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看上期請點擊:好片推薦|比電影更殘酷的是真實(上) - 二十四幀 - 知乎專欄

一 、引子

1966年5月至1968年底,紅衛兵運動席捲全國,在「造反有理」口號下,這些12歲到22歲的學生,對素不相識的陌生人、老師、甚至是自己的父母,施加了慘無人道的暴力:吐唾沫甩耳光,揪頭髮打砸搶,開水澆鹼水洗,將斗死「反動派」視作無上光榮……

可不拿起武器的時候他們看起來那麼年輕那麼美好,他們唱歌、跳舞、親密無間,在寒夜裡為熟睡的「戰友」披上衣服,前所未有地信任著這個脆弱集體中的每一個人。哪裡像惡魔,關懷與信任都是良善的表現啊!

究竟是什麼,讓他們對另一群人換上了惡魔心腸?

四十餘年後的今天,這個問題成了在那個黑暗年代施加酷刑者心中解不開的結,一少部分人站了出來,為暴行道歉,一部分人歸咎於年少,與當時的自己劃清界限,還有一部分人,依然執著地認定「如果不殺死那些人,他們就會殺死我們」。

持最後一種看法的,除了狹義上的紅衛兵,還包括受紅衛兵浪潮影響,貫徹暴力的民間團體,他們是是湖南道縣大屠殺、北京大興縣大屠殺、廣西南寧大屠殺的施暴方,將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是反革命的上萬人殘害致死。

殺人的方法五花八門:槍殺、刀殺、沉水、炸死、丟岩洞、活埋、棍棒打死、繩勒、火燒、摔死……

「1967年夏末,湖南道縣河流上到處漂浮著是一具具浮腫的屍體: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的赤裸著,有的僅剩下絲絲縷縷掛在身上;有的被鐵絲反綁著雙手,有的骨骼折裂,肢體殘缺,飢餓的魚群把他們啃得亂七八糟,河面浮動著一層暗紅色的油膩。」

而一年之後的廣西南寧大屠殺,喪生者的屍體從珠江口內源源不斷地流到香港海域,血流成河的殘忍再次上演。

當集體的罪行使大部分人免於被問責,自我成了唯一的審判官,不同的反應耐人尋味,只讓人感嘆:好一場殘酷的人性「集體實驗「!

其實我們遠不用看那麼遠。

看看網路上的評論,看看多少人站在「善良」「正義」的高點,試圖用言語殺死另一些人,就會發現,在不用承擔個人責任的地方,我們批判的正是我們所成為的。

而今天推薦的片子,討論的正是——撒旦從何而來?

二 、好片推薦

(一)美國

1、美國田園下的罪惡 2007 豆瓣主頁IMDb主頁

【內容簡介】

女孩西爾維亞(艾倫·佩姬 飾)因遊樂園工作的父母事務繁忙,與妹妹搬入育有七子女的單親母親格特魯德家暫住。格特魯德的大女兒寶拉未婚先孕,寶拉同西爾維亞分享了這個秘密,但是西爾維亞卻為了保護寶拉而不小心說了出來,結果寶拉開始向深愛她的母親控訴西爾維亞的種種不實「罪證」,格特魯德決定必須懲罰這個「壞女孩」。等到西爾維亞的父母前來接她們時一切都晚了,西爾維亞被關在黑暗的地下室里被施以各種難以想像的暴行,鎮上其他兒童也參與到了這殘酷的摧殘中……

——資料來源於豆瓣與百度百科

【真實案件】

1965年10月26日,印第安納波利斯警方接到一個報警電話,稱發現一個年輕女性死者,案發地點在東紐約街3850號。當警察們來到這座骯髒簡陋的房子時,發現了西爾維亞消瘦的屍體,屍體上布滿了瘀傷和小型傷口。這些小傷口後來被證明是由火柴和煙頭造成的燒傷,數量超過一百個。屍體上還有幾處大塊剝落的皮膚。死者胸前被烙下一個大大的「3」 字。但是,最讓人慘不忍睹的是,在死者的腹部正中被烙了一排字:「我是一個妓女,並以此為榮!」由此揭開了這宗被檢察官稱之為「印第安納州最可怕的犯罪事件」。在這起犯罪案中,受害人名為西爾維婭,為首的是一個37歲的婦女格特魯德,令人咂舌的是參與虐待西爾維婭的還有更多這個家庭的孩子們、朋友們、鄰居們,他們在看到他人被虐待時,非但不出聲援救,反而加入其中,毫無緣由的成為施虐者的一份子。

