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教知識與能力》重點知識梳理

第一章 學前兒童發展

一、幼兒發展的含義:幼兒發展是指個體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規律地進行的量變和質變的過程。

二、遺傳素質是幼兒身心發展的生理基礎和物質前提。

三、幼兒身心發展的影響因素: 1、遺傳素質( 遺傳素質決定了幼兒身心發展的可能性、遺傳素質決定了幼兒身心發展的基本過程、遺傳素質也決定了幼兒的某些個別差異)

2、環境:環境是指幼兒接觸到的周圍人和物的總和。(物質環境是幼兒生存的物質基礎、精神環境是幼兒心理發展的精神食糧) 四、幼兒發展的基本理論:1、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基本觀點( A.感知運動階段(0—2歲) B.前運算階段(2—6、7歲))

五、對於認識發展中幼兒的教學方法:A.臨床教學法B.兩難故事法C.社會交往法D.活動法。

六、埃里克森幼兒發展八段論:(1)嬰兒期(0~1.5歲):建立基本信任.⑵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衝突,最重要是進食和排泄訓練。⑶學齡初期主動對內疚(3~5歲):獨立性的形成⑷學齡期(6~12歲),勤奮對自卑的衝突,學校的表現,⑸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需要同伴關係。

3-6歲兒童要解決:1、發展其主動性,2、獲得相應的性別角色。4、5歲兒童面臨主動自發與退縮愧疚的危機,教師應給與幼兒充分的自我探索與嘗試的機會,以發展其自主人格,滿足幼兒攤手和創造的需要。

七、幼兒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觀察法:有計劃、有目的的觀察幼兒在一般生活條件下言語和行為的變化,並根據觀察的結果判斷幼兒心理發展的特徵和規律。(從時間上分:長期觀察、定期觀察。從內容分:全面觀察、重點觀察)

2、實驗法:有計劃地控制各種條件,特備引起或改變某一條件,來研究幼兒心理特徵的變化。(自然實驗法、實驗室實驗法(a、隨機取樣和隨機安排。b、對實驗情景和實驗條件進行嚴格控制。c、實驗結果量化。d、使用大量的實驗儀器。))

3、談話法。

4、作品分析法。

八、兒童動作發展的規律:

1、從上到下(最先動作是頭部動作,後軀幹,後腳)

2、由近及遠(從身體中部開始,先上臂,再肘、腕)

3、由粗到細(從大肌肉到小肌肉)

4、有整體到局部(先是全身性到準確性)

5、從無意識動作到有意識動作。

九、兒童動作發展的特點:

1、頭部(眼肌控制在出生初期)

2、軀幹部(翻身、坐)

3、手臂和手(先學會拇指和四指的抓握)

4、腿和腳(學會翻身、爬行)

5、動作技能。

十、幼兒心理發展的方向是它的進步性。

十一:幼兒心理發展:1、嬰兒期和幼兒前期(0-3歲):主要內容是動作和感知。2、幼兒期(3-6歲):遊戲。

十二、幼兒心理發展的重要概念:

1、危險期:在成長過程中,因新的生理、心理需要被舊的心事束縛,得不到滿足從而產生不滿,與父母產生對立情緒。

2、轉折期:在兒童心理發展的兩個階段之間,出現心理發展急劇變化。表現出反抗、執拗,對父母說不。

3、關鍵期:兒童最容易學習某種知識技能或形成某種心理特徵的時期。是幼兒期是幼兒學習語言的關鍵期。

4、敏感期:兒童學習某種知識和行為比較容易,兒童心理發展最為迅速。

十三、3歲兒童能認清基本顏色,不能區分色調。4歲後,能區別各種色調的細微差異,並開始認識混合色。

十四、1、幼兒注意:3歲幼兒集中注意力3-5分鐘,4歲幼兒10分鐘左右,5-6歲幼兒20分鐘左右。2、注意力發展的特點:a、幼兒注意力的穩定性不斷提升。b、幼兒注意力的廣度不斷擴大。c、幼兒注意力的分配能力不斷增強。d、注意力的轉移能力不斷發展。

