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從讀書目的說起,閱讀的三個目的,消遣、收集信息、獲得知識。你以什麼目的讀書,就要使用相應的方法,無論什麼目的都用一個方法,既沒有樂趣又學不到東西。

讀以致用的三個步驟:閱讀、內化、應用。

一、先說閱讀,分為兩部分,閱讀速度和閱讀效率。我建議大家大量閱讀之前,先學習閱讀方法,磨刀不誤砍柴工,你讀一本書用1個月吸收20%,別人讀一本書用1周,吸收50%。一年差出去的量就不少了。

閱讀方面,推薦日本人的書,一方面中國和日本都是方塊字,閱讀原理一樣,另外一方面日本的行為學閱讀學發展了這麼多年,我們拿來主義,正好享受他們的勞動成果。推薦《實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

《高效能閱讀》

從培養興趣、快速閱讀、消化知識和工作應用四個方面分析了閱讀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並逐一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此外,書中包含大量工作學習中的超實用技巧,且在章節設置上呈現從低級到高級的階段成長模式,以保證每一位讀者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自己需要的技巧。

二、內化,讀完書,書里知識還是作者的,如何內化成自己的是關鍵。隨著人類記憶曲線的衰退,過不了多久就徹底忘記了。這就需要輔助內化,筆記、思維導圖、書評、講書稿、拆書稿能夠幫助我們有效內化。推薦兩本筆記信息處理的書。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

介紹了19個讓讀書體驗更充實、有效的小竅門。

讀書筆記會幫助我們改變讀書方法,而讀書方法的改變又會帶來思考方式的轉變。如果你也想見證這段神奇的轉變,那就從現在開始,隨時把筆記本帶在身邊吧。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在這裡也說一下,不少人現在用聽書、共讀代替讀書。碎片化學習的確能夠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但是聽書這種方式就像是諜戰片里,用打孔紙讀書一樣,你能讀到的,只是別人想讓你看到的內容。真正補充自己的知識,還是要踏踏實實讀書,這個沒有捷徑。

應用,我們讀書無非是為了應用,如果遲遲不行動,那就是「讀這麼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實踐書中的知識才是讀以致用的最終結果。這個就要倒追到前面選書,選的時候選一些自己馬上就能用到的,比如《書面溝通的藝術》

、《職場書面溝通完全指南:頂尖諮詢師教你的商務文本製作技巧(圖解版)》

,你讀完直接就能在工作文案中使用,你用幾次能夠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你會不會長期使用裡面的技巧?!長期使用這個技巧會不會就掌握里書里的知識,是不是就讀以致用了 。


這個問題我們請出一位知名學人幫你解答吧。

他就是溫儒敏先生。

溫儒敏,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山東大學一級教授,國家級教學名師,教育部聘中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總主編。

自1978年師從中國現代文學學科奠基人王瑤先生以來,溫先生長期致力於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文學理論、比較文學、語文教育的教學與研究,迄今已有24部學術著作(含合著、編著)問世,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約200篇,已完成5項國家級研究課題,獲7項國家級與省部級獎項。

溫儒敏既是一位成就斐然的學者,又是一位對學術共同體和社會公益懷有深厚眷注的實踐者。

溫先生建議,每人都有一份自己的書單,設定在幾年內,應當讀哪些書。要有計劃,有整體考慮,讓讀書有些系統。

書單要考慮時間的安排,有可行性,一般來說,可以包括三部分,是可以套在一起彼此交錯的三個圓圈。

最外圍的是通識的部分,這些書應當是最基本的,凡是上過大學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都應當讀過的。主要是中外文化經典,是最基本的書。

第二部分,是與自己從事專業或者職業相關的部分。比如,學物理的,可以給自己安排讀點化學、數學、生物,以及信息科學等方面的書,還有就是與物理學有關的鄰近學科領域方面的書,也可以以讀點類似科技史、科技哲學,以及教育類等領域的書。學文科的,也要讀點理科的書。這樣做的目的是打基礎,拓展專業視野,觸類旁通,活躍思維。