——資料來源於《美國田園下的罪惡》根據真實題材改編 普通人的群體犯罪事件,詳細事件始末梳理請點擊 印第安納州虐童案始末(豆瓣)

【推薦理由】

當我們可以將施加暴力的責任推卸,推卸給他人,推卸給不清醒的自我,推卸給精神錯亂,甚至推卸給道德,我們便心安理得地成為了希特勒。

2、換子疑雲 2008 豆瓣主頁IMDb主頁

【內容簡介】

單身工薪階層女子克里斯蒂娜(安吉麗娜朱莉飾),因加班把孩子留在家中,回家後發現兒子失蹤。5個月後,警方宣布幫她找到了兒子,並大肆報道,但克里斯蒂娜根據身高、包皮和牙醫及老師的判斷,認定那孩子一定不是她的,希望警方繼續尋子,卻遭到拒絕,還被當成精神病關進了瘋人院。

瘋人院中很多女人都是因與警察作對被關進來,只有保證不再找麻煩才能放出去。克里斯蒂娜出院後,在多方支持下,成為洛杉磯警方對薄公堂的鬥士。而另一方面,兒子的下落也因一個變態殺手的落網逐漸水落石出。兒子本來有逃跑的機會,但為了扶起摔倒的另一個夥伴毅然返回了殺手的農場,從此再無音訊。最終,州政府廢除了讓克里斯蒂娜進精神病院的第12條法律,警察局長被降職警長被永久免職。克里斯蒂娜生都在尋找自己的兒子,但直到去世也沒有找到。

【真實案件】

Walter Collins於1928年3月10日,在去電影院的路上失蹤。洛杉磯警察展開了大規模的搜索行動,但都以失敗告終。警察局的名聲一落千丈。直到Walter失蹤5個月後,一個自稱Walter的男孩出現在公眾的視線中。警察當局組織了一次公開的母子重聚,藉以重新樹立起警察局在公眾心中的威信,希望這個令人振奮的故事可以將公眾的注意力從警察局內部骯髒腐敗的醜聞中轉移。

然而在見到Walter的剎那,他的母親Christine Collins就發現這個男孩不是她的兒子。負責此事的J.J Jones隊長勸說她將這個孩子帶回家,Christine只得妥協。

但是Christine堅持這個男孩並不是她的兒子,甚至找來牙醫為她證明。這個做法激怒了Jones,他以違反12號規定的名義,將Christine關進了精神病院。在Christine被監禁的日子裡,Jones訊問了這個男孩,最後,男孩承認他並非Walter,假冒只是想來好萊塢看一看他最喜歡的男演員。

同時一個15歲加拿大男孩Stanford Clark向警察交代,其表兄Gordon Northcott在他的養雞莊園中囚禁並虐殺了近20個男孩,囚禁者包括Walter。警察在犯罪現場挖出數具屍骸,但並未找到Walter的。

Christine在男孩承認自己身份的十天後被放了出來,她找來律師,將洛杉磯警察局告上了法庭。最終,Christine贏得了官司,殺人犯Northcott被判處死刑。

Christine相信Walter在某個地方活著。在她的餘生里,她繼續尋找著她的兒子,直到去世。

最後一次關於Christine Collins的報道是在1941年,她贏了對警察隊長的訴訟並且導致他無法再從事警務工作,當時得到了10080美元的賠償,但這位隊長沒有支付過,而且還是以退休的名義離開警察局(也就是說該有的退休福利都享有),活到了102歲。

