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腦炎與登革熱、茲卡病毒同為由蚊蟲叮咬感染,在民國57年時政府就將日本腦炎疫苗列入公費疫苗施打,但根據統計在2000年到2014年日本腦炎的通報案例中,45%的患者完整接種四劑日本腦炎疫苗,體內的抗體可能隨著時間下降,台灣疫苗推動協會認為居住在靠近水田、豬舍等高風險地區、沒打過疫苗的民眾,需要加強預防接種。

 

台灣處於日本腦炎的盛行區,每年的5到10月份是流行季節,一年約發生10到15起病例,而今(107)年是六年以來同期的最高峰,已經有21起病例。疾管署研判,今年病例增加的原因是因為近期氣溫的攀升。

 

每當溫度達到22度後,每上升一度日本腦炎案例就增加14.4%;而濕度在70到74%,每增加5%的濕度,日本腦炎案例也會增加9.8%。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指出,平均來看,台灣濕度與溫度都增加的情況,日本腦炎的病例會增加約10%。

 

日本腦炎的病毒會侵犯到腦、脊髓與腦膜,一但發病有3%到30%的病患會死亡,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主治醫師李秉穎表示,由於台灣的醫療進步,近年日本腦炎的死亡率都控制在3%,而50%的存活者會有明顯的後遺症,像是痙攣、語言與認知障礙還有動作障礙,嚴重者會昏迷、臥床,完全喪失行動能力。

 

目前日本腦炎完全沒有抗病毒的藥物可以治療,高危險族群建議補打疫苗,像是沒有接種疫苗者、接種不完全的民眾,或是居住在靠近水田、豬舍的民眾。而三斑家蚊最遠的飛行距離是3公里,即便是在大都市也會有感染病例,呼籲民眾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