第三部分,實際上就是核心部分。這一部分的書目主要圍繞自己的專業,或者自己特別感興趣,希望有所研究,有所發展的那些專業的書。應當有比較明確的指向。倒過來看,最核心的那個部分,是專業和職業需要,當然最好不完全就是現炒現賣的書,要有自己培養保持興趣的課題或者領域。

第四部分,可以是一些消遣的、娛樂的,但不應當是主體,也不必計劃太強,隨意讀一點,調節一下就可以了。


閱讀,也可以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關於讀書是否需要有目的性,一直以來都是廣受討論和爭議的一點。總體來看,強調閱讀應該是有目的的這一方略微佔優勢。做任何事情都是應該一定的目的性(美其名曰有目標),帶著目標去閱讀,比沒有目標的閱讀應該要好很多。

但有時候反過來想,有目的的閱讀,可能缺少一點樂趣,帶著目標去閱讀可能會學到很多知識,但是同時有很多壓力,這種壓力就是因為所謂的「目的」而所以產生的一種壓力感、不樂感。

1、受教育經歷形成隱性認知:讀書=痛苦

很多人不喜歡讀書,或者說沒有時間讀書、沒有養成閱讀習慣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們從小到大所接觸的教育都具有明確的目的性,為了考一個高的分數、考上好大學,家長、老師帶著一定的「強迫」性要求我們去讀書,所以我們每個受過義務教育的人,都會有一個關於讀書的潛意識:讀書=痛苦。

今天高考結束了,又一批高中生即將擺脫讀書學習的束縛,進入自由大學的象牙塔。可以預見,肯定有一部分同學會選擇在網吧、遊戲、戀愛等環境中度過他們的四年。

但同樣也有一部分人,他們會選擇繼續讀書,不再去看以前因為高考而不得不讀的書,凡是去讀自己想讀卻一直沒有讀的書。為什麼接受了一樣的教育,兩撥人對讀書的觀點卻有如此差異?

關於「讀書=痛苦」的原因,我想可能有一個答案可以解釋:外部壓力撬動內部認知。美國學者費斯汀格在1956年提出一個「認知失調理論」,借用來解釋讀書這件事。

因為高中期間的外部壓力,讓學生形成了「讀書=痛苦」的新認知,為了改變這種不愉悅的狀況,重新達到心理平衡,個體可以有兩個選擇:改變態度和改變行為。

改變態度就是認為「讀書是快樂的」,所以這部分人在大學中選擇繼續讀書,繼而養成了讀書習慣。改變行為就是「既然讀書是痛苦的,那我們不讀書了」,所以這部分人在大學中將會荒廢四年的時光。

微微一笑,你知道,這個理論是我提出來的就好

2、改變認知or改變行為

那怎麼能讓選擇不讀書的這部分人選擇去讀書呢?怎麼能讓他們培養起讀書習慣呢?經過復盤思考,我認為應該從根源上進行調整,即讀書的目的。

選擇在大學階段繼續讀書的人,一定是拋棄了「讀書的目的性」,不再為了好成績、不再為了考大學等等,不再讀那有限的基本語數外物理化、習題冊、試題集。而是像玩手機遊戲一樣去讀書(玩的好就玩,玩不好就換一個遊戲玩),覺得很有趣,會得到很多滿足,所以才有積極性。

而有目的的閱讀,應該在讀書後期階段進行強調(見後文)。那應該怎麼樣做到毫無目的的閱讀呢?我們可以先到圖書館或者書店裡,看著琳琅滿目的書籍,憑感覺挑選出我們想要的讀書、符合我們喜好的書。

我們要覺得書本有趣,然後才會有積極的閱讀態度,這本書有趣、吸引我,我就讀,完全無趣,或不夠吸引我,我就讀下一本,由點帶面,去觸及其他領域或者更深入的書籍數據。通過拋棄讀書的目的性,而培養自己的讀書習慣,讓自己愛上讀書。

