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賈寶玉的婚姻大事,部分讀者的關注點總是停留在賈母王夫人的「婆媳大戰」上,卻似乎完全忘記了榮國府「一把手」賈政老爺才是兒子賈寶玉婚姻大事真正的決策人。

賈政極孝順賈母,因此賈母賈政母子就是賈府重大問題的決策中心,在女性需要「三從四德」的封建時代王夫人和賈元春對於賈寶玉婚姻大事的願望就只能是僅供參考而已。

在林黛玉初進賈府的時候,賈母賈政很可能是抱著「寶黛姻緣」的強烈願望的。然而林如海和已經過世的夫人賈敏卻顯然對賈府中這個出了名的「銜玉而生、頑劣異常、極惡讀書、最喜在內幃廝混,外祖母又極溺愛、無人敢管。」的賈寶玉做林家未來的女婿並無興趣。

正因為如此,賈母派人派船幾個月在揚州蹲守後,才接上了林家大小姐黛玉北上。賈政對林如海所託咐的林姑娘的家教老師賈雨村復職之事積極配合,見效迅速。

對於王夫人姐妹薛姨媽為女兒寶釵放出的「金玉良緣」的風聲,賈母賈政是長久遲疑的,有「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意思。「元妃省親」過後,薛家投靠借住在賈府已經三年多了,賈母這才想到了要為「穩重和平」的寶釵過第一次生日。

在林如海去世和「元妃省親」之後,一方面林家過去擁有的社會資源已經伴隨林如海去世迅速化為烏有了,另一方面賈府在修建大觀園之後內部的財政空虛成為了主要問題。賈府對「寶黛姻緣」逐漸失去了興趣,對「金玉良緣」的態度逐漸升溫、此消彼長。

賈政在驗收大觀園時,對寶釵之後居住的蘅蕪苑的評價,先是「無味得很」、後是「有趣,只是不大認識。」很有象徵意義。「元妃省親」之後,賈政看了四春和寶釵的燈謎感到憂慮煩心,正說明寶釵開始進入了賈政的視,而父母雙亡的孤女黛玉命運不濟卻早已經是明擺著的現實。

到了元妃下旨力邀寶釵與眾姐妹,即賈府的「四個女孩兒」三春黛玉入住大觀園之後的第二年初春,薛姨媽在瀟湘館放風願意為「寶黛姻緣」保媒,正是賈薛兩家對「金玉良緣」態度上的轉折點。薛姨媽同情寶黛的「苦情」,也不願意自己的女兒寶釵將來不幸福,不願意寶釵嫁給愛上別人的寶玉,所以薛姨媽實際上是在表態退出「金玉良緣」。

可是賈母對薛姨媽的表態並無回應,一直到抄檢大觀園寶釵乘機搬出大觀園,王夫人鳳姐還在挽留寶釵。從薛姨媽提出「保媒」到寶釵搬出大觀園一年半的時間裡賈府都毫無反應,說明賈母賈政已經放棄了對「寶黛姻緣」的意願。

所以通行本後40回「黛死釵嫁」的安排是合理的,寶釵嫁給寶玉的時候很無奈、無語淚流,賈薛兩家形勢都很嚴峻,賈元春已經失寵多時了,最後賈薛兩家不得不抱團取暖,此時的賈府那裡還顧得上一個收養多年的孤女黛玉的內心感受如何呢?

封建包辦婚姻本來就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未婚雙方有無感情基礎本來就不在考慮之列,相反婚前存在寶黛二人「兒女私情」的嫌疑會影響到整個賈府的聲譽。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清虛觀打醮之後寶玉摔玉、黛玉剪了玉上的穗子,黛玉在元宵節家宴上當眾給寶玉「喂酒」,「紫鵑試玉」黛玉病寶玉發痴,寶黛二人為爭取「自由愛情」所做出的這些「逼宮」行動,這些學著《西廂記》、《牡丹亭》的男女主角誓要將「生米煮成熟飯」的表態,反正更加促進了賈母賈政王夫人封建家長們一定要扼殺寶黛之間「兒女私情」嫌疑的決心。

王夫人攆走勾引壞了寶玉的「母婢」金釧兒,賈政痛打惹是生非搞基友逗戲子「調戲母婢」的寶玉,元宵節賈母的「掰謊」痛斥「私情」就是犯了王法的「賊情」,就是封建家長們對「追求自由愛情」的寶黛二人的一致行動、集體鎮壓。

部分讀者只看到寶玉挨打,賈母教訓賈政時,賈政的跪服和孝順。卻嚴重?詁了,賈母賈政母子關係的密切程度,和寶玉挨打之後賈母賈政母子二人相互勾通商議統一決策的實質,賈母賈政母子二人才是榮國府真正關係緊密不可動搖的、相互勾通統一行動的權力核心。


