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著尋訪聖人故里的心意來到曲阜,從神道路向北,走不多遠,便是一座城門,這座城門包括瓮城、城台和城樓,名叫「仰聖門」。仰聖門只有在迎接帝王、接聖旨或重大禮儀才准敞開,門上城樓1930年戰爭中被毀,1989年重建。當然,今天這道門已經永遠的開放著,任何一個遊人都可以自由的穿梭其中。

P1、現在這座門上看到的「萬仞宮牆」四個紅色大字,語出《論語·子張》。清代的乾隆皇帝(公元1748年)親臨曲阜祭孔時,為了表示對孔子的尊崇,將胡瓚宗的題匾替換下來,自己御筆重題「萬仞宮牆」四字。「萬仞」既象徵了孔廟的雄偉莊嚴,也象徵了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在過去至高無上的地位。

P2、曲阜明故城始建於1512年,是為護衛孔廟而建,從2002年開始對明故城城牆進行原貌恢復建設。

P3、金聲玉振坊石刻,4楹,石鼓夾抱,4根八角石柱頂上飾有蓮花寶座,寶座上各蹲踞一個雕刻古樸的獨角怪獸「辟天邪」,俗稱「朝天吼」。

P4、欞星門欞星,即靈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認為它「主得士之慶」。古代祭天,先要祭祀靈星。孔廟設門名靈星,是說尊孔如同尊天。四根圓石柱中綴祥雲,頂雕怒目端坐的天將。額枋上雕火焰寶珠,明間額坊由上下兩層石板組成,下層刻乾隆皇帝手書「欞星門」3個大字。

P5、太和元氣坊建於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春,形制與金聲玉振坊同,坊額題字系山東巡撫曾銑手書,讚頌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萬物一樣。

P6、「至聖廟」坊,名額題刻篆字,三間四柱衝天柱式漢白玉石坊。

P7、過了「至聖廟」坊,就是孔廟第二進的院門——聖時門。門屋五間,高三丈六尺余(12.09米),長近七丈(23.03米),寬約三丈三尺(11.00米)。磚木結構,下部磚砌,中三間發券為拱頂門,上部木結構,五踩斗,灰瓦綠邊單檐歇山頂。

P8、該門立於1.15米高的台基上,兩側門前後設台階,中門前後御道設陛石,浮雕雙龍戲珠,以山水雲相襯,雲形簡單,龍頭角光潔,水紋線條流暢,當屬明初石刻佳品。

P9、過聖時門,則是一個古樹參天的院落,向前走不多遠,一條小溪橫穿而過,上面立著三座石拱橋,環水雕刻有玲瓏的石欄。水「壅繞如壁」,故名「壁水」,橋因而得名,稱「壁水橋」。

P10、過去只有皇帝祭祀時,才可走中間的那座主橋,前往弘道門,一般人只能通過兩邊的輔橋進廟。

P11、跨過壁水橋,就是孔廟的第三道大門——弘道門,始建於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系當時的孔廟大門。後在弘治年間擴建為石柱木構五開間大門,清初名天階門,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世宗御賜今名,取自《論語》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讚頌孔子弘揚光大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後乾隆帝御書匾額。

P12、穿過弘道門再往前走,就是孔廟第四道大門——大中門,該門始見於金代孔廟圖中,系當時孔廟大門,3間,建於金大定年間,明弘治十三年擴建為5間。大中門原名「中和門」,意為用孔子的思想處理問題都可迎刃而解,較弘道門長且狹。今門高9.42米,長20.44米,寬7.49米,3門,系清代所建,清乾隆帝御書門匾。「大中」意為「至大中正」。

P13、過了大中門,就是同文門,始建於北宋初期,系當時孔廟大門,5間,兩側有迴廊,金代成為二門,明代孔廟南擴,北門退居次要地位。此門原名「參同門」,取孔子之德與天地參同之意,因孔子一生從事教育活動,晚年從事整理我國古代文獻工作,對我國文化的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故以「同文」命名。今門獨立院中,周無牆垣,高10.62米,長16.96米,寬9.34米,中間辟3門,單檐黃瓦歇山頂,七檁三柱分式木架。

