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一剛進入中文系時,讀《左傳》、《史記》覺得不可思議,原來高中歷史課本中許多關於中國史的敘述都出自於此,而這兩部作品的文學性非常強,有時讓人覺得不太真實。因此當兩本史書中的一句話作為高中歷史課本的定論時,方才明白知識和歷史原來出於建構。

在閱讀《愛因斯坦:他的人生,他的宇宙》時,這樣的感受重新浮現。我赫然明白原來關於愛因斯坦的許多資料一直以來都是機密文件,也因此在那些資料解密之前,許多關於愛因斯坦的傳記充滿個人的臆測,而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愛因斯坦軼事則完全出於虛構。

這其實並不難理解,這類的故事其實發生在每一個歷史名人身上,許多的勵志故事與傳說並不合乎現實,甚至同樣的故事隨著時間會增添更多情節,離真實越來越遠。在這本愛因斯坦的傳記中,作者一開始便提及愛因斯坦的學業成績並非傳言中的不好,實際上他的成績非常優秀,唯有法文對他來說稍微遜色。顯然種種關於愛因斯坦小時候成績不好的故事恐怕都只是為了能夠達到勵志的效果而已,於是廣泛的流傳在中小學之中。

其次,相較於善於與人交往的人而言,或許愛因斯坦顯得有點木訥,時時刻刻都在思考自己想像中的許多問題,然而我們通常傾向將天才賦予個性上嚴重的缺陷,卻忽略這樣的缺陷其實也存在於很多不是天才的人身上,(其實客觀而言,這根本不是什麼缺陷,只是一種人格特質。)於是有些人甚至會認為愛因斯坦這類的天才有交友的障礙或自閉的傾向。過度概約天才的概念與形象導致我們不能深入認識他們,以至於往往以刻板印象擅自套在他們身上,形同枷鎖,造成誤解。

本書寫於愛因斯坦的資料解密之後,因此作者很能藉由資料的分析推測愛因斯坦所面臨的種種事件以及處境,而且其中對於科學成就的敘述亦盡可能符合具美國高中生的程度,可謂深入淺出。而其對於其他種種與愛因斯坦相關的議題皆有所討論,不論是愛因斯坦的宗教觀、哲學觀、國籍、妻子、甚至死後的情形。

2.

1922年,愛因斯坦獲頒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卻是以光電效應得獎而非我們熟知的相對論。這樣的情況現在看來似乎有些突兀,卻真實的顯露了愛因斯坦所提出相對論始終不為許多科學家所接受的事實。

這當中有許多原因:一方面由於愛因斯坦是猶太人,於是許多反猶太的科學家認為愛因斯坦玷汙了德國的物理學界,視相對論為猶太科學。李納德便是透過自己已具諾貝爾獎得主的身分不斷力阻愛因斯坦獲獎的佼佼者。此外,愛因斯坦是純粹的理論物理學家,並不自己做實驗證實其主張。他的思考模式與一般人不同,偏重於圖像思維的邏輯,因此當他在腦海中構思整個實驗的過程而提出理論以後,他往往進一步呼籲相關領域的學者協助證實他的學說。是以當狹義相對論問世時,縱然有些科學家肯定了愛因斯坦的成就,但更多人對其翁的許多論點都持保留的態度,畢竟狹義相對論幾乎拆解了古典物理學的支柱,牛頓的絕對時空觀不再受到肯定,並不容易為人所接受。

其實,縱然許多論點最後獲得證實,甚至在愛因斯坦死後,二十世紀中仍有許多研究的開創甚至其他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基礎都奠基於他,愛因斯坦終究深受猶太人身分所影響,以至於許多人不能客觀持平的對待他。也因此有些科學家雖然並不以猶太人的身分而排斥愛因斯坦,卻認為愛因斯坦的理論太過高深或者不切實際,因此認為愛因斯坦更傾向於哲學家。愛因斯坦確實具有相當哲學家的特質,甚至也深受哲學影響,但這些哲學素養與特質反而是他所以能夠提出相對論的關鍵。

