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遇到過這種情況。

本來好好的,心跳突然「咯噔」一下,心臟突然收緊了一下。這種情況是怎麼回事?是心臟病嗎?

據了解,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可能是你遭遇了一種很常見的心律失常--------早搏!

什麼是早搏?

正常心臟的跳動是規則的,各次心跳間隔時間基本相等,都在一個拍節上。如果出現突然提前的心跳,在醫學上稱為過早搏動(早搏),或稱期外收縮,是一種提早的異位心搏。指的是由竇房結以外的異位起搏點提前發生的衝動。

當一種早搏頻繁或者連續發生時,就會引發心動過速以及不適的癥狀,統計數據顯示,年長者比年輕人多見,有器質性心臟病或者其他慢性疾病患者多於正常人。

早搏在正常人中十分常見?

各種心臟病當然都可引起早搏,但臨床上許多心臟病患者並不表現有早搏。

早搏代表心臟病是普遍存在的認識誤區。如果用心電圖對正常人作24小時的連續觀察,可能記錄到有早搏的人會達到40%或更高的比例,顯然不可能有這麼多的心臟病人。因此,早搏雖是心臟的不規則的跳動,但早搏並非皆由疾病造成,實際上單純的早搏在更多的健康人更常見。

偶發早搏時一些人並無不適的癥狀,另外一些人感到心蕩一下,或1次跳得很重,或心臟有停跳的感覺。頻繁的早搏,大多使人感到不同程度的心悸(慌)、胸悶、疲乏等不適,但並非這些不適都同時存在。

那麼正常人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早搏呢?情緒緊張、激動或興奮、焦慮、疲勞、過多地吸煙、大量地飲酒、喝濃茶或飲咖啡、失眠或睡眠不足、吃過於辛辣的食物,甚至便秘皆可引起早搏;亦可無明顯誘因。

早搏的分類

早搏是因為心臟內某一部分的興奮性過高而引起,若心房內有一處興奮性過高而產生的早搏,便稱為房性早搏;如在房室結或心室內有較高的興奮點引起的早搏,則稱為房室結性或室性早搏。作心電圖檢查可以將其分辨出來。

從早搏出現的頻率,可分為偶發與頻發早搏。如果聽診或常規心電圖每分鐘大於6次為頻發,少於6次為偶發。24小時動態心電圖可以長時間連續記錄並編集分析人體心臟在活動和安靜狀態下的心電圖變。如果24小時早搏小於100次為正常,或者診斷為偶發,每個小時或幾乎每個小時內早搏在30次以上的,診斷為頻發早搏。若早搏兩兩成雙地出現,則稱為二聯律;若三個一組出現,則稱為三聯律。早搏呈二或三聯律時,用聽診器可聽到每兩或三次心搏後有長間歇。

無器質性心臟病的早搏可稱為良性早搏或功能性早搏;有器質性心臟病的早搏為病理性早搏,一般不稱為惡性早搏,只有室性心動過速和室性顫動因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才稱之為惡性心律失常。

有何癥狀

早搏癥狀的明顯程度,取決於發生的頻率和患者的敏感程度。有的人發作頻繁卻絲毫沒有察覺,有的人偶有一次但感覺明顯,自訴有心臟漏跳或代償過後的強烈收縮感。

過於頻繁的早搏,容易引起心慌、頭暈、眩暈或「心前區無法描述的難受感」等。上述癥狀往往發生於休息時或入睡前,此時人們的注意力未受到外界干擾,故敏感性增強。

在運動中或心率加快時出現早搏者,較有可能患有潛在心臟疾病,而休息時出現者,多屬於正常情況。

早搏怎麼辦?

對於健康人而言,偶發的早搏在臨床上並無特殊意義。但在有疾病的情況下,則要具體分析。

如果原有冠脈供血不足,因心肌缺血引起早搏,則一系列的早搏可誘發心絞痛。如果心梗後出現室性早搏,則可能導致嚴重的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甚至致命的心室顫動。對於心臟病人而言,過於頻發的早搏,加重了心臟負擔,可能引發和加重心力衰竭,需要及時用藥物干預治療。

根據目前的醫療技術水平,臨床心電圖仍然是診斷早搏最可靠、最有決定性的檢查方法,而24小時動態心電圖,則可以通過觀察一天之內早搏的數量和發作時間頻率,評估病情的嚴重程度,衡量用藥療效。

轉載請說明出處。

關注更多心臟健康知識,請關注「大象心健康」公眾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