就好比我們每天要拿出手機、打開微信看朋友圈一樣,因為它吸引我們。我們也可以不由自主地拿出一本我們想看的書,因為這本書也吸引我們。

毫無目的的閱讀,就好比一場旅行,我們可以沒有目的的在書的世界裡面流浪,趁著自己對這個世界(這本書)的想法還沒有僵化,還沒有形成一定的目的。請用流浪的方式看書中最廣闊的風景,見到有目的的旅行時無法見到的景色(知識)。

認知失調與讀書

3、無目的閱讀VS有目的閱讀

關於這個話題,各大平台爭論了很久,經過復盤我提出一點自己的想法。可以將讀書分為前期和後期,在每個階段,都應該存在兩種讀書狀態:有目的閱讀、無目的閱讀。

在前期,重在養成閱讀習慣,我們應該弱化有目的閱讀,凸顯無目的閱讀;而在後期,我們將會反過來操作,強化有目的閱讀,弱化無目的閱讀。請注意這個過程不是刻意練習或刻意強調的,而是每個讀書人都會潛移默化、不由自主的選擇這條道路。

一句話總結:前期無目的閱讀,培養閱讀習慣;後期有目的的閱讀,提升個人閱讀力。而整個環節嵌入到個人學習這個大環節中,組成了一個以書籍為基礎的輸入環節,為我們後續的個人學習、不斷精進,包括寫作思考、建立個人知識體系、提升自身修養等,做好基礎。

4、無目的的閱讀=沒有用的閱讀?

莊子曾經說過:無用之用、方為大用。意思是如果你執著地認為某件事情沒有用的話,那麼就看不到它的可用之處,也就不能為你所用。惟有放下偏見,批判式地看待事物,才能讓看似沒有用的事務發揮它的價值。

舉個例子來講,我們學了很多年的歷史、文學,包括現在看的歷史書、文學書。表面上看,好像很少派上用場,工作、生活中也用不到,但是卻讓我們學會了分析事件和探究真相的能力,讓我們具有了一定的思考、辨別能力,在潛移默化中體現了它的價值。

所以只要培養起閱讀習慣,不管什麼樣的書籍,哪怕是沒有目的的閱讀,也都能夠鍛煉我們的邏輯思考能力。多閱讀,就能多多練我們的邏輯思考能力。

比如我們可以從文學書中學會對不同事物的靜態、動態描寫;從財經新聞、雜誌期刊中學會對經濟發展、股票市場等等行業的流暢精準表達;甚至拿出格林童話,我們能夠想到的東西也一定與兒時想到的完全不一樣,這,又怎麼能說沒有用呢?

所以不管手上有什麼書,有空就拿起來閱讀吧。在書籍中,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作者:千城Slash 公眾號:千城Slash 讀書行萬里,夢想走千城


拆書幫應該是全國最難入會的幫派吧

在完成RIA訓練營的作業之後,才能由學習者成為拆書家。不過此時你還是零級拆書家,等待你的是三個層次,九個等級的線下拆書,每個等級都會刻意訓練若干個技能點。

你從零級拆書家升級到一級拆書家需要通過兩關,TF1-1和TF1-2。

從一級拆書家升級到二級拆書家需要通過四關,TF2-1,TF2-2,TF2-3,TF2-4。

從二級拆書家升級到三級拆書家需要通過三關,TF3-1,TF3-2,TF3-3。

最終拿到總舵頒發的三級拆書家證書和徽章。

RIA訓練營到線下拆書的過渡時間很長

這裡有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是從RIA訓練營結營後到開始進行TF1-1的線下升級打怪之間的時間會比較長。在會員群做了小調查,旺仔反饋了自己的想法。

旺仔:訓練營的拆書是碰撞思想火花,想拆的內容可以是自己需要、感興趣的,但線下拆書首先考慮技能點和表達,然後拆書內容有局限。當然最關鍵是突破自己,當眾講話的能力有點困難。

