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坻舊城內古橋、古剎建築甚多,爲京東各縣之冠,縣內民衆稱之爲“九橋十八廟”。而實存有的橋、廟數量皆過之,此說爲取九(陽數之首)和其倍數概言之,以道其繁勝之狀,現多已無存。

九 橋

舊城有古“渠水”(今百里河)穿城而過,渠水從北門東開源水關入城,由南門東節流水關出城,城池內“渠水”稱“穿城河”。河上架有6座石橋,連同其它處的橋5座,實有11座之多。通常所稱的9橋爲:

武曲橋位於仁賢街東頭街口,東西向橫跨穿城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知縣唐煉於真武廟腳下所修,故稱“武曲橋”。

文明橋又稱文曲橋,位於草場街北口,該橋南北向橫跨穿城河。明萬曆十九年(1591),爲知縣袁黃建文昌閣時所建,稱“文明橋”。

階升橋元至元三十年(1293),改権鹽院建孔廟時修建。時穿城河水東來,灌入孔廟前泮池,在泮池東側南面建成一座石板橋,名曰“階升橋”。

漱潤橋與階升橋同時修建,位於泮池東側北面,與階升橋南北相對。孔廟後建有學宮,舊時學子,入學宮求學須先過階升橋。上升官之階,再過漱潤橋,意在得到深造,提升造詣,爲“階升”打基礎。

雲津橋明嘉靖十四年(1535),知縣武德智,挖洋池、闢雲路時所建。雲津橋位於孔廟正門南側至雲路街北口的洋池中央,爲一座石橋,建築精美,雙拱漢白玉欄杆,兩對石獅分坐南北橋頭兩側。一說,學子經過府試、鄉試、會試、殿試後,中狀元者要回鄉祭祖拜廟,須走“雲路”街,過“雲津橋”,而後入孔廟祭拜神,意即“天之嬌子,步入青雲”。

升遷橋明弘治年間(1488~1505),知縣莊檡重修孔廟時增置。位於孔廟內根星門與戟門之間,爲漢白玉石拱橋,名日“昇仙橋”。意即“千歲厭世,去而上遷”。

通津橋與雲津橋同期修建,位於東街與穿城河街交又處。原有穿城河經泮池南流,出節流水關歸入渠河故道,河上所架石橋稱“通津橋”。狀元拜廟後,過雲津橋、走雲路,由東街向西再過“通津橋”。意即過此橋可通達天子所在的京師皇城。

斷魂橋金置縣(172)築城時始建,爲木板橋。位於城西北隅城隍廟東側,白衣庵西口和城隍廟南側(今井南胡同北口)。舊時建城必修城隍廟,以“管理”亡靈,爲防鬼魂偷逃和遊靈滋事,專設此橋。明隆慶二年(1568),知縣李不息重修城隍廟時,改爲磚拱橋。清乾隆五年(1740),知縣洪肇懋藉疏浚護城河工程,按統一規格改建成石板橋。

拱都雙橋位於文昌閣前,邑紳王詢等於清初新開拱都蓮池,建橋兩座於其上。知縣洪肇懋題名曰“拱都雙橋”。

綜上所述,寶坻古城區內不只九橋,而是十一座橋。這些橋始建年代較爲久遠,至大清乾隆年間,橋樑大都腐朽、埸圮,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將這些橋全部改建成石板橋。

圖片來源 | 網絡 & 文字 | 寶坻微生活編輯

-END-

聲明:本微信內容寶坻微生活整理髮布,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24小時內刪除。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