——資料來自於雞舍謀殺案_百度百科

【推薦理由】

這部片子混雜了多方面的惡,一方面來自於權利的濫用,另一方面來自於殘暴的變態殺手,而真實事件的最終結局,將電影中最後一點光明撲滅,帶來心靈的多重震撼。

(二)港台

1、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91 豆瓣主頁

【內容簡介】

20世紀60年代初的台灣眷村,男生小四本是個置身學校幫派對立之外的好學生,在喜歡上家世不幸、周旋於多個男生之間的小明後,卻像跌進一個無底深淵。他新識了同傾心於小明的「小公園幫」老大哈尼,十分仰慕。但由於幫派紛爭,哈尼慘死,小四參加了復仇行動。與此同時,小四父親涉嫌政治被迫寫交待材料並被解聘,受到迫害,近乎神經質;母親受牽連被免掉了教職。小四因為衝撞校方被勒令退學。

家庭和學校所發生的事件讓小四難以承受,他覺得小明變了,而小明與朋友小馬的交往又使小四陷入友情和愛情的矛盾中,他與小馬吵翻。在牯嶺街的舊書市上,小四看見了小明,再次表明心跡,被拒。失去控制的小四接連向小明捅了7刀,小明當場死去。小四被拘捕,初審被判死刑,由於此是國民黨當局遷台後第一宗少年殺人案,各界紛爭後,台灣高等法院更審為15年徒刑。

小貓王錄了他唱的英文歌《陽光燦爛的夏日》送給小四,卻被警員隨手丟進垃圾桶。

【真實案件】

1961年,小四的原型茅武(十五歲),在校讀書時,結識同級女同學劉敏(十四歲),成為戀人,海誓山盟。但茅武因打架和攜刀入校被退學,和劉敏接觸機會漸少,感情變淡。茅武懷疑劉敏愛情不堅,另交男友馬積申,心懷妒恨,便托同學孔瑜約馬積申談判。後聽說馬積申將帶武士刀前來,於是也取了一把木短刀前往。結果情敵畏懼未赴約,茅武反而遇到了放學的劉敏,一起走到牯嶺街,茅武告知劉敏:「不喜歡你與馬積申在一起」,劉敏回答:「你管不著」。於是發生爭執,茅武拔出所帶短刀,向劉敏連刺七刀,劉敏搶救無效死亡。

此案經台北地院判處茅武有期徒刑十五年,上訴高院後減為七年,但檢察官不服上訴,最後由最高法院發回更審,仍改判為十年。

——資料引述自:

台灣「聯合報」1961年關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真實案件的新聞報道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新聞真實事件報導

【推薦理由】

同《殺人回憶》一樣,表面上是少年為情犯罪,實際上卻寫60年代的台灣社會,原案發時導演楊德昌十四歲,他看到的世界正是小四所看到的。原案的索然無味讓我想起司湯達的《紅與黑》,報紙上豆腐塊兒大小的版面,若跟大背景聯繫起來,便能前所未有的震撼人心。影片講青少年眼中世界的崩塌,他曾以為的是什麼世界,又是怎樣的現實氛圍將其摧毀,經歷過理想青春年代的大多數,都當有所感慨罷!

2、的士判官 1993 豆瓣主頁

【內容簡介】

香港1990年代初,的士司機拒載客人、漫天要價的情況普遍。

保險公司的經紀阿建(黃秋生)業務能力非常突出,紛紛欣羨的同事不知他做事的動力,是嬌美的愛妻與其腹中的胎兒。但某暴雨夜阿建愛妻欲臨盆,阿建慌忙打電話喊的士,但司機竟在他攙扶妻子下樓時轉載出價更高的客人,爾後又一的士司機見他出高價答應載客,卻在見他的妻子下體滿是血時冷血地命他們下車,隨後其妻因裙擺被車門夾住被疾馳的的士活活拖死。悲痛欲絕的阿建在阿聰的鼓勵下本想振作,卻是不能,事業、生活變得一團糟糕。聯想起此前經歷的幾起被的士司機欺辱事件,他決定做的士判官。