綜合之前的詢問,我總結應該有以下三個原因。

1.RIA訓練營需要完成20篇RIA作業,消耗了大量的精力,需要一段時間來調節自己。

2.線下拆書需要到現場進行拆書,我家距離很遠啊。不方便。

3.線下拆書不是很清楚怎麼玩,手冊也沒有那麼快拿到手。不知所措。

第一種情況應該是RIA訓練營的難度比較大,耗費了大家很多的精力。但是20篇是底線了,不能再少了。其實最根本的問題是片段難選,大家很多都是卡在找片段上。因此在RIA訓練營一開始就要讓大家養成勤找片段的習慣。

第二種情況應該是一種拖延症,拆書難度不小,而且很大幾率會遭到觀察家的重新來過。因此大家都有一種想要準備完美後再來拆書的打算。但是一旦有完美主義傾向後,最大的問題是拆書會拖延。其實觀察家並不是要來蹂躪大家的,觀察家最重要的作用是提供反饋。如果你始終都不拆書,只是自己默默的準備著,沒有反饋,進步是很小的。

第三種情況應該是流程上可以解決的問題。新手拆書家入幫後,拆書家成長手冊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才能拿到手。這段期間可以由教育長老發放一級拆書家的兩個等級的手冊電子版。拆書家可以提前看到手冊的要求,進入線下拆書的環節了。

線上RIA訓練營到線下RIA拆書是身份的轉變

從線上RIA訓練營到線下RIA拆書,其實有一條巨大的鴻溝。這條鴻溝就是角色身份的轉變。這也是大部分拆書家不太適應的地方。

線上RIA訓練營是訓練大家自己書寫RIA便簽的能力,是自己給自己的拆書。有點像是自己的獨白。但是線下RIA拆書是自己作為拆書家引導學習者來拆書。自己的角色更多的是考慮現場學習者的感受,他們是否能夠吸收到拆書家講解的內容,他們是否可以按照拆書家的指令進行現場演練。

這個轉變是由自己學習轉變為引導他人學習。自己學習可以隨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需求來進行片段的RIA便簽書寫,自己的收穫最重要。引導他人學習,需要將大量的精力放在學習者的身上。學習者可不可以聽懂我講解的I便簽,聽懂我講解的步驟。學習者能不能聽懂我的指令,回憶起過往的經歷,能不能在現場進行演練,學會片段的方法。學習者能不能按照片段的步驟來規劃自己的未來。學習者做出來的東西是否與拆書家預想的進程一致。

這個轉變是自己學習變為帶領大家一起學習。也是以自己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過程。如果拆書家沒有搞清楚這一點,可能拆書的動力就會不足,或者根本不認同線下拆書。那我建議你做一個學習者就好了。

但是真正值得學習的方法是以教為學,通過教會別人來提升自己的能力。可能最開始會很艱難,感覺很痛苦。心想自己都沒有學好,還去教別人,不是很蠢嗎?但是一旦突破了自己給自己的局限,就會豁然開朗。大家都是自發組織,自發學習。大家都在共同進步和成長。

如果你已經準備開始做一名拆書家,通過帶動他人來提升自己。那恭喜你,巨變在等待著你。我在拆書幫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了。自己的成長變化是巨大的。同時我還看到了我周圍人的巨大變化。更加期待你在拆書幫的巨大變化。

TF1-1的技能要點講解

接下來要來說說TF1-1的準備要點。你知道了這些,順利通過TF1-1是沒有問題的。也可以給你帶來線下拆書的巨大信心。

首先來說說片段的事情。

TF1-1的規定時間是10-15分鐘。想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給學習者講述一個特別清晰的,聽完之後可以記得住的方法,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片段盡量簡單一點,步驟不要太多。而且片段盡量選擇本來就是講步驟的片段。這樣可以減輕你在I便簽中講解的難度。