固然愛因斯坦離開德國躲避了納粹的迫害,而在美國得到了相當的自由與發展空間,然而當時在美國大學校園中仍有許多反猶太的學生存在,甚至在某一次最受喜愛的人物票選當中,希特勒名列第一,而愛因斯坦居第二。又,愛因斯坦素來受美國政府所質疑,而當麥卡錫主義盛行時尤有甚之,愛因斯坦出面聲援許多被指為共黨成員的人而受到更多的批評。

或許美國當局之所以遲至這個世紀才將和愛因斯坦有關的許多文件解密,正由於他們從來沒有停止對愛因斯坦身為共產黨份子的懷疑,甚至也因為這樣的緣故,當愛因斯坦知悉自己所提出的相對論能夠應用在原子彈後,美國政府並未因為他的告知而決定讓他加入後來的曼哈頓飛彈計畫。現在我們從那些資料中可以發現許多的敘述根本不合乎現實,因此也更明白他的處境。

在這段歷史當中,有一點也非常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歷史環境以及猶太人的身分如何影響愛因斯坦的思想轉向,起先愛因斯坦主觀和平主義,認為所有的人都應該拒服兵役,然而當德國開始崛起而且對各國造成威脅時,愛因斯坦認為沒有理由要一個國家在受到另一個國家威脅時完全放棄軍事,他認為理想中的和平當然是各國都放棄軍事、拒服兵役,並且放棄一部份主權組織一個跨國的聯合大政府,但是終其一生直到現在都未實現。

偉大靈魂的思想轉向值得我們深思自己對於種種社會議題的觀點,在此並非主張每個人都應該要如愛因斯坦一般的操持此見,而是藉由愛因斯坦的例子好好省思我們自己所操持的價值觀是否真的如此不可動搖,或許有時我們意氣用事或受到意識形態強烈的影響而不能理性的面對自己,這應當是我們引以為戒的。

3.

愛因斯坦不宣稱自己屬於某個宗教,唯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填寫應聘的相關資料時選了摩尼教作為其宗教歸屬。事實上,愛因斯坦並不相信上帝會干預這個世界,他認為上帝造了世界以後並任其運轉,這點深受叔本華的影響,叔本華認為一個人的行為可以受到意志的影響,但其本身卻沒辦法創造意志。因此在叔本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觀中,這個世界並沒有或然的可能性。

愛因斯坦這樣的宗教觀──或稱哲學觀更為適切──深深影響他晚年的科學傾向,他始終不能夠接受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因此不時認為上帝必然將世界背後的運轉原理以極其美麗且簡單的數學算式呈現。雖然最終他都未能達到這樣的目標,但是當別人問及他為什麼要鍥而不捨的試著提出統一場論的方程式時,他說出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話。

愛因斯坦認為自己已經因為相對論成名了,因此他有責任必須要去追求統一場論的方程式,因為在量子力學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似乎越來越多跡象顯示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年輕的科學家若是投身其中,可能終其一生因此而沒沒無聞,因為到頭來可能是一場空。這樣的說法充分顯示愛因斯坦的人格特質與大師風範。

有些人認為愛因斯坦晚年對於統一場論的偏執可惜了他的才智,然而我並不認為他晚年的挫折比起早年提出許多精彩理論的勃發歲月來得遜色。事實上愛因斯坦早年的生活也似乎與一邊我們所認知的天才並不相同。雖然愛因斯坦提出了相當驚人的理論,並且能夠以相當簡單的概念說明狹義相對論中,在兩個慣性系中會產生不同的時空,但是這當中仍然有許多挫折和不順遂的地方,他的人生比起順利無阻,更傾向於困難重重。

縱然愛因斯坦的一生絕非異常困頓,但是我認為他的生命歷程其實幸運的成分居多,卻並稱不上是幸福。不論其求學或者畢業即失業的人生歷程,都帶給讀者相當的啟示,原來就算你有一身的才華,卻仍然不一定能夠順遂的受到重視,其中的波折簡直折磨著人類的意志力。

愛因斯坦的一生是否艱辛因讀者的感受而不同,而我認為其難能可貴之處在於驚人的意志力,他的一生縱然不是典型的勵志故事,但是卻以其不俗濫而更讓人感動。他所具備的不只是自信心而已,唯有相當程度的自大,才能使自己相信所提出的理論具有卓然的價值。當愛因斯坦告訴前妻自己一定會得諾貝爾獎時便透漏了這樣的人格特質,這自然也是相當不容易的識見,一如他能夠相信自己所提出的理論經得起實驗。

4.