——資料來源於豆瓣

【真實案件】

片頭打出真實案件改變字樣,但原案件已經難尋蹤跡,真偽難證。

【推薦理由】

90年代初,香港出現了大批奇案改編三級片熱潮,黃秋生所飾演的變態殺手形象,為他迅速打開局面,並憑藉《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獲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殊榮。這部同年上映的的《的士判官》也有同樣精彩的表演,與《人肉叉燒包》中的天生變態不同,這部片子描繪的是冷漠的人情如何讓一個正常人墮入惡魔之道,與香港同期同類影片相比,有著更多的現實意義。而女神朱茵的加盟,為其中添了些溫柔色彩。

(三)德國

這裡所選的兩部德國電影,並非改編自真實案件,而改編自一些對人類暴行源頭有探索意義的實驗,以此做結,也算給上述電影反應的種種問題,一個可參考的答案。

1、浪潮 2008 豆瓣主頁IMDb主頁

【內容簡介】

學期伊始,學校舉辦了一個以「國家體制」為主題的活動周。體育老師文格爾本來已經選定了「無政府主義」的課程,沒想到卻被同事捷足先登;他只好無奈接受了「獨裁政治」的教學任務。課堂上,學生們表現出不屑,一致認為納粹德國不可能在現代社會重現。面對著這些大部分只為修學分而出勤的學生們,他心血來潮,決定組織一次活動,讓學生們體驗一下真實的獨裁政治。於是,「浪潮」誕生,被激發了興趣的學生們商定了統一的標誌(即圖中的紅色浪頭)、服裝(白襯衫)與手勢(即「揮手禮」,右手在胸前做波濤狀),而文格爾老師則要求學生們必須嚴肅地尊稱自己為「文格爾先生」。當堂,他便令學生們起立集體用力踏步,將樓下的「無政府主義」課堂攪得不得安寧。短暫的磨合後,大家都適應並愛上了它。

於是,興奮的學生們或粘貼、或塗鴉,讓「浪潮」的標誌一夜之間出現在全城的每一個角落,一名格外狂熱的學生為此甚至不顧生命危險徒手爬上了一棟尚在建的大樓頂端,在圓形屋頂上噴塗上一個巨大的標誌——次日,這座樓上的標誌便登上了報紙頭條;他還攜帶了手槍,捍衛自己,甚至整夜坐在文格爾家門外,捍衛自己的領袖文格爾先生……

「浪潮」不斷發展壯大,學生們甚至自發佔據了學校的某運動場地,不準非「浪潮」成員進入。漸漸地,一些學生,以及文格爾的碩士妻子,感覺到事情有點不太對勁。他們勸他立即停止這場鬧劇,然而此時他也已沉浸在巨大的權力欲與成就感中無法自拔。他曾因自己與妻子間懸殊的學歷差距而自卑,然而在「浪潮」中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

終於,妻子的決然離去以及第五天一場水球比賽上學生們的大打出手,讓文格爾驚覺事態的失控。於是,他在第六天將「浪潮」的所有成員召集到禮堂,點明一周以來他們所作所為之恐怖,意圖就此結束課程。然而晚了,那名狂熱的學生因此幻滅而精神崩潰,開槍打傷了一名同學後飲彈自盡。影片的最後,文格爾被警察帶走,而覺醒的學生們相擁而泣……

——資料來源於百度百科

【真實實驗】

1967年4月,加利福尼亞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歷史課上,Ron Jones正在為他的學生上主題為第三帝國的歷史課。一個學生提了個問題,為什麼德國人聲稱,對於屠殺猶太人不知情?為什麼無論農民、銀行僱員、教師還是醫生都聲稱,他們並不知道集中營里發生的慘劇?Ron Jones不知道如何回答。

下課之後,這個問題仍在Ron Jones的腦子了不斷盤旋。他決定,在他的教室里重建一個微型的納粹德國,讓他的學生們親身體會法西斯主義,不僅體會其恐怖,也體會其魔力。星期一,他站在講台前,不同於以往,他開始向他的班級下達命令。

