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羅雯心 文/圖“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樑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4月12日,長江首城宜賓迎來了又一盛事,中國李莊杯第15屆“十月文學獎”頒獎典禮暨翠屏區第二期全民閱讀集中宣傳推廣活動在翠屏區李莊古鎮舉行,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全國知名作家、詩人和文學愛好者們齊聚一堂,交流心得,共話創作,在老街古巷中感受李莊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徐徐清風中暢談未來文學發展之路。

A

選定李莊“十月文學獎”永久落戶

《十月》雜誌創辦於1978年8月,主要登載小說(長、中、短篇)、散文、劇本、詩歌等文學作品。發表在《十月》並獲得佳評的那些作品,不僅記載着一個時代思想所達到的深度,也記載着一個時代藝術所達到的精度。

“十月文學獎”創辦於20世紀80年代初,30多年來記錄了一大批優秀作家及其作品,其中不乏王蒙、賈平凹、劉心武、莫言、海子、樑曉聲、馮驥才等中國人民家喻戶曉的作家和詩人。“十月文學獎”見證了新時期中國文學的成長,是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忽視的一座里程碑。

李莊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首批特色小鎮、全省首批文化旅遊特色小鎮。在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期,李莊以一紙“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應”的十六字電文熱情邀約,迎來了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等10餘家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雲集了李濟、傅斯年、樑思成、林徽因等大師和專家學者,誕生了《中國建築史》《殷歷譜》等一批影響世界的學術文化名著,成爲與成都、昆明、重慶齊名的“四大抗戰文化中心”之一。

六年間,李莊人民以博大、包容的胸懷接納和支持文化人的同時,也提升了自己,成爲全國文化重鎮,被譽爲“中國文化的折射點”和“民族精神的涵養地”。

2015年12月,《十月》雜誌社與翠屏區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李莊古鎮成爲“十月文學獎”的永久頒獎地。

B

名家雲集 共話文學與李莊

著名作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人民文學》副主編徐則臣是此次“十月文學獎”的獲獎嘉賓之一。

“此次獲獎的小說《北上》是以運河爲主題,我生活在京杭大運河邊多年,運河已經非常深刻地進入到我的生活,讓我對水產生了獨特的感情。” 徐則臣表示,李莊古鎮位於長江邊上,這是一種機緣,感到特別高興,在李莊感受到了濃郁的人文情懷,回去之後還要進一步整理和收集關於李莊的一切,相信以後李莊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他的文學創作裏。

同時,針對我市正在大力開展的全民閱讀活動,徐則臣表示,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對於當代人,特別是青少年來說非常重要。全民閱讀是一種很好的形式,對於市民素質的提升很有幫助,近年來老百姓的閱讀熱情越來越高,希望這類活動能夠持續開展下去,讓閱讀真正進入老百姓的生活。

著名詩人、成都市文聯主席、中國作協詩歌創作委員會副主任梁平也是此次“十月文學獎”的獲獎嘉賓之一。他認爲,李莊曲徑通幽,人傑地靈,除了擁有厚重的抗戰文化,還是一個可以讓人慢下來的地方,非常適合文學創作。

“每次來宜賓,我都會來李莊,這裏不僅有文化的沉澱,還有文化的延伸,在以後的創作中,將會考慮把李莊古鎮厚重的歷史文化融入到詩歌創作中去。”梁平說。

梁平表示,中國詩歌這幾年比較火熱,就像萬花筒一樣,有很多不一樣的寫作方式。要想讓文學作品走出一個地域,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寫作的“根”,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讓作品賦有生命力,不要人云亦云。真正優秀的詩人必須是和時代、生活、老百姓緊緊聯繫在一起的。

C

互利合作

文化明珠熠熠生輝

2015年,第12屆“十月文學獎”頒獎儀式在李莊舉行;2016年,中國李莊杯第13屆“十月文學獎”頒獎暨中國李莊首屆十月文學周活動舉行;2018年,中國李莊杯第14屆“十月文學獎”頒獎暨中國李莊第二屆十月文學周活動舉行;今年4月,中國李莊杯第15屆“十月文學獎”頒獎典禮暨翠屏區第二期全民閱讀集中宣傳推廣活動如期而至……

“四年來,我們邀請了很多知名作家來到李莊,這裏擁有優美的生態、厚重的歷史、家國的情懷,對文學愛好者來說非常具有吸引力。文學愛好者們通過創作,口口相傳,已經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李莊。”《十月》雜誌主編陳東捷表示,“十月文學獎”的獲獎者和獲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國當前文學創作的最高水平,每年在這裏開展一系列文化活動,能讓李莊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這是一種雙贏的模式。