再來說說TF1-1的兩個重點。

一個是拆書和拆書幫的介紹。另一個是I便簽、A1便簽、A2便簽的介紹。

拆書法的介紹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拆書法的核心原理RIA,另一個拆書法的形式,個人拆書和組織拆書。

拆書幫的介紹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全國拆書幫的介紹,另一個是分舵的介紹。

三張便簽的要點在之前我的拆書課中有講解到。看圖。

最後是線下拆書的準備工作

最重要的是需要將觀察家表和預備表列印兩份給兩位觀察家。由於沒有手冊,可以複印電子版的觀察家表兩份。預備表可以是使用手冊上的表格形式,也可以使用word形式,或者其他電子筆記的形式。只要觀察家看到你的逐字稿,具體是什麼形式都不重要。

最後在現場拆書時,一定要有三大武器

1.錄音裝置。

拆書過程都需要錄音,可以選擇手機來錄音,也可以選擇錄音筆來錄音。重要的是錄音的效果要有保證。

2.拆頁片段。

拆頁片段很重要。如果你是採用紙質片段,需要提前預估好份數。如果你是採用電子片段,需要掃描的足夠清楚。拆頁片段可以在拆書前提前發給學習者,或者發在微信群中。

3.手繪卡片。

手繪卡片並不是必須品。但是在TF1-1時使用卡片會有很好的效果。介紹拆書和拆書幫可以使用一張卡片。介紹片段步驟方法可以使用一張卡片。

拆書結束後,你是否通過都沒有關係。

記得收集好大家給你寫的大聲牆。它們都是你寶貴的財富。這些反饋會給你巨大的幫助和信心。

請在拆書結束後一定要記得聽你的錄音。不要覺得自己的聲音很醜而不聽。聽著聽著就習慣了。錄音是非常好的反饋系統。收聽錄音後對自己的拆書進行簡單復盤。下面是拆書家sophy的復盤表格,很值得借鑒。


讀書要想讀得有效、有用、讀出智慧,是要有方法的。我願意將歷史學者吳思先生教我的方法,與您和大家分享。在幾年前的一次採訪中,我問吳思先生他那上千萬字的讀書筆記是怎麼做出來的?他非常無私地將他的讀書方法傳授給我。他說:他每看一本書都要寫讀書筆記。他所說的讀書筆記,包括書評、讀書心得、實時筆記和思考等。這些包括書評在內的文章,未必要用來發表,但是寫出來才是自己的。我對他的這些經驗的理解是:如果不寫出來,只在心裡醞釀和打腹稿,自己就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思考是否成型。而且不寫的話,就永遠不會有成熟的思考。每讀一本書,就能種下一棵樹或幾棵樹。而使用WORD軟體中的七級大綱,則可以把這些樹,變成了一片樹林。吳思先生說,他就是這樣把一棵棵的樹,種成林子的。

我在聽了這番讀書經驗之後,就不再在床上看書了,此前的二十多年,我是喜歡睡前躺床上看書的。我現在看書時就坐在電腦帝。隨時把心得和思考,連同書中相關內容,敲下來,存在電腦上。看完一本書,就考慮如何總結這本書,或者有什麼心得,對書有什麼評價,對作者寫這本書有什麼思考。寫完一篇,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讀明白了。多從幾個角度寫幾篇,才能比較透徹一點。

另外,我自己在閱讀中,也有一些感受。以前比較集中於自己偏重的專業的書籍,現在我會注意兼顧一些其他專業的書籍。不同領域、不同學科,會給人提供全方位的思維途徑和思維方法。

此外,想從書中讀出智慧,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擇優而讀。好書反映事物規律和人性,啟人心智。壞書歪曲事物規律和人性,摧毀心智。

二、讀書的範圍要儘可能廣博。應該博覽群書,不但要閱讀某一範疇的書籍,而要閱讀各種類型的書籍;不但要從書籍中了解到種種生活現象,更要從這些生活現象里提煉出科學的思想結晶和道德精髓。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更加全面、更加準確、更加深刻的體會與結論。