Jones原先以為,學生們會認為專制型的教學方式可笑,會抵觸,不配合,但結果恰恰相反。要求學生們遵守紀律,服從命令很簡單,意外得簡單。學生很快變得更加有效率,原先的搗蛋鬼表現地十足優秀。

實驗漸漸從教室擴張到校園,覺得這門課程有意思的高年級學生加入進來,校園內滿是以組織手勢相互示意的人。在這樣的情形下,Jones做了也是最終讓他決定終止這個實驗的試驗:委派了3個學生檢舉對第三浪的批評者和反對者。

結果來了20個人,他們告發朋友,出賣父母,這場運動在三天之內成了他們生命的全部。

Jones感覺到了實驗的失控,他宣布,「第三浪」是全國性青年運動的一部分,目的在於促進國內政治體制變革。星期五中午12點,將會由總統候選人正式宣布組織的成立。學校里也會有相應的公告。學生們被鼓舞,竟沒有一個人對他表示懷疑。

集會當天,200人的禮堂人滿為患,然而等待他們的,卻是Jones準備好的只有雪花的電視機,他說:「我們差點都成了最優秀的納粹。」之後,Jones播放了關於第三帝國的影片:帝國黨代會、集體、紀律、服從,以及這個集體的所作所為:恐怖、暴力、毒氣室。

集會過後,沒有學生願意提起當年這場實驗。

——資料引自 納粹速成,只需五日,略有改動

【推薦理由】

這部作品大概是最為中國觀眾所熟知的德國電影,對於生活在高度集權下的中國觀眾尤其是中國學生來說,這部片子帶來的震動難以言喻。影片常與著名的權利服從研究(又稱 米爾格倫實驗)聯繫起來,該實驗測試受測者,在遭遇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實驗開始前普遍估計是90%~99%的人會拒絕,最後的結果確是約在40%至33%之間。在之後世界上其他實驗室的測試中,也得到了相似結論。

而7年之後的斯坦福,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進行了更具爭議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在上述實驗基礎上,將對暴力來源的探討推向了更普遍的層次。

2、死亡實驗

【內容簡介】

出租司機塔瑞克·法德看到報紙上一個徵招心理實驗對象的廣告前去應聘,與其他19名各行各業各年齡段的男性應聘者被分為兩組,分別扮演十二名囚犯和八名獄警,實施為時2周的模擬監獄實驗,並各獲4000德國馬克報酬。開始時大家嘻嘻哈哈,後來獄卒開始使用權力維持秩序,隨後發展到濫用權力、私刑、發泄個人情緒、最後組織實驗的幾個科學家都被「獄卒」們抓了起來,項目主管杜恩博士被人用槍打傷……

【真實實驗】

1971年,津巴多把心理學系大樓的地下室改裝成監獄,花15美元一天請來一批學生參與實驗。這批學生要參加實驗必須先通過一次測試,以證明他們是「心理健康、沒有疾病的正常人」。24名學生通過了測試,以隨機方式被分成兩組:其中9名學生擔任監獄中的「囚犯」和9名學生則以三人一組輪班擔任「看守」的角色,餘下6名則作為實驗候補。

實驗開始是無聊且尷尬的,為打發時光學生囚犯開始挑戰權威:撕掉縫製於衣服上的編號,把自己鎖在牢房內不理會看守的命令,並取笑看守。監獄長和實驗負責人津巴多則告知不知所措的看守們要自行解決問題。於是看守們對囚犯進行「鎮壓」:脫光囚犯的衣服、把囚犯進行數個小時的禁閉、沒收枕頭和被褥、取消囚犯的進餐、強迫囚犯用手清洗馬桶、進行俯卧撐或者一些沒有任何意義的活動而羞辱囚犯、剝奪囚犯的睡眠、半夜把囚犯拉出來清點人數和進行各種屈辱性的活動。他們還採用了心理上的分化策略:服從管理的好囚犯會被提供特權,更好的牢房和伙食。