賈政支持木石姻緣,反對金玉良緣。

賈政從小酷愛讀書,當官以後他依舊不該文人的愛好,時常和清客吟詩作對,有時還把兒子賈寶玉,賈環和孫子賈蘭帶出來,讓他們寫詩。因此賈政喜歡清貴的讀書人。

賈政和林如海關係非常好,林如海要給賈雨村謀職,託付的人就是賈政。因此賈政喜歡和林如海家聯姻。

賈政希望賈家的女兒嫁入書香門第,迎春和孫紹祖訂婚的時候賈政就反對,賈政認為孫紹祖家是武將,不是書香門第。賈政勸賈赦幾次,賈赦不聽。賈政希望賈家的女兒嫁進詩禮簪纓之族,當然也喜歡娶詩禮簪纓之族的女兒。寶釵和黛玉相比,寶釵是商人的女兒,黛玉是探花的女兒;寶釵家只是世家大族,不是官宦人家。黛玉家是列侯之家,既是鐘鳴鼎食人家也是詩禮簪纓之族。所以賈政的天平是傾向於黛玉的。

賈政對黛玉的才華非常讚賞,黛玉給大觀園題的匾額賈政一字不該全部用。賈政喜歡這位聰慧的外甥女,希望她嫁給寶玉。

賈政看到寶釵的謎語時,更失望了。寶釵小小年紀就作此不祥之語,定是無福無壽之人,即便嫁給寶玉,兩個人也不能白頭偕老。寶釵的謎語里有一句「琴邊衾里總無緣」,寶釵是寡婦命。如果寶玉和寶釵結婚,豈不是命不久矣?所以賈政反對寶玉娶寶釵。

至於後來寶玉娶寶釵,應該是賈政在王子騰和王夫人的壓力下被迫同意的。

我是潤楊,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潤楊的紅樓筆記!

不論是「寶黛姻緣」(木石前盟)還是「金玉良緣」,對於寶玉的婚事,有權做決定的人只有賈政。賈母和王夫人再爭,最終還是賈政說了算。

一開始,賈政應該是看好寶黛二人的。那時候林如海盛寵正濃,林家是世家名門,書香門第,黛玉又是那般的出類拔萃,這般的好兒媳哪裡找!

再後來,林如海死了,黛玉成了孤女,這樣的兒媳對寶玉的將來沒有任何助益,這時候的賈政開始有些猶豫了。但要讓他放棄吧,有點對不起妹妹,對不起妹夫,黛玉也太可憐了,於心不忍。

就在林如海猶豫不決的時候,金玉良緣浮出了水面。賈母和王夫人兩個為此展開了多次明爭暗鬥。賈政不可能不知道,可是,賈政至始至終沒有任何錶態。

賈政很欣賞黛玉,但寶釵的優秀也不遑多讓。更為關鍵的是,寶釵的個人條件,更符合那個時代對賢妻良母的要求。寶玉不喜歡仕途經濟,不求上進,這是賈政最為憂慮的。而寶釵多次勸諫寶玉要多在前途上用心,這一點無疑是最打動賈政的。

再則,元春封妃,對賈府來說,既是榮耀,也是負擔。元妃省親之後,賈府的經濟已經是捉襟見肘了。薛家有錢,寶釵在管家理財方面也是一把好手(但限於寶釵是姑娘,其實很多想法是沒有人去執行的),而且寶釵是個看起來能過苦日子的。這樣的寶釵也由不得賈政不喜歡。但是,寶釵的出身是個硬傷。所以,賈政在黛玉和寶釵兩個人之間猶豫不決,又希望能找到更好的。

再後來,賈府越來越敗落,已經沒有機會找到更好的了。而王子騰卻是官運亨通,王夫人的話語權更高了。王子騰又是寶釵的親舅舅,這時候的寶釵明顯比黛玉更有優勢了。所以,賈政的心開始偏向了金玉良緣。賈政看到寶釵的燈謎,感覺寶釵也是無福壽的,甚為惋惜。可是,這時候賈府已經沒資格挑剔了,寶釵已經是最好的選擇了,賈政就算心有不甘,也只能默認了。


金玉良緣與木石姻緣一直沒有訂親,賈政兩者都不看好。王夫人在金釧死後向寶釵要了兩件衣裳,並說你林妹妹也三災八難的,對林黛玉的不幸命運憐惜也是認為她無福,命運多絳。王夫人不認同,賈政那裡也必有聽王夫人意見。所以節日講笑話,講個怕妻笑話。變相認為自己做不得主,反對木石姻緣。

在猜謎時,賈政對寶釵制的謎不滿意,認為小小年紀做此也是無福之人,低沉又消極。對寶釵也反對。王夫人有賈政之見,加之寶釵一貫素淡也會有此認同。襲人在寶玉挨打後見王夫人,以讓寶玉搬出園子,表姐妹都大了一番話。王夫人深喜。後抄園子寶釵搬出。對寶釵也否定。趙姨娘拿寶釵送物向王夫人討好,王夫人冷哼。趙姨娘回去蒙,基本對寶釵也不看好。

賈政意見是夫妻二人共持結果。寶玉與二人賈政不看好。


賈政不能說是榮國府的一把手,賈赦是榮國府的嫡長子,榮國公爵位的繼承人,有賈赦的存在,稱賈政是一把手說得通嗎?當然説賈政是賈寶玉婚姻的最高決策人,是有一定道理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