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技術和營銷只是工具,企業的終極目標應該是滿足市場和用戶需求。深諳互聯網本質的小米,踏踏實實做一家體面而專註的營銷公司,有何不可?

昨天小米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發布了松果處理器,以及搭載松果澎湃S1晶元的第一款手機,小米5c。

小米做處理器的新聞其實已經傳了蠻久,而這次正式發布並直接用於新品,引發了各種討論。

看空者:「小米那點家底玩處理器不自量力

聯發科的COO朱尚祖表示:並不擔心手機廠商自己做晶元,因為晶元製造的投資實在太大了。他認為小米松果與主流供應商產品相比會有一定差距,目前高通研發人員是1.8萬人,聯發科7-8千人,展訊5千人。

支持者:「小米「中國芯」了不起

小米是繼蘋果、三星、華為之後,第四家擁有自主研發手機晶元的手機廠商。

久經沙場的keso老師發文說:小米就是一家技術公司,小米只能是一家技術公司。

我決定說說不同觀點:小米是一家營銷公司,它更適合做一家營銷公司。

1、做晶元,更像是一次必要的營銷布局

其實如果將小米做晶元的好處進行羅列,自然明白小米做處理器營銷意義遠大於技術意義。

媒體披露,北京松果電子有限公司是由小米和聯芯共同投資成立,小米持股51%,聯芯持股49%。而聯芯是大唐電信旗下公司,整合了大唐移動通信 TD-SCDMA 終端以及大唐集團內部資源而生。

而大唐電信,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管委員會管理的一家高新科技國企。

以後小米終於可以驕傲地說:我也有一顆真正的「中國芯」了。以此帶來的「口碑效應」,金錢難以衡量。

當然,松果晶元帶來的其它利益也很多,比如供應鏈方面的利益、降低專利費用、以及產品出口的利益。

所以,小米發布處理器,暫時也別指望它能夠在技術和性能上追趕前面那幾個巨頭。但帶來的營銷效果,肯定是利遠大於弊的。

2、如果消費者離開小米,只能是因為小米不再酷了

我去年一直說,不能再搞「性價比」手機了,特別是類似「買會員送手機」的模式對手機行業傷害尤其大。

我們知道,小米是最優秀的互聯網手機品牌。它誕生於2011年,那時智能手機正在普及階段。那一年還屬於傳統的運營商渠道為主的模式,消費者對智能手機認知度不夠,對手機依賴程度也遠不及現在。

小米從魅族身上學習社區營銷,吸引了大量硬體發燒友(其實就是無數小的KOL),打造高「性價比」、「為發燒而生」的手機迎合消費者需求,同時通過「飢餓營銷」引發了搶購潮。這些都契合了互聯網的打造熱點,KOL背書,社區傳播的病毒式營銷。

小米手機的出現,可以說給傳統手機行業帶來了產品和營銷方面的雙重革命。那個時候,消費者擁有一款小米手機,顯得時尚,也顯得「很酷」。

小米之後,華為推出了榮耀,中興推出了努比亞,OPPO推出了一加,這些都是擁有互聯網品牌特性的子品牌。可以說,小米引領了一個互聯網手機品牌的時代。

但時至今日,小米「性價比」這個殺手鐧隨著消費者的心態成熟漸漸失去威力,因為消費者心中對於「性價比」的恐懼還存在另一面:「便宜沒好貨」。

此外,隨著互聯網之下成長起來的這一代消費者,他們可以為更優質的售後、更好的屏幕,更好的P圖軟體,支付更多的費用。至於性能,能看熱門網劇,能夠玩《王者榮耀》足矣。

所以,一定要記得:消費者當年購買小米是因為「產品很酷」,而非「性價比」。

這個世界沒有消費者願意拿著「屌絲」手機,更不願被稱為「屌絲」。正如雷軍在發布會上所說:「我希望,小米永遠是米粉心中最酷的公司」。

3、幸運的是,小米好像正回到正確的軌道

許多人把OV(OPPO和vivo)的成功歸功於渠道方面的深耕,其實筆者認為這兩家公司最成功的地方反而是他們的營銷。

比如,追溯到十年前,OPPO為許多美女記住的,是宋慧喬的那段歡快的音樂鈴聲(曲名是《我在那一角落患過傷風》)。

這些年,OPPO不斷在最熱門的電視節目、機場和高鐵這些地標廣告上佔據人們的眼球。數據顯示,巨額的廣告投入和可觀的渠道利潤,給這兩家套著明星光環的手機廠商帶來的直接效益是2016年的市場佔有量分別達到了7.3%和5.8%,增幅均超過100%。

筆者相信雷軍和他的小米早已意識到以上問題。

2016年年底,小米發布了幾款意義非凡的產品,其中包括被許多業內人士稱為2016年最美的手機的小米MIX。

更大的改變在於,這一回,小米在營銷方面的投入前所未有。不僅請了梁朝偉做代言,而且將廣告鋪滿地鐵、車站,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我相信,許多年以後,必然會有一些照片流傳:亭亭玉立的美女站在等候地鐵,她前面是梁朝偉舉著小米手機和那充滿魅力的眼神。

keso總結說華為是一家技術公司,聯想是一家貿易公司,Apple是一家設計公司,而他把小米也定義為一家技術公司。

其實我認為,深諳互聯網本質的小米,踏踏實實做一家體面而專註的營銷公司,又有何不可呢?

超聲波主編:Aming

「發光的,一個就夠了」超聲波是一家TMT領域的乾貨媒體,只做最真實的TMT趨勢報告。讀者覆蓋:VC、公司創始人、大公司高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