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沈愛花

中國地理學會會員,松江區地理學科中心組成員,曾獲全國新課程教學評比一等獎,「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部級優課,上海市中青年教學評比地理學科二等獎,上海市地理活動設計評比一等獎,全國教育信息化成果評比課件類、微課類二等獎。曾在《基礎教育課程》《地理教學》《上海教育》等期刊上發表文章,現就職於上海市松江區東華大學附屬實驗學校。

發現教室的另一種可能

「課堂風格總是創意無限,善於創設情境和設計活動引導學生對各種地理現象進行思考」,每每聽到區教研員周雪忠老師和王開妍老師這樣的評價,其實自己的內心欣喜之餘是忐忑的。十年講台生涯,由於由衷的熱愛,我總是以殫精竭慮的狀態投入工作。然而同時,我深知在這種活色生香的課堂背後,還有部分的學生並未真正被喚醒。或者說,這種激情可能只停留在幾堂課上,而未能貫穿始終。那麼,有無一種教學模式既可以折射出教師個人的智慧,又能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收穫知識、開拓視野呢?這一困惑成了初出茅廬的我最大的教學追求。

直到在2010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網路上發現了一組美國中學教室的照片。

五顏六色的宣傳海報、生動有趣的模型標本、豐富實用的材料工具、琳琅滿目的學生作品……這些教室布置完全刷新了我原來腦海中對教室的認知。要知道,雖然現在很多學校也在建設自己的學科教室,但這樣的一間教室可能動輒幾十萬,創建的門檻比較高。另外設計相對模板化,缺乏個性,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是很契合學生的實際需要,也不貼合教材,利用率有限。這時我想到一點,我們需要的是屬於學生和老師自己的教室。

小說家伍爾夫說過「要心想事成,至少得有一間自己的屋子。」在此觸發下,這個決定讓我內心深處一顆未曾泯滅的童心迅速升騰。不過雖然對於改造地理教室的想法一直都盤旋在腦海中,可怎樣改造?沒有以往成熟的案例可以模仿。需要多少資金,從哪裡籌措資金?自己也不甚清楚,只憑初步判斷,十來萬總要吧,這些都是擺在現實面前的具體問題。由於這樣的困擾,籌建地理教室的念頭暫時被擱淺在一邊。

可能同行們都有這樣的感觸,教師個人想法再多再好,倘若沒有得到領導的支持,一切都是枉然。我是幸運的,因為我先後遇到了支持這一教育夢想的費金弟校長、付炳建校長和周衛斌校長。三位校長都非常贊同把一間空教室交給我去經營,並且還召集了學校各個部門給予人力物力上的支持。2015年有幸得到了學校的推薦,地理教室升級為市級創新實驗室,使得我能夠深入研究自己學科的同時得到了更多來自市教委的資金保障。我將它命名為「GEO(geography的縮寫)樂園」。

如何設計空間將地理「搬」出課本

既然不同於傳統教室,我們的教室將不再承載單一的功能。如同完成一幅素描,教室環境布置不是由點及面,虎頭蛇尾,而是先搭建框架,將教室整體進行分割以實現教室空間的功能分區。因此我在96平方米的GEO樂園內設了5大分區——展覽區、閱讀區、上網區、教學區和辦公區,兼顧到了學生興趣、學科內容和學校特色。

下面就讓我們走馬觀花看下這間教室的不同區域。

(1)展覽區

展覽區內放置6個定製柜子,其名稱與校本課程中的六個單元一一對應,實現了課程與環境高度的匹配性。每個柜子用以集中展示各種地理標本、地理模型和師生作品。通過展覽區的設置,學生既可以細細品味每一件展品,了解其背後的故事;又可以走馬觀花,感受地理學科包羅萬象的魅力。

(2)閱覽區

閱讀是所有學科學習的第一能力。在我們的GEO樂園內,閱讀依然倍受推崇,在閱覽區內由書架、繪本架和雜誌架組成,其書刊繪本都是由專業老師精挑細選。在內容上涵蓋了有適合教師閱讀的名家經典、教育教學、地理教材,也有適合學生閱讀的中國地理、世界地理、科學探索、人文經典。而在難度上又能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分級閱讀需要。

(3)上網區

在GEO樂園的上網區內配備了一台電腦和一套無線電通信設備。電腦可供學生隨時上網查閱資料,無線電通信與地理教學的融合則是創舉,這一設想由學校無線電通信達人,保持過多項吉尼斯世界紀錄的朱鑫老師提出。在他的創想中,學生拿起話筒,就能和全世界各地進行實時通話,交流各自所在國家的風土人情,感受地域文明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從位於北極圈的斯瓦爾巴德群島到地處太平洋深處的復活節島,通過「業餘無線電」這扇窗戶,看到的是整個世界的精彩風貌。這一項目的加入也為地理實驗室注入了更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