翠屏區人民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翠屏區將藉助“十月文學獎”在中國文壇的影響力,吸引周邊乃至全國大批文學愛好者走進宜賓、深入李莊,吸收創作養分,激發創作靈感,講好李莊故事,傳承好李莊文脈,提升李莊品牌價值。

古鎮與文學的完美結合,讓李莊在中國文壇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逐漸成爲長江上游一顆閃耀的文化明珠。

中國李莊杯第15屆“十月文學獎”獲獎鏈接

長篇小說獲獎作品:

《穹廬》,作者肖亦農,《十月·長篇小說》2018年第4期。

作品以宏大的時空視野、衆多鮮活而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老到而嫺熟的文筆,書寫了遊牧千年的蒙古布里亞特人捍衛榮譽、迴歸中華故土的壯闊歷程。

《北上》,作者徐則臣,《十月·長篇小說》2018年第5期。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建立在翔實田野調查、貼膚個人經驗和圖書館式資料儲備基礎之上的運河敘事,成爲百年中國近代史的重要鏡像。

《七步鎮》,作者陳繼明,《十月·長篇小說》2018年第1期。這是一部探索之書、一部沉思之書。今世的生活,承擔着前世的恩怨,作者不斷追問的執着腳步使超現實的時空有了現實的重量。

中篇小說獲獎作品:

《胭脂》,作者張翎,《十月》2018年第4期。

作品搭建了一個漫長宏闊的舞臺,祖孫三代人的情愛與生活,其實很輕易就會陷入固有的框架。一幅高仿宮廷畫的誕生以及它曲折的失而復得是小說的全部故事。

《現實顧問》,作者李宏偉,《十月》2018年第3期。

這一次,虛構與真實不是敘事的技術問題,而是敘事的直接內容。作品將科技界關於虛擬與真實的倫理革命,重新拉回文學的場域。

《去巴林找一棵樹》,作者肖勤,《十月》2018年第6期。

唯愛與希望能潤澤生命之樹。依舊是肖勤最擅長的溫暖細膩的情感書寫,這次她把目光凝聚在生離死別之時,愛的加持與守衛。

短篇小說獲獎作品:

《等待摩西》,作者莫言,《十月》2018年第1期。

在這個空曠寬闊的舞臺閃轉騰挪,作品的每個轉身都確實、自然,也華麗至極。命運的不可把握也深含其中,給人一種大道不言的隱默。

《禁指》,作者斯繼東,《十月》2018年第5期。

作者以古琴曲式音調來安排故事結構,歸隱鄉里的琴師與村婦保姆的相遇相守,春發冬藏,暗含着天人和諧的禮樂規範。

非虛構作品獲獎作品:

《形色藏人》,作者吳雨初,《十月》2018年第2期。

作品沒有描繪傳奇跌宕的遭際,但時間深度和地域跨度,經過平靜的渲染,藏地文化豐富深厚的底蘊,自然清新地袒露在讀者眼前。

散文獲獎作品:

《拜訪伊凡·克里瑪先生》,作者蘇童,《十月》2018年第3期。

歷史的深邃闊大有賴於文學提供的獨特經驗,思辨與感受澄明一體,蘇童在此迴應了一種偉大的文學傳統。

《桃花扇底看前朝》,作者葉兆言,《十月》2018年第6期。

桃花扇底的前朝風情,不是抒情者姿態下的低迴繾綣或慷慨悲歌,而是一次充滿發現和驚奇的知識考古,一部匯聚明清之際社會、人口、經濟、文化知識的百科全書。

《生生之門》,作者葉淺韻,《十月》2018年第5期。

作品記錄從鄉村到城市,每一位具體的女性之軀獨自承受的生產之痛楚,以及被這痛楚抹平階層和地域差異的女性整體所揹負的養育社會的生命天職。

詩歌獲獎作品:

《從庸常中升起的》,作者毛子,《十月》2018年第5期。

對人性顯微鏡一樣的打量和對世界天文臺一樣的擁抱,使作者的寫作既有微觀的精準,又有宏觀的遼闊。

《人間煙火》,作者梁平,《十月》2018年第6期。

作品語言質樸,節奏舒緩,繽紛生活和半世人生舉重若輕地呈現於筆端,是渾然天成的歲月沉澱,也是深入淺出的人生妙諦。

特別獎獲獎作品:

《〈十月〉,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縮影》,作者孟繁華,《十月》2018年第5期。

作者對刊物精神氣質的精彩闡釋,對經典名篇的新穎解讀,對刊物推動文學變革的未來期許,體現了一代批評家極富見識的批評視野和真摯堅定的文學熱忱。

文化宜賓 全民共享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