愛因斯坦另一項深深吸引我的才華是小提琴,他對於音樂有相當的職掌,縱然我對於音樂一竅不通,卻能夠在傳記中看出他如何透過音樂抒發自己的情感,並也藉此與家人或朋友建立密切的關係。

一般大眾常常將愛因斯坦刻意的描寫成非常孤獨的形象,事實上縱然在追求的過程中愛因斯坦最高的成就確實都幾乎是獨力完成,這和許多攜手合作的科學家不同,但是愛因斯坦其實深富感情。

當愛因斯坦的母親、妻子(第二任)、妹妹過世時,愛因斯坦唯有透過勉力投入科學研究才能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在科學的世界之中,他才能夠忽略現實世界的傷痛。這也反映出愛因斯坦作為凡人的一面,縱然自己一個不世出的天才,面對至深的傷痛時,我們仍然必須要找到自己的處理方式。我們不難想像愛因斯坦所面臨的悲痛有多大,以至於他不能夠全然的面對自己的情緒,他時而痛哭時而逃避,而音樂也是另一個令他心情平穩的世界。

愛因斯坦不止一次藉由音樂會與自己的妻子拉近距離,也曾經藉由和兒子獨奏試圖為兒子的精神壓力找尋出路,作為愛因斯坦的兒子、妻子顯然並不容易,然而因為他具有這樣的音樂素養與演奏能力,或多或少讓愛因斯坦更有親和力。甚至當面對群眾的時候,他也曾經以演奏小提琴的方式避免公開發表談話,或者純粹只是與聽者同樂。

正因為自己具有演奏的能力,加上愛因斯坦始終強調獨立思考,也是最具有批判力的代表人物之一,於是他也對音樂提出自己的看法:

他也讚美舒伯特,因為他具有「最上乘表達情感的能力」。他曾填過一份問卷批評其他作曲家,多少反映他的科學人觀點:韓德爾「有點膚淺」,孟德爾頌「很有才華,但缺乏妙不可言的深度,以致淪為庸俗」,華格納「缺乏建築結構,根本就是墮落」,至於史特勞斯則被評為「天資聰穎但不實在」。(頁58

值得思考的是,或許這樣的觀點透露出他科學人的特質,反過來說,他的科學研究或許也透露出了他對音樂的喜愛,對於統一場論的無盡追求,正因為他始終相信背後一定有動人的樂章。也許數學與物理的符號之於愛因斯坦,正如音符之於作曲家或音樂家一般吧。

5.

曾經有人寫過一本書,題作《愛因斯坦的太太》,大抵在談女科學家在父權的結構下常常不能受到公平的對待,於是她們的成就往往遭受埋沒。在華人社會中,吳健雄便是顯著的例子,她的物理學成就並沒有一如她的研究或辦一樣得到相當的名聲與報酬。

愛因斯坦的第一任妻子在科學史上頗受爭議,大家不斷的討論究竟愛因斯坦的太太對相對論的成就是否明確貢獻,不論結論為何,我們不能忽略他的太太在他創發相對倫時處理家庭事務以及對他的支持。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第二任妻子身上,顯然愛因斯坦將大部分的時間花在處理科學問題上,生活上的許多大小事情便顯得不甚用心,這也是為什麼愛因斯坦「廢寢忘食」的故事不斷流傳的原因。

其實若將女性操持家務的辛勞也換算成等值的報酬,那麼女性的勞動力與薪資並不亞於男性。尤其是我們無法談論愛因斯坦若是沒有太太,是否就不能創發相對論,因為這是一個悖逆於客觀事實的假議題,但是已婚的愛因斯坦在婚姻中受到妻子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可由傳記資料中看出,顯然在創發相對論這段時期內,不論在家庭生活或者自己的科學成就上,都是他最快樂的一段時間。