十五、幼兒記憶發展特點:1、目的性(無意識記憶佔優勢,有意識記憶逐漸發展)2、牢固性(記得快忘得快)3、精確性:支離破碎、主次不分、容易混淆。

十六、發展記憶力的方法:1、讓幼兒多感官的參與。2、歌訣記憶。3、提出明確的激勵目標。

十七、幼兒的思維發展特點:1、直觀行動性。2、具體形象性。3、自我中心性。

十八、幼兒的辭彙:1-1.5歲幼兒說出第一批詞。2-3歲辭彙迅速增長。3歲1000個詞。4歲1600-2000個。5歲2200-3000個,6歲3000-4000個。

(語言障礙)

十九、1、興趣最早出現在新生兒4-7天後。2、快樂最早出現在新生兒3-6周後。3、笑是出身之時就具備的能力,也是嬰兒第一個社會性行為。

二十、幼兒情緒表現的特點:1、情境、外部性。2、激動、衝動性。3、暫時性。4、與生理需要有關。

二十一、幼兒基本情感主要感情:道德感、理智性、美感,

二十二、2歲以前幼兒如逐漸使用「我」,自我意識已經形成。

二十三、親子關係類型:民主型、專制型、放任型、

二十四、1、感覺:感覺就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感覺是人們反映現實世界最基礎、最簡單的心理過程。2、知覺: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官的客觀的事物的各個部分和屬性的整體的反映。3、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

第二章 學前教育原則

一、教育的本質屬性:教育就是根據一定社會需要進行的培養人的活動,或者說是培養人的過程。 二、1、廣義的教育:泛指所有能增長人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增強人的體質,完善人的個性的一切活動。它包括有計劃的和偶然的,有組織的和無組織的,外在的灌輸和自發的感化的總和。2、狹義的教育,即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社會發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場所,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 心施加影響,以使他們的身心朝著社會期望的方向發展的過程。

三、廣義教育目:即人們希望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諸方面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或產生怎樣的結果。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2、狹義的教育目的:指國家為培養什麼樣的人才而確定的質量規格和標準。

四、1、政治對教育的制約作用:①政治對教育的領導權和享受權的制約 ②政治對教育目的的制約和影響③政治對教育內容的制約和影響④政治對教育制度的制約和影響

2、教育對政治的影響和作用:促進年輕一代政治社會化的發展、培養和創造政治人才、製造社會輿論影響政治時局、促進民族、

五、教育的性質和目的,從根本上說,受到經濟發展的制約。

六、幼兒教育:1、廣義幼兒教育:凡是能夠影響幼兒身體成長和認知、情感、性格等方面發展的有目的的活動。2、俠義幼兒教育:指幼兒園和其他專門開設的幼兒教育機構的教育。

七、幼兒教育學:專門研究3歲至入學前幼兒發展與教育的規律的科學。 八、1、福祿貝爾被譽為「幼兒園之父」,創辦世界第一所幼兒園。

2、1903年我國創辦第一所幼兒園,湖北武昌-湖北幼稚園。

3、法制化:《幼兒園教育綱要》(1981)。《幼兒園工作規程(試行》》(1989、6,1996、6正是施行)。《幼兒園管理條例》(1989、8,這是新中國頒發第一個幼兒教育法規)。《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2001.7明確各方責任)。《國家中長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6規定學前教育的發展前景)。

九、西方幼兒教育思想。

1、洛克:1693年《教育漫話》論述「紳士教育」。主張嚴格、慎重挑選德行、能力好的學生進行家庭教育。

2、盧梭:《愛彌兒》,他的自然主義教育核心:歸於自然。

3、福祿貝爾:以裴斯泰洛齊的教育主張為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形成獨立的體系。

4、蒙台梭利:(以適應自然為教育原理)主張兒童的創造性潛力、兒童的學習動機及作為一個個人的權利的信念。1907年在羅馬貧民區創設「兒童之家」。招收3~6歲的幼兒創立了蒙台梭利教育體制,

5、約翰.杜威:《學校與社會》(1889)、《兒童與課程》(1902)、《民主主義與教育》(1916)思想:a、教育及「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從做中學)。b、教育無目的論。c、「學校既教育」。d、教學論。e、道德教育論。f、兒童中心論。