三、讀書的心態要端正。讀書的目的是為了給生命和生活賦予真正的意義。一些人讀書,只是為了滿足邪念,或者只是為了沽名釣譽,或者只是為了出人頭地等等,這並不是純粹讀書人的態度,這樣的人,也很難從書中讀出人生大智慧。

四、讀書給人智慧,但要結合實際。書中的智慧大多是宏觀的,方向性的,或者間接知識性的,並不等於讀者自身所擁有的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水平。至於怎樣學習游泳、怎樣練習駕車、怎樣在競爭中擊敗對方、怎樣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直至怎樣教書育人、怎樣提高專業水平和教學藝術,等等,還需要在實踐中學習、反思、研究和磨練。身經百仗,造就一個優秀將領,而熟讀百冊兵書,卻未必造就一個優秀將領。所以說,要形成一項具體能力,在實際工作中進行積累經驗、總結得失、深化研究、提升水平,是必不可少的。中國古今一些文化人讀書雖多,卻仍然「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六畜不認」,原因正於忽視在生活實際中增長見識。但一些人以此為由,否認讀書的功用,則是步入更危險的極端。讀書可以深化實踐,並賦予實踐以發展的價值、意義和作用。沒有讀書的實踐,不過是機器人的既無情感、亦無頭腦、亦不知意義的簡單勞動和機械重複而已。

五、讀書要有益身心。不讀書的人,或者有道德。但這種道德,往往是較為原始的、脆弱的和盲目的。而一個熱愛讀書的人,對道德與不道德的區分會更加科學,對道德的意義會認識得理加深刻。

六、讀書的目的,是豐富人們的生活、完善著人的心性,累積個體和整個文明的底蘊,使一個人從野蠻人進化到文明人、從生物人進化到科學人。但讀書要講方法,要有端正的態度,要有一顆能夠獨立思考的心靈,並能廣泛接觸到不同書籍、不同觀點,與持不同觀點的人進行平等自由的交流。

智慧是一個很空泛的詞,你指的智慧是什麼呢?重點在於你有沒有想清楚這個問題。

秋葉大叔在頭條電商訓練營中跟我們說過一句話:提問是學習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但是不要提能檢索到的問題,不然成長的速度會很慢。表面看大叔強調的貌似是:可以檢索到的問題,但實質是讓大家不要產生依賴別人的心理,有問題要自己多思考,想辦法解決。

問這個問題的書友,你一定沒有自己斟酌過你這個問題,你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定義你所認為的「智慧」。

其實我們所有的學習都是為了這3個目標:一是解釋問題,二是解決問題,三是預測問題。那麼評估你的學習是否有效就特別簡單了:學習之後,你的認知有沒有得到改變?你的行為有沒有改變?如果你學了一年的英語,面對外國友人的時候依舊啞口無言,那你的學習就是無效的。

讀書是很重要的學習方式,讀出智慧,就意味著要內化成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升級讀書方法,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繫。

我們經典的讀書方法是:閱讀+畫線+摘抄,這種方法把書拆分成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因此我們的大腦需要單獨記憶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但是我們的大腦並不擅長記憶這樣孤立的信息,因此我們經常會忘讀過的書,還美其名曰:你讀過的書都留在骨髓里,成就了今天的你。試問,你連書中內容都忘了,它要如何成就呢?

我們的大腦記憶的過程,會將新信息和舊經驗結合到一起。把這個理論運用到極致的是宮殿記憶法,它的原理是:構想一個熟悉的場景,然後把要記憶的內容放在場景中。例如:你要記住「B6」,最好的方法不是記住它,而是想像一位大胸(像B)、有6塊腹肌的美女。

當然,讀書並不是單純地為了記住,而是記住之後開始行動。讀完一本書,可以列一個行動的清單,不求多,但是列出來的都要做到。哪怕只改變了生活中的一點,也值回了書價。

我是大學生讀書達人喵咪愛上魚,閱讀這條路,約嗎?


