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字退之,又因祖籍為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他是古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後世更把他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創作的《師說》、《馬說》、《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是當今中學生課本上的必讀物,那首《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是其貶謫至潮州途中所作,如今讀來,其內心鬱憤和前途未卜的感傷情緒表露無遺。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之所以被貶至潮州,源於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儒佛鬥爭——諫迎佛骨。

元和十四年,唐憲宗打算派使者前往鳳翔迎佛骨,並將佛骨供奉在宮中三天,以示皇帝對佛祖的虔誠,一時間長安掀起了信佛狂潮,有錢人慷慨解囊,而沒錢的只能燒焦頭皮和手指。

對於這種危及國計民生的荒唐之舉,篤信儒家思想的韓愈憂心忡忡,於是上奏一封《諫佛骨表》。

在這篇文章中,他直言批評皇帝迷信佛學是「傷風敗俗,傳笑四方之舉」,更力陳其害,應將佛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

唐憲宗的雷霆之怒並沒能使他的決心動移半分,他以孔子「敬神如神在」之言佐證自己的觀點,更想到日後會有人砍下胳膊,用血肉來祭祀佛祖的後果。

可是唐憲宗怒火更甚,欲殺之而後快,幸虧同僚百般勸阻,韓愈才免了死罪再度被貶,家眷也被趕出皇城。

韓愈只能帶著無奈和委屈前往潮州,行至陝西藍田關時,天正下著大雪,又傳來他十二歲的女兒不堪驚嚇而慘死驛道的噩耗,當侄兒孫韓湘趕來與他作別,他提筆寫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贈與他。

潮州距長安七千六百里,在韓愈心目中,那是有去無回的蠻荒之地,所以提前向侄兒交代後事。

來到潮州的韓愈很是苦悶,在那裡,他作了罕世絕聯,至今無人能對。

「惡山惡水惡環境,韓退之退之。」

起初雖因水土不服有些怨言,但韓愈是個稱職的父母官,要說韓愈在潮州做的最出名的事,那一定是「與鱷魚辯論」。

公元819年,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在今天的廣東潮州境內,在當時稱之為惡溪的水面上被熱風削出幾道水紋,在溪旁的高台上正擂鼓作法,放置一羊一豬的供桌香火縈繞,很快引來了熙熙攘攘的人群。

站在供桌前主持祭典的,是時任潮州刺史的韓愈,面對水中翻滾的龐然大物,只見他念誦一篇名為《祭鱷魚文》的祭文。

鱷魚有知,其聽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鯨、鵬之大,蝦、蟹之細,無不容歸,以生以食,鱷魚朝發而夕至也。今與鱷魚約,盡三日,其率醜類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終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聽從其言也。(節選)

念完祭文之後,韓愈命人將宰殺的豬羊投入惡溪中,轉身離去。

據《新唐書》記載,投放祭祀的豬羊之後,惡溪上突然電閃雷鳴,幾天之內溪水乾涸,鱷魚向西遷徙60里,從此,潮州再也沒有鱷魚來侵擾。

後世之人大抵不相信這件事的真實性,其實,當今就有史學家指出:韓愈退鱷魚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是指當時氣候正處於第三個溫暖期向第三個寒冷期過渡的時期,氣候變冷,鱷魚不得不游到更溫暖的地方。

地利是指人工築堤修建河道,使得鱷魚的生存環境遭受破壞。

人和是指潮州百姓開始支持對付鱷魚,因為當時還比較迷信的百姓一直把外來的鱷魚當作神明,所以不敢輕易殺害。

韓愈在《祭鱷魚文》中還提到他命人拿著強弓毒矢,射殺鱷魚。

韓愈來潮州停留的時間並不久,卻為世人勾勒了這座樸實小城的依稀輪廓。

據《新唐書·韓愈傳》記載:「愈至潮問民疾苦」。而且為當時教育落後的潮州大刀闊斧地改革教育,正是因為他不計個人得失、體察民情的為官之道,使他贏得潮州百姓的尊重。

官民之間的愛是雙箭頭的,潮州百姓也以「一城山水改姓韓」回報他,時至今日,潮州還保留著為韓愈建造的「韓文公祠」,香火不斷。 祠後一山,改名韓山,祠前惡溪,改名韓江,在今天還有以他命名的「昌黎小學」。

韓愈一生奉行儒道,為臣時不愚昧忠誠,為官時重視民眾生活,更為後世展示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風貌。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