6、皮亞傑:皮亞傑心理學理論核心:發展認識論。A、兒童思維發展四大年齡階段:(1)感知運動階段(0~2歲);(2)前運算思維階段(2~7歲);(3)具體運算思維階段(7~12歲);(4)形式運算階段(12~15歲)。

十、中國近代幼兒教育

1、陳鶴琴:他於1923年創辦了我國最早的幼兒教育實驗中心——南京鼓樓幼稚園,創立了「活教育」理論。主張:A、提倡適合國情的中國化幼兒教育。B、反對死教育,提倡活教育。

2、陶行知:創立了生活教育理論和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方法。主張: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教育、遊戲即工作)。教、學、做合一。解放兒童創造力。

3、張雪門:注重課程研究,逐步形成了「行為課程」的理論體系。認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歲的孩子們在幼稚園生活的實踐,就是行為課程」。他認為這種課程「完全來源於生活,它從生活而來,從生活而開展。也從生活而結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於教材的活動」。他的主要著作有《幼兒教育新論》、《中國幼稚園課程研究》等。

十一、新時期幼兒園雙重任務:1、對幼兒身心素質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為家長服務的範圍不斷擴大。3、假裝對幼兒教育的認識不斷提高,有求幼兒園有更高的教育質量。 十二、我國幼兒教育目標: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 十三、學前教育原則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教育的一般原則,是學前教育機構、小學、中學教師均應遵循的,它反映了對所有教育者的一般要求:另一部分是學前教育的特殊原則,是根據學前教育的特點提出來的.是學前教育對教師的特殊要求。

(一)教育的一般原則:1.尊重兒童的人格尊嚴和合法權益的原則(a、尊重兒童的人格尊嚴。b、保障兒童的合法權益。)2、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原則:(a、之整體發展而不是片面發展。b、協調發展。c、有個性發展。)

(二)幼兒教育的特殊原則:1、保教合一的原則(a、保育和教育是學前教育機構兩大方面的工作。b、保育和教育工作互相聯繫、互相滲透。c、保育和教育是在同一過程中實現的。)

2、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的原則。3、教育的活動性和活動性的多樣原則。(a、教育的活動性。b、教育活動的多樣)4、發揮一日活動整體教育功能的原則(a、一日活動中的各種活動不可偏廢。b、各種活動必須有機統一為一個整體。)

十四、幼兒班級管理是學前教育機構管理的核心工作。

十五、學前教育班級管理的基本要求:班級管理要求對班級的全面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實踐證明,主體性、整體性、參與性和高效性是最基本的要求。

要求:(1)主體性 (2)整體性 (3)參與性 (4)高效性

十六、幼兒班級管理的方法:

(1)規則引導法:規則引導就是用簡單易行的規則引導兒童行為,使其與集體活動要求保持一致,確保兒童自身安全和他人安全,保證活動秩序的方法。

(2)情感溝通法

情感溝通法是通過激發和利用教師與兒童之間或兒童與環境材料之間的積極情感,以促進兒童產生積極行為的方法。

(3)互動指導法

互動指導就是通過促進兒童與同伴、兒童與教師、兒童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引導兒童主動、積極、有效地與人交往,實現教育目標的方法。

(4)榜樣激勵法

榜樣激勵法是指通過樹立榜樣並引導兒童學習榜樣以規範幼兒的行為,達到管理的目的的方法。

(5)目標指引法

目標引導法指教師從兒童行為的預期結果出發,制定行為目標,引導兒童識別行為正誤,規範兒童積極行為方式的一種管理方法。

第三章 生活指導

一、幼兒園一日生活的概念:幼兒園一日生活是指幼兒園滿足幼兒一天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動,主要包括餐飲活動、睡眠活動、盥洗活動、人廁活動、整理活動 、散步、自由活動等。

二、主要活動

1、餐飲活動:進餐間隔時間應為3-4小時。

培養兒童良好的餐飲習慣:a、按時吃飯,坐定進食。b、培養兒童獨立吃飯菜的能力。c、注意不讓飯菜撒落在桌子和地上。d、進餐時不大聲說笑。e、學會收拾餐具。

2、睡眠活動:3、盥洗活動:4、入廁活動:應對2歲左右的孩子進行入廁培養。5、收拾整理活動:擺放玩具的櫥櫃高低,應適應兒童身高 選擇題知識匯總:

第四章 幼兒園環境 重點知識梳理

1)精心創設的幼兒園室內環境可以啟發幼兒的智力。(2)精心創設的幼兒園室內環境可以提高幼兒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3)精心創設的幼兒園室內環境可以促進兒童社會性的發展。

2.幼兒園環境的概念環境,泛指生物有機體生存空間內的各種條件的總和。對於幼兒園教育而言,廣義的幼兒園環境是指幼兒園教育賴以進行的一切條件的總和。它包括幼兒園內部小環境,又包括園外的家庭、社會、自然、文化等大環境,狹義的幼兒園環境是指在幼兒園中,對幼兒身心發展產生影響的物質與精神的要素的總和。

3.幼兒園環境的分類:按構成內容的性質差異幼兒園環境可分為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兩大類。

4.廣義的物質環境:指對幼兒園教育產生影響的一切天然環境與人工環境中物的要素的總和。包括自然風光、城市建築、社區綠化,家庭物質條件、居室空間安排、室內裝潢設計等。

5.狹義的物質環境:是指幼兒園內對幼兒發展有影響作用的各種物質要素的總和。包括園舍建築、園內裝飾、場所布置、設備條件、物理空間設計與利用及各種材料的選擇與搭配等。

6.廣義的精神環境:指幼兒園內對幼兒發展產生影響的一切精神因素的總和。主要包括教師的教育觀念與行為,幼兒園人際關係、幼兒園文化氛圍等。在具備了基本的物質條件後,對幼兒園教育起決定作用的是精神環境。

7.網上的各個版本都沒有7,可能編者編號的時候弄錯了,改格式正好發現了,繼續,繼續。

8.幼兒園環境的特點:

(1)環境的教育性,在幼兒園教育中,環境創設不僅是美化的需要,更是教育者實現教育意圖的重要中介,教育者把教育意圖隱含在環境中,讓環境去說話,讓環境去引發幼兒應有的行為,所以說幼兒園的環境具有教育功能,是為實現教育目標服務的。

(2)環境的可控性,一方面社會上的精神、文化產品,各種兒童用品等在進入幼兒園時,必須經過精心地篩選甄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有利於幼兒發展為選擇標準;另一方面,教師根據教育的要求及幼兒的特點,有效地調控環境中的各種要素,維護環境的動態平衡,使之始終保持在最適合幼兒發展的狀態。

9.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原則:

(1)環境與教育目標的一致性原則:是指環境的創設要體現環境的教育性。即環境設計的目標要符合幼兒全面發展的需要,與幼兒園教育目標相一致。

(2)發展適宜性原則:是指幼兒園環境創設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徵及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促進每個幼兒全面、和諧地發展。

(3)幼兒參與性原則:是指環境的創設過程是幼兒與教師共同合作、共同參與的過程。環境創設過程應該是一個積極的教育過程。

(4)開放性原則:是指創設幼兒園環境時應把大、小環境有機結合,形成開放的幼兒教育系統。

(5)經濟性原則:是指創設幼兒園環境應考慮不同地區、不同條件園所的實際情況,做到因地制宜、因陋就簡。

容不系統、教師環境創設的觀念存在偏差

1)把環境創設的權力還給孩子,「解放」孩子並為自己「鬆綁」;(2)為兒童提供自主選擇、創設與分享的環境空間;(3)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創設開放、共享的教育環境;(4)營造良好的精神環境是幼兒成長和發展的關鍵因素。

13.活動區教育的功能:為幼兒創設互動的學習環境、為幼兒提供個別化的學習機會、為幼兒提供靜態和動態相平衡的課程

14.活動區創設的原則

(1)教育性:教師要以教育目標和本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為依據,有目的、有計劃地選擇合適的內容和主題,創設合適的活動區域環境。

(2)整體性原則:其一是整個活動室的空間布置應是一個整體。其二是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整體,活動區域的設計應涵蓋幼兒發展的沒一個方面。同時,各活動區域的內容應相互滲透。

(3)共同發展原則:首先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徵。其次,要注重個別差異。在此基礎上,區域活動內容及材料的呈現要體現出分層、遞進、多樣的特點,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在區域活動中,都能獲得自信與成功。