這些「正常的、心理健康」的看守們採用的懲戒措施日益加重,以至於實驗人員不得不對他們進行提醒。

在實驗進行到36個小時的時候,一名囚犯因受到極度精神壓力而出現哭泣、咒罵等各種各樣的歇斯底里癥狀而退出了實驗。津巴多覺得退出者是心理上過於軟弱,實驗只進行了大概一天的時間啊!他在後備名單中挑選了一位學生,讓他在當天下午加入實驗,填補空缺。

而這座虛擬監獄裡,看守們還在繼續著他們的遊戲,想方設法折磨囚犯;囚犯們則繼續承受著折磨,以行屍走肉般的順從回應。在試驗開始的時候,「看守和囚犯之間沒有任何的差異性;而在試驗持續了一周以後,他們之間已經沒有任何的相似性了。」

試驗一直持續到第六天。監獄情況漸進式的惡化啟動了所有參與者的心理適應機制:一切都是正常的,一切都是如試驗設計所安排的進行。連接替進入試驗的候補學生最初的「這是個瘋人院」的印象也已經被「這理應是個瘋人院」的看法所代替,儘管他最初的時候以絕食進行反抗,但經歷了黑房幽禁、獄友在看守鼓動下對他進行羞辱的經歷後,本應最是正常的他換來的是徹底的孤立,他的絕食對抗讓看守和囚犯們從某種意義上站到了一起。

試驗過程中,囚犯們實際上有大量的機會接觸外界。在只持續了六天的試驗中,大約有100多人以不同的身份接觸這群囚犯:包括一名真正的典獄官,20多名心理系的學生,24名囚犯的父母和朋友……

但這100多個人,包括看守和囚犯,試驗的設計者、心理學家津巴多,都沒有想過還有一個選擇:中止試驗。他們已經成為局中人,被困在以理性和科學為借口所編織的鐵籠之中,無法脫身,唯有服從,扮演著各自的角色。

直到試驗的第六天,津巴多剛剛獲得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的女友到訪,看到監獄裡的狀況,與津巴多強烈爭吵,才結束了這場實驗。

——摘自百度百科 斯坦福監獄實驗,另有A站生肉 斯坦福監獄實驗 1992年紀錄片

【推薦理由】

斯坦福監獄實驗被多次改編成電影搬上銀幕,以德國這個版本最優,很好地拿捏了藝術化的分寸,未走向對暴力的過分誇張,僅尋求感官上的刺激。也許與德國的歷史有關,德國始終出於對納粹的反思狀態,加重暴力程度也是為了凸顯人性淪落如此容易,帶有強烈的自我警醒和自我反思意義。而這部電影放在最後,恰好可以回答最開始的問題:普通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

三、結語

撒旦從何而來?

《失樂園》中寫,大天使路西法備受上帝寵愛,卻因不肯跪拜聖子,不承認聖子的地位比天使高,而率領天界三分之一的天使舉起反旗,最終失敗而墮落成撒旦。

心理學家津巴多將這個故事作為TED演講的開場,這位飽受爭議斯坦福監獄實驗設計者,在三十年之後將自己的研究結果推向世界:善惡是流動的,世上沒有絕對的天使,社會情境可以讓一個人成為英雄,也可以讓一個人成為惡魔。

【菲利普·津巴多:普通人如何變成魔鬼或英雄】

TED演講集 菲利普·津巴多:普通人如何變成魔鬼或英雄 http://www.iqiyi.com/w_19rqyq8z5l.html

請在WiFi環境下觀看視頻,演講者另著有圖書路西法效應 (豆瓣)

—end—

===========================

下期預告:

若善惡是可以流動的,那是否惡都是後天產生?難道就不存在天生的惡?在安吉麗娜朱莉所主演的換子疑雲中,變態殺手Northcott的出現,向我們展示了另一種恐怖,下周同一時間,我們來聊一聊,那些一出現便攪得天翻地覆的變態殺手們——依舊改編自真實案件。

===========================

歡迎關注二十四幀微信公眾號:二十四幀(frames-24),更多內容等你來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