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方位的人都有什麼特點 2016-11-21 張其成 中醫思維十

在《黃帝內經·異法方宜論篇》中提到每個方位人的特點,結合八卦方位,可以總結每個方位的人的特點和養生關鍵:

東方

東方出生之人屬震卦,震卦初爻也就是最下邊的一爻是陽爻,代表陽氣初生,對應春分節氣,五行屬木。

「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東方是陽氣生髮的地方,他們生活的地方又接近大海,所以喜歡吃魚及鹹的東西。水在色屬黑,因此東邊多接觸陽光跟海水的人膚色也就偏黑,他們的肌理松疏,熱毒特別容易侵入腠理,再加上鹽多血盛,海物又多有發散的功能,人就容易得癰瘍等病症。預防治療一般用砭石,砭石不但可以切開癰瘍,而且本身所含的礦物質跟微量元素對身體也有諸多好處。而在中醫各種治療方法中,砭石治療也恰恰來自東方。

說到養生,就要未病先防。既然腠理疏鬆,就可以用刮痧的辦法使身體的濕毒外排。現在不單單是東方,各個地區的人都用刮痧排毒祛熱,疏經通絡,它防病治病的效果是很明顯的。

西方

西方出生之人屬兌卦,對應秋分節氣,五行屬金。西方是陽氣下降的地方,

「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

西方的風沙大,是天地收斂引急的地方。人們多居住在山陵等多風,水質土質強硬的地方。吃的呢?都是肥甘肉食,所以體肥多油,這樣才能抵禦風邪的侵害。他們發病多在內,所以一般只能用藥物治療。像砭石這樣的器械在西方的作用就不大了。

北方

北方出生之人屬坎卦,對應的是冬至節氣,五行屬水。北方是陰氣最盛的地方,

「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

北方是天地閉藏的地區,常處在風寒冰凍之中。多吃牛羊乳,寒氣內入,易生脹滿之症,治療的話宜用艾灸。

艾灸不但可以治病,還可以強身。可以說是北方人最適用的醫療保健法。多灸足三里及胃經小腿走形的部位,既能強健脾胃功能,又能提高人整體的抗病能力。身體虛弱、上了年紀的人都應該試一試,其效甚佳。

南方

南方出生之人屬離卦,對應的是夏至節氣,五行屬火。南方是陽氣最盛的地方,

「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

南方是天地萬物長養的地區,也是陽氣最盛的地方。它的土地沒有北方那麼豐厚,而霧露多積。人們喜歡吃酸的和發酵腐熟的食物,腠理細密而帶紅色。容易發生筋脈拘急,關節方面的痹症。治療上宜用九針。

中部

在九宮八風圖中,「中」是比較獨特的,它沒有八卦的配屬,只是五行屬土。

「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

中原地區地勢平坦而潮濕。人們吃的食物繁雜,自然條件又沒有周邊惡劣,所生的疾病多是痿弱、厥逆、寒熱等,治療宜用導引按摩的方法。

其他地方也是如此,再比如西北方,在八卦屬乾,乾為首,西北地區的人患頭痛的比其他地區的人都多。我國東南沿海及東北、華南地區就為低發生區。其實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也是講得通的。像東邊的人住在海邊,吃魚就比較多,海洋生物里有很多可以活血抗凝的物質。而西北地區的人吃肥甘厚味的較多,容易造成血流不暢,血管拘阻,頭痛也就不稀奇了。

再比如東南沿海一帶,東南是巽,正如乾坤、離坎、艮兌的關係一樣,震巽也是一對陰陽。巽為陰,震為陽。況且巽五行屬木,它是生髮條達的方位,不像南方那樣屬火、純熱。因此東南方的人體制一半是「虛亢」質。也就是陰不足,不能制約陽,才使陽性體征顯現出來。他們可能會覺得心裡煩熱,很多人喜飲冷水,脈比較細數。如果用南方人慣常用的飲食養生法就容易損傷他們的脾胃。所以東南沿海有虛亢體質的人最好慎食辛溫食物,如狗、羊肉、桂圓等,而以食果菜加以調養。

東北人跟東南人又有不同。北靠練,南靠補。北方很多人都喜歡游冬泳,在水面上鑿冰作池,零下二三十度也一樣游得不亦樂乎。還有很多清晨頂霜冒雪去晨練的,中午稍微暖些又有很多老人三三兩兩聚在陽光地曬太陽。而南方、東南方的人在夏季則特別注意進補。台灣就有「入夏補孝父」的說法,就是在立夏的時候為老人進補。江浙一帶也有入夏「吃補食」的習俗,當然這種補都是涼補。這是為什麼呢?這其實完全符合《周易》陰陽平衡的理論。自然造物,凡陽者必配以陰,凡陰者必配以陽,否則不成生命。張景岳也說陰陽互根,水火同源。所以北方、東北方的人,在寒涼之地,反而身強體大;南方、東南方的人相對瘦小。北方人性格也是豪放直爽,南方人更多溫婉綿柔。而所謂的陽中求陰,陰中求陽的道理也是如此。

本文摘自張其成微信公眾平台,系張其成先生原創,中醫思維+獲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