15.班級活動區域的設計

(1)活動區的內容與數量:首先,根據幼兒園的教育目標來設計活動區的範圍;其次,選擇活動區時還應考慮班級本階段的教育重點。一般在4至5個為宜。

(2)活動區的規劃與布置:活動區的規劃要合理布局、活動區之間要界限明確、活動區布

置要半封閉式。

(3)活動區的規則制定:一方面教師要善於用環境來暗示規則;另一方面,教師也要明確制定一些規則,如每個活動區的人數、進入活動區的標誌、在每個活動區應當如何開展活動、活動後如何收拾整理等。

16.選擇活動區材料時要關注材料的品質和數量,並根據幼兒的興趣、發展需要以及活動的內容進行投放,使材料的投放具有操作性、啟發性、引導性、豐富性和針對性。

17.常規活動區域:角色遊戲區域環境設計、建構遊戲區域環境設計、美工活動區域環境設計、自然角區域環境設計。

18.家園合作對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性

19.家園合作的主要內容:鼓勵和引導家長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幼兒園教育;幼兒園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在家園合作中,上述兩方面的內容是相互促進、相互結合、可同時進行的。

20.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的策略:

(1)換位思考,尊重家長;

(2)客觀評價,取得信任;

(3)講究方法,藝術溝通(從孩子角度出發、有技巧地拒絕、避免「興師問罪」)、軟化矛盾,冷靜處理。

21.幼兒園與社區結合中主要的問題是:較多流於形式,實質性的教育效果不大;打亂了幼兒園的生活常規,加重了教師和幼兒的負擔;將與社區結合的活動和幼兒園教育活動分離開來,不能有效地利用社區環境來深化幼兒園教育

第五章 幼兒遊戲 重點知識梳理

1.遊戲的本質特徵:遊戲是內在需要的自願活動、遊戲是「日常生活」的表徵、遊戲富有選設性的自足樂趣、遊戲是有規則的活動。

2.幼兒遊戲的功能:(1)對兒童的全面發展有促進作用:促進幼兒感知運動能力的發展、促進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促進兒童社會性的發展、促進兒童交流能力的發展、促進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促進兒童情感健康的發展;(2)對障礙兒童具有治療作用。

3.幼兒遊戲按內容與性質分為兩大類:一是創造性遊戲;二是規則性遊戲,又稱教學遊戲。 4創造性遊戲的類型:角色遊戲、結構遊戲、表演遊戲。

5.規則性遊戲的類型:智力遊戲、音樂遊戲、體育遊戲。

6.角色遊戲的定義:角色遊戲是幼兒按照自己的意願,以模仿和想像,藉助真實或替代的材料,通過扮演角色,用語言、動作、表情等,創造性地再現周圍社會生活的遊戲。

7.角色遊戲的特點:是幼兒可以按自己意願進行的活動;是幼兒一種創造性想像的活動;其內容主要反映社會生活,為社會、家庭和幼兒園周圍的環境;它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無一定的程序和模式,不追求固定的結果。

主,發展主動性與創造性。

9.結構遊戲的定義:結構遊戲是指運用各種結構玩具或結構材料,進行構造活動的遊戲機。

10.活動

11.

12.識和技能;培養幼兒有目的、獨立地進行構造活動。

13.

14.

15.簡單的表演服裝和道具;幫助兒童組織表演活動。

16.智力遊戲的定義及功能:是根據智育任務設計,以智力活動為基礎的遊戲,它的主要作用在於引起幼兒學習興趣,豐富的幼兒的知識、經驗,發展幼兒的智力和語言。

17.主要作用在於引起幼兒對音樂的興趣,發展幼兒的音樂感受力,表達力和創造力。

18.體育遊戲的定義及功能:是根據體育任務設計,以展幼兒基本動作為基礎的活動性遊戲,它的作用是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發展幼兒的基本動作,增強幼兒的體質。

19.活動;幼兒遊戲是「重過程」的自娛活動。

20.幼兒遊戲發展階段:(1)依據認知發展劃分的遊戲階段:練習性遊戲階段(0—2歲)、象徵性遊戲階段(2—7歲)、規則遊戲階段(7—12歲);(2)依據社會性發展劃分的遊戲階段:獨自遊戲階段、平行遊戲階段、聯合遊戲階、合作遊戲階段。