(4)教學區

教學區放置了幾套可靈活組合的花瓣形桌,便於開展合作式的學習。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一個小組既可以由4-6人組成,又可以是8-10人組成,小組的規模可按照具體的教學內容來決定。這種不帶有強制性的合作學習更具人性化,為學生各種創意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5)辦公區

辦公區是為了方便教師在GEO樂園內進行教學管理而設置的區域,教師從辦公室里遷移出來成了教室的守護者,這種設計思路與北京市十一學校的學科教室不謀而合,更和西方國家的學科教室如出一轍。這種改變使得教師和學生之間變得零距離,學生一旦在學習中遇到問題,可以隨時到GEO樂園尋找老師幫助,學生在老師面前的狀態也會相對放鬆真實,因為少了傳統辦公室中那種幾位老師同時在場的帶來的心理威懾。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各種零碎的時間進行教學活動的準備,工作時間不再被各種奔走切割,教師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在教學設計、教學實施與教學研究中。

仔細盤點一下,會發現通過一系列的分區使得在96個平方的GEO樂園內融合了博物館、圖書館、無線電台、文具店、電影院、教室、辦公室等不同空間的功能。這些式微的空間有的能滿足學生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有的能拓展視野、豐富閱歷;有的能自由探索、樂趣無窮;有的能解燃眉之急、避免做無米之炊;有的能放鬆身心、愉悅心情。這不就是我理想中的教室嗎?

到此,大家可能都想問:這樣一間教室需要耗資很多吧?答案是否定的,在我們的籌建過程中,始終秉承著簡單實用、廢物利用優先的原則,用廉價的東西,做出最好的東西,即一樣東西能用垃圾製作就不需要花錢購買,充分調動師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教室的性價比。比如利用廢舊信封加上卡紙做成了地理知識卡片,利用舊枱曆改造製成具有實用功能的主題枱曆,利用卡紙做成河流和湖泊的輪廓模型,利用塑料泡沫製成等高線模型,利用飲料瓶加上照片將其懸掛成為一個具有生動教育功能的展示工具……通過一次次的DIY活動,用學生的切身經歷在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原來每件看似無用的廢品都有它的價值有待我們去挖掘。

空間變化的同時,課程也在重構

在我校分管教學的李燕華副校長看來,地理教室建好而沒有銜接課程,則是形同虛設,所以,在空間設計的同時,重構地理拓展課程也是我一直在跟進的重點。

根據學校文理兼通、全面發展的辦學特色,我們校本課程《經緯樂園》共設有六個單元,分別為藏寶閣、氣象台、水文站、農業園、工業區和旅遊社,分別對應地理學科中的六大分支,即地質、氣象、水文、農業、工業和旅遊。前三者屬自然地理,後三者屬人文地理。下面是本課程的設計模塊:

模塊 課題 教學目標 難度係數 課時安排
藏寶閣 研岩奇,識石趣 知道礦物的概念和晶體系型。了解礦物的成因和種類。知道鑒別礦物的主要指標並掌握鑒別的方法。區別岩石和礦物,了解岩石的主要分類。 1課時
岩值大比拼 能從不同的指標對常見的岩石進行特性分析,能闡釋不同岩石在生活中的用途。樹立地理知識應用於生活的觀念。 2.5課時
岩漿活動大摸擬 能用簡易的工具和材料模擬岩漿活動,加深對礦物岩石成因的認識。培養熱於實踐探究的科學精神。 0.5課時
氣象台 解密氣象災害 能例舉常見的氣象災害,探究其中部分災害的成因並能提出應對措施。加強生命教育,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1課時
走近二十四節氣 能了解二十四節氣的由來及相應的習俗,繼承並發揚我國傳統文化精髓。 2.5課時
再現溫室效應 能用簡易的工具和材料模擬溫室效應,理解其成因。培養熱於實踐探究的科學精神。 0.5課時
水文站 河湖一家親 結合視頻欣賞和圖文聽講,理解河流及其相關的專有名詞概念,知道河流和湖泊的主要分類。認同河流湖泊對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的意義。 1課時
著名河湖一覽 了解世界著名河流和湖泊的特點及價值,樹立保護河流湖泊環境的意識。 2.5課時
探索湖泊位置成因 能用簡易的工具和材料模擬湖泊位置成因,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培養熱於實踐探究的科學精神。 0.5課時
農業園 解密影響農業因素 通過訪談調查,搜集影響農業的各種因素,課堂上交流討論梳理歸類,認識到地理因素互為影響的規律。 1課時
農業部門對對碰 查閱資料,認識農業的主要分支,了解農業各部門的分布特點和發展現狀。認同農業對國民經濟的基礎作用。 2課時
我的作物志 參考相關書籍雜誌,製作一張關於某一農作物的畫報或明信片或書籤。鍛煉資料搜集整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認識到某一農作物的生長習性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聯繫以及該農作物在該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2課時
工業區 大話影響工業因素 通過課堂交流討論,從典型案例中分析影響工業分布的主要因素,認識到地理因素互為影響的規律。 1課時
工業部門連連看 通過搜集資料結合實地考察,了解工業各部門的分布特點和發展現狀。認同工業對國民經濟的主導作用。 2課時
探訪松江工業展示館 通過形象生動的實物展示,配以專業的講解,對松江的工業發展形成全面的認識,對家鄉蓬勃的經濟發展產生自豪之情。 1課時
旅行社 認識國旗,走向世界 認識常見旅遊目的地國旗,通過查閱資料了解部分國家國旗的含義。能設計並製作具有國旗元素的文化用品。 1課時
我是小小美食家 通過視頻欣賞和課堂交流,分享自己品嘗過或了解到的美食,能解釋美食與當地地理環境之間的聯繫,增強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觀念。 2課時
風景秀 欣賞世界著名旅遊勝地照片,挖掘其中的地理要素,增加審美情趣。搭建地標建築,鍛煉動手實踐能力。 1課時
購物小達人 通過實物徵集和展示,交流不同國家地區的物產,能解釋物產與當地地理環境之間的聯繫,增加對當地風土人情的認識。 1課時
分享我的一次旅行 以遊記,小報,ppt,微視頻等不同形式分享自己的一次旅行,在校園中進行成果展示,增進學生彼此了解,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1課時

帶著以上美好的構想和設計,在這間屬於我們老師和學生自己的教室,我帶領孩子們開始了一次次的嘗試與探索。

1

國旗是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文化符號,國旗的背後通常與各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自然物產等地理元素密切相關。

在《認識國旗,走向世界》課堂伊始,我給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遇到不認識的國旗,可以利用教室中哪些資源加以解決?」學生們四處張望,我便派了各組代表在教室內自由活動尋找答案。他們很快就在課堂中找到了可利用的資源,有的是在閱覽區中查閱相關書籍,有的是翻看世界地圖,有的則利用電腦進行百度。

接著,我把可供選擇的三個學習任務出示在ppt上,從易到難依次為:A.製作知識卡片、B.DIY國旗、C.設計含有國旗元素的用品。

小彬同學選擇了難度較高的設計國旗元素相關物品,經過一番奇思妙想,他的作品令大家耳目一新,原來他將部分國旗的圖案特點與日常生活用品進行了巧妙的結合,設計出了日本洗衣機,俄羅斯床頭櫃,貝南大衣櫃,馬爾地夫餐桌等。在課堂上巡視的我,發現了其創意以後如獲至寶,立馬進行宣傳表揚,其餘學生也深受鼓舞大受啟發,創作了國旗元素的服飾,包包等。在這一教學活動中,學生共同分享、相互啟發,共同完成了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2

在《風景秀》一課中,我在淘寶上購買了一批世界地標建築的模型材料,有些模型有上百個零件,在搭建過程中只要有一處出現問題就可能影響後續的環節。如何準確無誤地組裝考驗著孩子們的觀察力與耐力。

好在他們都樂於雕琢自己的作品,享受著作品在自己的雙手中不斷完善和升華的過程。有了自己時間和精力的傾注,每件建模作品都被孩子們賦予了更多的興趣和情感,繼而再請他們自主查閱資料,互相交流這些地標的含義就變得水到渠成。

只要用心,這樣的驚喜幾乎在每節地理拓展課都可以找到。因為這間教室就是教材的教室、課程的教室、生活的教室。通過在地理實驗室內開展一系列的教學活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每次上課,學生都充滿期待;而每次下課,學生又依依不捨。在這間顏色不斷豐富的96平方空間里,我帶領孩子們突破960萬平方千米的疆域,看到大大的世界。

尊重原創,支持好文

喜歡本文,可識別二維碼向作者打賞

推薦閱讀

/ 蒲公英大學2017年課程 /

點擊下圖,直接連線 ▼

/ 中學語文年度創新教學設計 /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