古人云:不可一日無書。讀書可以讓人增智、開悟、明義。

首先,我們來了解什麼是智慧?智慧就是讓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會、現狀、過去和將來,擁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用通俗的話說,智慧就是在生活中,能夠迅速的發現和理解問題、並能夠快速、靈活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我們怎樣讀書才能讀出智慧呢?

首先,選好書。

傳媒業發展飛速,各類書籍也琳琅滿目、目不暇接,但並不是所有的書都可以讓人增長智慧。學會選好書,是我們開始讀書的第一步。

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心理需求,去選購正規出版社的正規圖書,最好事先搜索一下作者和書籍主要內容,看是否是符合自己需求的書籍。現在的標題黨太多,光聽書名,還真的不一定會選到心儀的書籍。再者,現在的圖書行業良莠不齊,魚目混珠的各類濫書也著實不少。讀到濫書,浪費的不僅僅是金錢,還浪費掉了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最可怕的是,濫書不僅不能讓我們從中讀出智慧,如果不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反而會把讀書的我們帶入歧途。

其次,讀好書。

這裡的讀,是動詞。拿到一本好書,就要認真的好好去讀。讀題目,分析題目暗蘊的意思;讀序,了解書籍的時代背景和文章背景;讀全文,細細品讀其中的每個章節,每一頁,每一段,和每一段話。遇到不明就裡的,還要反覆來讀來揣摩,分析出書中的含義。

前不久,我剛剛再次讀完余華的《活著》,書里講述的是福貴坎坷起伏的一生,所有的親人都離他而去,他的一生既是苦難的一生,也是一個鬥爭與生存的一生。通過細讀,我從中了解到我國近代社會各個時期內戰、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就是這個故事的大時代背景,文中的福貴經歷著各個歷史階段,感受著每個時期最真實的體驗。這本書最終揭示的是:生存的苦難帶給個人的是一個永久話題:「人為什麼要活著?其實活著,就是活著的理由。」

讀好書,還要學會變讀邊思考。一是思考書中的智慧。哪些道理和我們生活中是息息相關的,所有作者創作出來的書籍都是源於生活,書中的智慧會遠比生活中的智慧更精鍊。學會了讀書,就學會了思考,就有了感悟和反思。當一個人從書本里學會了反思和感悟,就不知不覺增長了智慧。

我的堅持力一向比較缺乏,怎麼自我控制都達不到理想狀態。在《自控力》這本書里,我才分析到,原來影響我堅持力的首先是我的目標不夠明確,造成茫然失措和無法堅持,因為目標明確才會產生動力!我所有的拖延,不過是因為不清晰我未來想要做什麼?或者說,我準備達成什麼樣的結果。

讀了這本書後,我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出了一年和三年的短期目標,每當有了懈怠,就會用自己的目標夢想來給自己打氣和鼓勵。三年過去了,我的兩個小夢想接連實現,更堅定了我從書中去尋找智慧的信心。

讀好書,還要學會把書本里的精華內涵和生活相互結合。單單讀書,不會學以致用,不會把書本里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去,那這書基本白讀了,紙上談兵也是這個道理。我們所有從書本里讀到的智慧,都要嘗試著在現實生活中去加以實踐和運用,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來進行佐證,這樣,會讓自己變的更加智慧起來。

最後,好讀書。

此處的好,是喜好的意思。愛上讀書,喜好讀書。每本好書,做到常讀常新,不同的心境、不同的關注點去讀同一本書,都會從書中找到不同的亮點和感悟。堅持讀書的時間久了,也就從書中學到了智慧。

把讀書養成一種習慣,把讀書習慣當成一種生活方式。

推薦書單:

  1. 哲史類書籍《哲學簡史》《人生的智慧》《理想國》《野性的思維》《史記》《全球通史》

  2. 文學類書籍《邊城》《百年孤獨》《文化苦旅》《麥田裡的守望者》《靜靜的頓河》《小王子》

  3. 社交能力類書籍《學會寫作》《社交禮儀》《人際關係學》《執行力》《語言的藝術》

  4. 科幻類書籍《海底兩萬里》《機器島》《格蘭特船長的女兒》《最後一個地球人》《三體》


首先得明確讀書的目的,我們讀書不是為了賣弄自己多麼有學問,證明給別人看自己多麼有智慧。讀書只是為了自己,提升自己做人的境界,頓悟人生的真諦。當你完全明白讀書的目的後你就不會急於要學到什麼。

讀書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我們跟作者在談心,在交流,他的思想碰撞我們的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引起自己的共鳴,滋養我們的心田。書上的文字,思想對我們的影響不是那麼直接的,是自然而然的一個結果。

如果是工具類書籍,你是為了學以致用的,那麼得反覆讀,甚至要記筆記,為自己所用。但我大多數的並不是工具類書籍,而是思想類書籍,可以理解為無用類書籍,那就隨意讀,思想交流是第一位。

讀書也是要講緣份,有些書雖然好,你可能跟它緣份沒到,怎麼讀都沒意思,乾脆放棄,等緣份到了再讀。

不用擔心看過就忘,忘了的東西一方面可能對你沒營養,另一方面它已經滲透到你的靈魂當中,與你高度契合,,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當需要表達時突然湧現出來,那時你才發現並不是你忘了,而是它已經在你心裡,從未離開過。

關注國權演講社,傳遞正能量,明天一定更美好。


讀書與智慧的關係

讀書能增長知識,但並不能自然生成智慧,不要說智慧,甚至讀書人都未必一定有文化。否則天下那麼多讀書人不都成了智者了嗎?相反,這些年我們卻經常會看到博士大鬧機場,海龜毆打清潔工。

(大師兄本墨在唐山學院講座)

與此相反的例證是六祖惠能,大字不識一個,卻證悟成祖,修得大智。

下面是古今僧俗對智慧的解釋:

《說文解字》識敏、故出於口者疾如矢也。

《康熙字典》智,知也。無所不知也。《孟子》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荀子·正名篇》知而有所合謂之智。

1.分析、判斷、創造、思考的能力。

2.佛教用語。指證悟一切現象之真實性的智力。

從惠能與守仁兩位楷模身上得到一點兒感悟:就是去做——把學到的用心身去體悟。歸結成一句廣告詞:用身 體會人生。

(二師兄楊崇旭道長寫字)


我以前每年讀100本書,然後每本做筆記,後來發現這種讀法依然是低效的學習方法。因為學習知識需要驗證、重複、思考,只是閱讀+筆記+思考,頂多只能吸收30%。所以後來,我重新審視了一下,如何高效學習,開始驗證重複閱讀。

因為:

1、讀一遍可能有些知識沒理解透或根本沒理解。

2、只讀一遍,很快就忘了,忘了也就很難能應用。

3、讀書是為了學習,學到的東西自然要去驗證是否正確,讀後一段時間再讀一遍可以有效做到這一點。

4、毛澤東把紅樓夢讀了十幾遍,很多將軍把孫子兵法基本都翻爛了,李小龍說他不怕什麼都會的武術家,但怕那些能把一個動作練習幾千遍幾萬遍的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等都可以反向驗證。

5、智慧的總量是有限的,知識卻是無限的,書籍更多如牛毛,讀書是為了學為己用,增長智慧,關鍵不再多,而在精。要精深,做什麼都一樣,不斷重複驗證。

綜上,最好的讀書方法,第一步:選出一本已經被驗證過的好書(比如比較經典的)。第二步:反覆精讀,可以讀3遍5遍10遍,但中間要留有時間間隔。三:讀書要多,但更要精。不求多,但求精。讀透一本【好】書遠勝過多讀10本書。

極效世界:與您分享全世界最頂級的思維方法論,歡迎關注交流~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