第六章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1.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目標定位:既要關照幼兒的生理髮展特點、幼兒心理發展的特徵,更體現了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滲透了教師的哲學觀、主體價值觀。

2.行為目標:是指以幼兒具體的、可被觀察的行為表述對象的幼兒園教育活動目標,它指向的是在教育活動實施以後在幼兒身上所發生的行為變化。具有一定的客觀性與可操作性。梅傑認為,一個行為目標包含四大要素: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行為達成度。

(1)行為主體,即誰完成教育活動預期的行為,一般而言,行為主體既可是教師也可是幼兒。

(2)行為動詞,即可被觀察到的行為動詞,是外顯的,如「說出??」、「區別??」、「分辨??」、「畫出??」、 「知道??」、「體驗??」、等。

(3)行為條件,陳述的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預期行為是在特定的時間、空間、背景、支持、條件下才能實現的。如:「不需要成人的提醒,能夠飯後漱口」、「能模仿成人或者同伴,連貫、完整地做出準確的早操動作」。

(4)行為達成度,是對教育活動預期的標準,用來衡量活動的成效。行為達成度既可以限定在幼兒人數方面,也可以限定在幼兒表現出預期行為的熟練度方面。

3.生成性目標:是指在教育情境中隨著教育過程的展開而自然生成的預期標準。生成性目標則重在教育活動的非預定的過程,具有一定的非預期性與不可控性。

4.表現性目標:描述的是幼兒學習後的身心一般發展變化。這些發展變化是難以用直觀的觀察、測量方式在教育活動進行後能夠衡量出來的,而是需要通過一段時間的考察、關注而發覺的,具有一定的獨特性與個體性。通常,表現性目標蘊含的是幼兒將要處理的問題,幼兒將要參與的活動任務。表現性目標的表達方式一般為:「討論??」、「和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考察??」,如:「參觀農貿市場,並樂於和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

5.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選擇的範圍:有助於幼兒發展的基本知識,有助於幼兒發展的基本態度,有助於幼兒發展的基本行為。

6.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原則

7.生活性原則:幼兒教育的根本要旨是為了尊重幼兒生命的發展邏輯,不斷創造條件,促進每一個生命的發展,使生命更有意義。為了讓幼兒真正感觸到生命的脈動,作為幼兒教育載體的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必須貼近幼兒的生活,尤其要關注幼兒的日常生活。

8.適宜性原則:發展適宜性包括三個維度的適宜:年齡適宜、個體適宜、文化適宜。只有教育活動內容適宜每一位幼兒的文化與個性,在每位幼兒的最近發展區的區域內,幼兒的成長才更有效,更具價值與意義。

9.趣味性原則:趣味蘊含著一種內驅力,這種內驅力源於活動內容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可以引發幼兒探究的慾望與衝動,使幼兒具有一種「忘我」的能力,並為了完成一個任務而自發、自願、全神貫注地投入於事情完成的過程中。

10.綜合性原則: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繫,相互滲透。幼兒的認識事物的特點就是整體的、完整的,幼兒的學習也是整體的、完整的,因此,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組織必須是綜合性的、整合性的。

11.行動性原則: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必須還原為幼兒的經驗(虞永平),還原為幼兒成長的過程。就是說把幼兒將要學習的內容滲透到幼兒的探索、實驗、操作、體驗、表現、表達、遊戲、交往、重複等活動中,通過一次次這樣的活動深化、形成自己的理解。

12.流變性原則: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或充實、或刪減、或更替、或合併、或深化、或生 成。也就是說,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是變化的,呈現在幼兒面前的總是切合本地區、本幼兒園、本班不同幼兒需要的知識容量,為幼兒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支持。

13.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選取需要注意的問題:.內容選取與目標定位脫節、內容選取超載、預成與生成內容失當。

14. ,這三大取向中,教師的角色各異,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關係有所差別。

15.忠實取向:指的是教師在實施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完全忠實於之前設計的幼兒園教育活動方案,嚴格執行的過程。在忠實取向中,幼兒園教育活動就是建築圖紙,是教育主管部門與具有一定權威的幼兒園課程專家共同設計、制定的,作為教師僅僅充當建築工人的角色。