因此在此肯定愛因斯坦的太太對愛因斯坦的人生有所貢獻並不為過,作者在書中引用兩造的說法而加以評論,最後他認為狹義相對論中並看不出存在著愛因斯坦太太的具體意見或修正,於是結論如下:

愛因斯坦欣賞這位具有衝進與勇氣的活躍女物理學家,欽佩她能夠在女性禁區的國度冒出頭來。如今相同的議題經過一世紀的時間仍然回盪著,當年馬里奇勇闖男性主宰的物理和數學世界共同競爭,其勇氣已足以為她在科學青史上留下一席之地,實在不需要畫蛇添足,膨脹她對狹義相對論的重要貢獻與付出。(頁147

這樣的評論大致已達客觀而公允,然而在父權社會的架構與思維中,讀者甚至作者並不容易察覺自己的思維中是否滲透了「男性沙文的觀點」,其實當中對於女性進入男性的物理與數學世界所給予的這種嘉許,或許便有某種男性優於女性的姿態,這當然有可堪質疑的空間,不過也有待商榷。

6.

最後對整個通識課程進行回顧。

一如老師在課堂上的陳述,對於非數學系的學生而言,尤其是文學院的學生,往往不明白學習數學有什麼用處。不可迴避的,學習文學也沒有太大的意義,對我而言這純粹是興趣而已。我認為除了那些直接對應到相關工作的科系(法律系之於律師、會計系之於會計師、醫學系之於醫師……)以外,多半的科系都只是在某種學問上有吸引我們的特質,而受吸引者自然趨附於他。(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的認為那些有相對出路的科系並非以其吸引人的特質使學生傾慕之。)

出於對於數學毫無興趣以及其(對我而言)艱難的特質,這門通識課若非為了畢業的需求,根本不可能產生修習之興趣。然而正因為這種毫無期待的心理,在意外之中所獲得的收穫更令人感到驚喜。

最早在賈伯斯過世時,我並不清楚他是什麼樣的人,隨著大家大肆的討論他,於是我閱讀了《價伯斯傳》。作者在書中提及,賈伯斯在他寫完《愛因斯坦:他的人生,他的宇宙》後希望他也能替自己寫傳記,作者甚至懷疑價伯斯是否認為自己跟愛因斯坦一樣偉大。因為這樣的機緣而知道作者寫了一本愛因斯坦傳記,並且這本傳記備受肯定,於是決定以後找機會閱讀此書。

適逢這門課有這樣的需求,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不斷覺得愛因斯坦的偉大,並且對於他所處的時代、所受到的排擠以及待人誠懇或略顯自私的各種面向,都讓我覺得他是我們都應該要認識的對象。可惜的是縱然是理工科系的學生,似乎大家對於愛因斯坦的生平也未必略知一二,遑論對時間並非絕對的說法亦不甚知之。

我認為愛因斯坦是最適合作為通識的一個主題,因為在書中雖然不能完全理解許多數學公式到底如何表述這個真實的物理世界,可是愛因斯坦的圖象式思考,付諸文字以後成為我們可以試著去想像的實驗。當書中以簡明的例子說明,若火車與月台的天花板和地板都裝上一面鏡子,放出一束光線以後,對兩者的觀者而言都只是上下不斷的垂直反射;然而若是月台向火車內觀察,卻會發現光呈現閃電形的軌跡,於是光走的距離變長了,那麼時間就並非絕對,因為光的速度不可能有所改變。易言之,時間隨著不同的慣性系而有所差別。

這樣的說明一如愛因斯坦所相信的世界其實最適合作為他的註腳──簡單而偉大。

王國維曾經對漢魏石經做了一些研究,在考古實物出土之前憑藉著自己的想像重建石碑樣貌,每當自己有一點點進展或者修正時,他都會寫信給羅振玉表明自己的心情。那種在學術上有所進展的「狂喜之」,正如閱讀愛因斯坦的傳記而一步步見他開拓自己的理論,茲以此作結。

──陳仕勳20120113

。華特艾薩克森:《愛因斯坦:他的人生,他的宇宙》(台北:時報,2009

ps.本文為「數學與文明(通識)期末報告──《愛因斯坦:他的人生,他的宇宙》讀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