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華商韜略 張凌雲

“你收我金融服務費,你給我服務什麼了?”

1

近日,西安奔馳女車主因“新車漏油”維權一事引發輿論關注。

這位女車主購買了一輛66萬元的奔馳車作爲自己30歲生日禮物,新車還未開出4S店,就出現了發動機漏油問題。

爲此,4S店不僅沒有給出可接受的賠償方案,而且還在她購車過程中存在“欺騙行爲”——逼迫車主繳納了一筆15200元的金融服務費。

“我全款買得起這輛車,但你們讓我做奔馳金融貸款,說利息低。我說我不想貸款,你們各種引誘我買,引誘我買之前有跟我說有金融服務費這麼一筆錢嗎?沒有。”

據女車主錄音顯示,在財務室付完首付、買完保險後,被要求掃描二維碼支付一筆金融服務費。

女車主要求刷卡,被4S店工作人員拒絕,並被晾了20多分鐘。因爲已經交了首付,女車主無奈之下只好同意支付這筆費用,但並未拿到相關發票。

女車主發出質疑:“請問收費的依據是什麼?……是誰代表你們收我這筆錢?……金融服務費,你給我服務什麼了?……我不知情的情況下騙取這筆費用,還把錢支付給個人,說明你們奔馳公司避重就輕,胡亂收費,拒不承認……”

昨日,梅賽德斯-奔馳汽車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奔馳金融”)發表聲明稱,“一向尊重並依照相關法律法規開展業務運營,不向經銷商及客戶收取任務金融服務手續費”。

據企查查可知,奔馳金融於2005年在北京成立,專注汽車金融服務。戴姆勒股份、戴姆勒大中華區投資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分別爲52.2%和47.8%,最終收益人戴姆勒股份正是梅賽德斯-奔馳的汽車生產商。

據奔馳中國官網顯示,車主有兩種金融服務方案可選擇,一是“先享後選”方案,支付一定首付,在合同期末可置換、返還或購買座駕;另一種爲“金融方案”,首付30%,根據期限選擇每月還貸金額,利率僅爲3.99%。

奔馳官網並未顯示有“金融服務費”這一收費項目。但官網也提到,具體的零售交易價格、產品配置及交易細節請與相關授權經銷商協商確定。“交易細節”是否包含“金融服務費”?尚不可知。

2

相較於向銀行等金融機構申請貸款而言,汽車金融公司提供的申請門檻更低、放款速度更快,已成爲較爲主流的汽車分期貸款方式。

儘管中國汽車市場銷售下滑,但汽車金融業務卻在迅速增長。

據《新京報》報道,奔馳金融在2017年前三季度,其總資產已達到746.32億元,淨收入爲12.87億元。

爲了擴大業務,汽車金融公司可能會給予經銷商一定的回報,“部分金融服務供應商會向經銷商提供佣金、獎勵或回扣”。

“汽車金融第一股”東正金融曾表示,豪華品牌汽車經銷商通常就轉介的每筆成功貸款申請向汽車金融服務提供商收取500元至1000元的一次性費用。

多家媒體採訪證實,因爲汽車金融公司與4S店之間存在協議,分期貸款購車的利潤和銷售提成往往高於全款購車。同時,還能有名義向車主收取“金融服務費”等來增加利潤空間。

“全款買車就沒有這項費用。”某4S店銷售人員說,“這個錢既不會給到銀行,也不會給到合作的汽車金融公司,更不會獎勵給銷售人員,完全就是4s店的收入。”

儘管奔馳金融表示並沒有收取“金融服務費”,但這已成爲4S店的普遍操作。

據界面新聞報道,金融服務費用通常約爲汽車售價的3%-5%。或者有固定標價,如馬自達、東風日產等4S店收費2000元。

因此,即使車主有能力全款購車,4S店也往往推薦車主分期貸款購買。西安維權女車主正是這樣的遭遇。

3

而4S店收費的套路遠不止“金融服務費”這一項。

今年3月,媒體就曾曝光過一起西安路虎4S店亂收費的新聞。

當時那位女車主準備購買一輛路虎發現神行車,交了8000元定金後提車,卻發現額外增加了裝潢費、服務費、掛牌費、公證費、續保費等一系列費用,將近多出了3萬元。

這位女車主也同樣被收取了一萬多的服務費,“最讓我不能理解的是,他們還讓我交5000塊錢的續保費,就是必須在他們店連續三年買保險,如果不買的話,這個錢就不退了。”

面對女車主的質疑,銷售人員竟然大打出手。後經工商部門調解,該路虎4S店才道歉,並免除了這些附加費用。

實際上,4S店的主要利潤來源往往不是車輛銷售,而是各種名目的收費。

一位經銷商曾向媒體透露,總價30萬以下的車輛平均利潤率是3%~5%左右,車型不同,車輛的利潤也不同。

近年來,中國汽車增長放緩,賣車利潤越來越低,貸款、保險、維修保養、精品加裝等收入成爲了4S店的主要支撐。

以最常見的保險費爲例。據悉,4S店新車與保險基本上是捆綁銷售,而且往往全額沒有折扣。而4S店則能從保險公司拿到五折的折扣。

如果遇上前文路虎4S店那樣強制三年在店內投保的,完全是一筆不菲的穩定收入。

然而,《汽車銷售管理辦法》第十條及第十四條有明確規定,售車過程中不得加收附加費用,不得強制購買保險等。

在被媒體曝光之前,這些收費潛規則已經堂而皇之地存在多年。

如今,西安奔馳一事還在持續發酵,隨着監管部門和媒體的進一步介入,越來越多的車主站出來維權,寶馬等其他汽車品牌也都在紛紛警惕類似的投訴案件。

出了事,汽車品牌或許可以繼續將鍋推到4S店身上,採取各種公關手段來劃清界限、保全自己。

但是脣亡齒寒,如果還繼續不正視、不重視、不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最終受傷的只會是品牌本身。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數風雲人物 · 貳》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