16.相互適應取向:是將教育活動實施的過程看做是教育活動設計者與實施者之間通過協商

而相互適應的過程。在幼兒園教育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根據情境下幼兒的不同反應給予不同的回應,採用不同的策略,以促進每位幼兒的健康發展,教師的角色是積極的、主動的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設計者與實施者。

17.創生取向:是指將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實施過程看成是教師與幼兒聯合創造教育經驗的過程。在創生取向中,音樂的樂譜就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關鍵經驗,是一個教育的大框架,框架之內的內容需要教師根據幼兒的即時情況、現有水平進行適度的二次創作,師幼共同圍繞關鍵經驗,在一個大框架內相互作用,不斷生成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習機會,這是典型的教育智慧的彰顯,是創造性工作的體現。

18.幼兒園教育活動實施的問題與對策:

(1)過度關注個人,而忽略全體幼兒;

(2)過度時間把握欠妥;

(3)教學過程缺乏靈活性;

(4)教師忙於「過度照顧」。在幼兒園教育活動實施過程中,指導是必要的,甚至會推動幼兒在原有基礎的跨越式發展。但指導是有前提的,教師需要明晰幼兒遇到了什麼困難,這個困難經過自己的努力、同伴的協助是否能夠有效解決,進而運用不同的鷹架給幼兒提供支持。

19.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評價:是根據幼兒園教育活動目標,對幼兒園教育活動方案、實施過程中顯在的或隱在的成效進行評判的一系列活動。

20.幼兒園教育活動評價的作用:提高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實效性、提升幼兒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幼兒園教育活動評價的標準。

21.幼兒園教育活動評價的內容: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目標、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內容、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實施、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成效四個維度進行評價。

22.幼兒園教育活動方案設計與書寫要遵循一定的規則與要求,本節將從幼兒園教育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過程、活動延伸四個維度切入,探討設計與書寫的一般要求。

23. 幼兒園教育活動目標的表述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發展目標,一種是教育目標。活動目標設計與書寫遵循以下幾條原則:一致性原則、針對性原則、系統性原則。

24.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認為教育目標可分為認知、情感、動作技能三大類。認知:包括對知識的理解、掌握、記憶,認知能力的形成過程等;情感:包括興趣、愛好、傾向、態度、習慣養成、價值觀等;動作技能:包括大小肌肉的協調、模仿、操作、行動、動作等。

25.活動準備:物質準備,是指幼兒園教育活動開展所需要的教具、材料、場地安排等;經驗準備,是指幼兒在學習該幼兒園教育活動之前必備的前期經驗。

26.活動過程:一般包含導入、展開、結束三個部分,每個部分的撰寫需要清晰地顯示出教師根據幼兒的心理邏輯而編織的教學思路。上一個環節為下一個環節的展開提供線索,上一個環節的開展有助於下一個環節目標的達成與靠近,每個環節流暢、絲絲入扣。

27.活動延伸:是在活動結束後,教師準備通過哪些途徑使幼兒在活動中獲得的經驗延續和鞏固。活動延伸必須切合活動目標的方向,請幼兒在活動結束後繼續練習,達到熟練的程度。延伸的內容是與本次活動目標相吻合的內容,而不是轉引到其他的學習經驗。

28.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的總目標:(1)身體健康,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2)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識,學習保護自己;(4)

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調、靈活。

29.體育活動的基本內容:基本動作的練習、基本體操的練習、體育遊戲、運動器械的練習。

30.學前兒童身體保護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活動的內容有:生活衛生方面、清潔衛生方面、環境衛生方面、器官保護方面。

31.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動作發展正常、認知活動積極、情緒積極向上、人際關係融洽、性格特徵良好、沒有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32. 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目標的分類結構:傾聽行為培養、表述行為培養、欣賞文學作品行為的培養、期閱讀行為的培養。

33. 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的方法一般有:示範模仿法、視聽講做結合法、遊戲法、練習法、表演法等。

34. 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的主要類型有:文學教育活動、談話活動、講述活動、聽說遊戲活動、早期閱讀活動。 35.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總目標:

(1)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2)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 (3)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4)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5)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35.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總目標:

