作時配合更加平滑,因此更容易讓兩根不同類型的天線在聯調時,達到信號的最佳位置。

 

換個類比的方式來解釋R17所採用的兩項射頻技術,前一個智能切換技術就有些像汽車上的適時四驅,它可以根據路況的不同,動態切換車輪的驅動方式,即自動選擇上部或下部的天線;後一個雙可變電容聯調技術,就像是適時四驅的車又加入了一把差速鎖,讓上部或下部的兩種天線協同為同一種工作模式。要知道,在汽車中,有差速鎖的四驅車,就可以被劃歸被標準的硬派越野車,而有這兩項技術的加持,我們當然也可以理解為OPPO R17在射頻方面的表現,理應位居智能手機的前列了。

為現在,也為將來

 

因為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智能手機,或者說智能設備的連接性能,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沒辦法,伴隨著5G的漸漸臨近,射頻性能與連接速度之間,又成為一個越來越顯性的矛盾——5G的高連接速率,意味著需要更高頻率的電磁波,而電磁波的頻率越高,則意味著信號的覆蓋和連接的穩定性會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當然,這只是將來,而現在呢,則是全面屏的挑戰。

還記得R11s的發布會上,我就問過OPPO的李勝,難度越來越高的連接要求,是否意味著金屬這種材質將日薄西山,那個時候我得到的回答是OPPO認為金屬還依舊有可觀的潛力可挖,而且OPPO在射頻技術方面的實力,是可以保證產品的連接能力的。差不多一年的時間,我們就看到OPPO在Find X和R17兩款機型上表現出來的能力是相當可觀的。通過這些案例,我們也有理由相信OPPO在即將到來的5G時代,會在終端射頻性能上繼續強化自己的優勢。

當然,不只是前邊提到的天線技術,R17上有很多值得一提的技術,是OPPO在很多場合併沒有明確提到的。比如R17的屏幕進一步優化了COF封裝工藝,其下邊框只有4mm,比上一代的R15又縮短了1.05mm,比起採用COP封裝的旗艦Find X只多了0.6mm,與iPhone X的3.87mm非常接近了——而COF封裝比起COP的成本和良率都有優勢,這也意味著在「真·全面屏」的路上,OPPO又邁進了一步。

當然,能做到這樣,與天線工程師們的努力也是分不開的,因為OPPO的天線工程師始終堅持著一兩大絕不原則,那就是絕不主動提出空間需求,絕不被動妥協天線性能,在面對設計結果時,他們會主動應對挑戰,我非常期待OPPO手機的「零」凈空區的出現。

 

旗艦技術的下放也是非常明顯的。比如R17的距離感測器採用了和Find X一樣的方案,通過判斷人耳模型來開關屏幕,手機正面的光線感測器,則是在水滴屏的邊緣埋入彎折的光導纖維,然後將光信號向內傳導給感測器,這種方案可以視為是Find X上方案的變種,且因為不需要突出的微透鏡,所以對於手機外觀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得益於VOOC閃充技術搭載USB Type-C介面在Find X標準版上的運用,R17也及時的搭上了這一班車,OPPO R系列萬年不變的MicroUSB介面正式宣布作古,真是難得。當然,也不能忘了R17「悄悄」採用的AK4376A獨立音頻解碼器,畢竟以拍照為主要推廣要素的OPPO,在說起音頻來總是會顯得更低調保守一些。

 

理論上來說,面向主流的R系列,主要的產品特性上,不會像旗艦級別的Find X那樣搶眼,但如果將視角放得更加微觀一些,我們會發現,R系列上的技術亮點並不缺乏,這些看得見看不見的閃光點匯聚起來,用來支撐其3199元的起步價格,顯得並不唐突。更何況這一代的R17往上走,還有一款更加生猛的R17 Pro,我自己也期待那款機器,會帶給我們更多的技術向的驚喜。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