P14、成化碑後面是「洪武碑亭」,四大明碑之首,碑文落款為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正月,弘治十六年九月吉日重立。是朱元璋「為祀岳、鎮、海、瀆,免祀雜神,專崇孔子」之御碑。碑文道:「朕奮起布衣,以安民為念,訓將練兵,平定華夷,大統以正,永為治之道,必本於禮。」又說:「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為天下師。」其政治用意,不言而喻。

P15、弘治碑後面是「永樂碑亭」,亦為孔廟四大明碑之一,為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所立,永樂十五年(1417年)重修曲阜孔廟,朱棣便親自寫下了這幢御制孔子廟碑文,讚揚孔子「參天地、贊化育、明王道、正彝倫,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各得以盡其份」。

P16、十三碑亭專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習稱「御碑亭」。亭內存碑55 幢,是唐、宋、金、元、明、清、民國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對孔子追謚加封拜廟親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廟宇的記錄,由漢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滿文等文字刻寫。

P17、同文門西邊有一塊「弘治碑」,為孔廟四大明碑之一,立於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碑文用正楷書寫,結體方整,書法見勁,展現著漢字的獨特魅力,因而備受中外書法愛好者的青睞。該碑原有碑亭,因碑文中有「金元入主中國,綱常掃地之時」一語,招惹清乾隆皇帝不悅,遂將碑亭拆掉,只剩龜趺孤碑了。

P18、過同文門,院北端一座高閣拔地而起,是為孔廟三大主體建築之一,頂檐下群龍護繞的一塊木匾上大書「奎文閣」三字,它就是以藏書豐富、建築獨特而馳名中外的孔廟藏書樓。奎文閣始建於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始名「藏書樓」,金章宗在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重修時改名「奎文閣」,清乾隆皇帝重新題匾。

P19、過了十三碑亭沿中路繼續向北就是孔廟的第七道大門-----大成門,也是最後一道門,黃瓦、彩繪斗拱、前後四根龍柱擎檐。

P20、「杏壇」二字,這就是相傳孔子講學的地方。孔子當初是在土台上大杏樹下給弟子們講學。宋代公元1018年,孔子45代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將正殿後移擴建,在正殿舊址建亭,環植以杏,名曰「杏壇」。杏壇二字,是金代著名文人党懷英篆書。亭內有乾隆皇帝御筆「杏壇贊」,這是他第一次來曲阜寫的。

P21、大成殿。這是孔廟的主殿,它和北京的故宮太和殿、泰安岱廟天貺殿並稱東方三大建築,又稱東方三大殿。3個金色大字「大成殿」。字徑1米,為清雍正皇帝手書。正中是清雍正皇帝題書的「生民未有」匾額。

P22、大成殿內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坐高3.35米,頭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一如古代天子禮制。殿內正中是康熙皇帝題書的「萬世師表」和光緒皇帝題書的「斯文在茲」匾額,每塊匾額長6米多,高約2.6米,雕龍貼金,精美華麗。

P23、大成殿。殿高24.8米,闊45.7米,深24.89米。四周環有28根用整個石頭雕成的龍柱,工藝精湛,造詣很深。尤其殿前廊10株深浮雕的滾龍柱實為世之罕見,10棵柱子20條龍,上下對翔,升騰盤繞戲一顆珠子,神態各異,無一雷同,越看越有動意,躍然石上栩栩如生。

P24、「先師手植檜」五個大字由明萬曆年間才子楊光訓題寫的。大成門裡左邊這棵挺拔蒼勁的檜樹,是孔夫子手植的。

P25、「寢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專祠。

P26、聖跡殿是以保存記載孔子一生事迹的石刻連環畫聖跡圖而得名的大殿。此殿位於寢殿之後,獨成一院,是孔廟最後的第9進庭院。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