(1)能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

(2)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

(5)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36.嬰兒依戀的類型:迴避型、安全形、反抗形。

37.學前社會教育活動的主要類型有:自我教育活動、人際交往活動、社會環境與規範認知活動、多元文化教育活動。

38.學前兒童人際交往教育活動的主要環節:創設人際交往情境、學習人際交往技巧、運用人際交往技巧。

39.幼兒園藝術教育活動的總目標:(1)能初步感受並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2)喜歡參加藝術活動,並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3)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

40.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主要類型:歌唱活動、韻律活動、打擊樂演奏活動、音樂欣賞活動。

41.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主要類型:繪畫活動、手工活動、美術欣賞活動。

42.兒童繪畫的發展氛圍四個時期:塗鴉期(1-2歲);象徵期(2-3歲);定型期(3-7歲);寫實期(7歲以後)。

第七章 幼兒園教育評價

1. 2.兒童學習和發展的情況、教師的教學和指導作出評價;兒童在教育活動中的行為和表現進行評價、兒童在日常環境中的表現進行觀察和評價、兒童活動中的能力和興趣等方面的表現作出一般的和整體的評價、又要承認兒童在學習上的差異性,對個別兒童作出特殊的評價;教育活動的目標、內容以及教育環境和材料的選擇、利用,教育活動的形式、方法以及活動中教師與兒童的互動關係;靜態的活動要素、動態的活動過程)、客觀性原則。

3.學前兒童學習與發展評價是整個學前教育評價中最為基礎、核心的部分。

(1)發展性:應杜絕評價兒童的隨意性、應該是動態評價、具有科學性、從兒童權利保護的角度來處理評價結果。

(2)真實性:評價的情景無論對兒童還是教師都是日常的、平時的,意味著評價本身是兒童學習的一部分,也是教師教學的一部分。

(3)整體性:應從五大領域綜合評價;應綜合考慮在幼兒園、家庭和社區的表現;應以教師、家長、兒童為評價主體的三種類型的評價綜合評價。

(4)「看得見」:評價是講究證據的,是建立在證據之上的判斷,是對證據的搜集、呈現的基礎上做出令人信服的判斷,要讓評價聽取人「看得見」兒童的學習與發展。

4.活動過程的評價、活動環境與材料的評價、活動效果的評價。

5.對活動目標的評價: 一是評價活動目標與教育的總目標、年齡階段目標以及單元目標是否有緊密的聯繫; 二是評價活動目標是否包括了認知、情感與態度、操作技能三方面的要求; 三是評價活動目標是否與兒童的實際情況相適應。

6. 首先,要評價活動內容的選擇是否與幼兒教育目標相一致;是否與幼兒教育所涉及的範圍、領域相一致;是否與幼兒的能力水平相一致。 其次,評價活動內容的選擇還要看所選材料的審美性和藝術性。 另外還要評價對活動內容的設計和組織:評價在一個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各部分內容間的比例關係是否合理;評價活動內容與形式是否相適應;評價活動內容的組織安排是否突出重點、難點;評價活動內容各個部分之間的過渡銜接是否流暢。

7.作的方法。 一是評價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是否與活動的目標和內容相呼應; 二是評價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是否顧及到了兒童的年齡特點和水平; 三是評價活動的方法是否強調並體現了兒童的自主性和主體性; 四是評價活動的方法是否注意到了與本活動環境和有關設備相聯繫。

8.對教育活動過程的評價:(1)評價教師的行為 (2)評價活動中師幼互動情況 (3)評價活動的組織形式 (4)評價活動的結構安排

9.活動環境和材料的評價:

(1)是否與該活動內容相適應

(2)是否能適合兒童的實際需要和能力

(3)是否適合於教育活動的展開

(4)是否充分地發揮了環境和材料的作用

10.

(1)評價兒童在活動過程中參與和學習態度——注意力是否集中、表現是否主動積極。

(2)評價兒童在活動過程中的情緒情感反應——精神是否飽滿、情緒是否愉快和輕鬆。

(3)評價兒童對活動預期目標的是否都達成。

11.對幼兒園教育工作的整體評價:教育管理、教學研究、師資隊伍建設、資料收集與積累。

本文由第一文庫網(www.wenku1.com)首發,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