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複雜腹疝的治療,目前普遍達成的共識有:“腹疝缺損的一期閉合非常重要,使用補片加固有助於減少疝復發,以及術前積極採取戒菸、控制體重和血糖等措施可以降低這些高危人羣的疝複發率和其它併發症。”

但是,在腹壁重建腹疝修補術中,究竟採用哪種手術方式、使用哪種補片更好尚無定論,醫生們對此仍爭論不休。

今天要介紹的這個研究是評估了兩種不同的修復技術和兩種不同的生物補片對複雜腹壁疝修補患者預後的影響,這也是該方向的首個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

下面,我們來看下這一設計嚴謹的試驗得出的結果是什麼。

研究設計解析

首先,爲了提高研究結果的可信度,彌補以往研究嚴謹性不夠的缺陷,特設計了這項在美國的 3 個醫療中心開展的前瞻性、雙盲、隨機對照試驗。所有患者知情同意,並通過了倫理委員會批准。

對於複雜腹疝患者,既往通常有疝修補手術史,復發是這些患者的一大痛點。鑑於此,本研究的主要觀察指標就設定爲術後 1 年內的複發率。

結合以往研究證實的複雜腹疝的術後復發影響因素,設定納入標準包括疝大小(>200 cm2)、BMI<40 kg/m2、HbA1c<7%、戒菸時間>6 周和一期筋膜閉合。

對於複雜腹疝患者來說,通常需要採用組織結構分離技術(CST)行腹壁重建腹疝修補,而且選用生物補片來加固腹壁。

故本研究中修復技術的對比雙方是前入路組織結構分離(ACS)與後入路組織結構分離(PCS),生物補片的對比雙方是豬脫細胞真皮基質(PADM)與人脫細胞真皮基質(HADM)。

注:不同修復技術的要點如下 :

1.ACS 是將補片放置於腹壁肌肉前(overlay),具體操作爲:

在半月線外側 2 cm 處縱向切開腹外斜肌腱膜,向外分離腹外斜肌,內移腹內斜肌—腹橫肌—腹直肌,縫合筋膜來重建白線,然後將生物補片縫合到筋膜上,以此達到強化前腹壁的效果。

2.PCS 是將補片放置於腹壁肌肉後(underlay),具體操作爲:

切開中線進腹,在腹白線外側約 1 cm 處縱行切開腹直肌後鞘進入腹直肌後間隙,向外側分離腹直肌後鞘,暴露並離斷腹橫肌,進入肌肉後與腹膜前的平面。特別要注意保護支配腹直肌的肋間神經。中線處縫合重建雙側腹直肌後鞘,於後直肌間隙放置生物補片,穿過筋膜縫合固定,將腹直肌移向中線並縫合前鞘重建腹白線。

主要結果

篩選了 283 例患者,最終納入研究的有 120 例。將患者隨機分爲 4 組,具體分組情況如下表所示:

表1 試驗分組情況

患者平均年齡爲 60.6±12.23 歲,女性佔比 50.8%,平均 BMI 爲 31.7±5.37,約 83.3% 的患者有 1 年以上的腹疝病史,97.5% 的患者先前曾接受過腹壁疝修補術。

分組後評估各組間的患者基線差異,結果發現,肌後組患者年齡更大(63 歲:58 歲),女性佔比更多,在 BMI、戒菸時間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

在整個研究隊列中,共計 13 例(佔比 10.8%)患者術後出現疝復發。各組間 1 年內的總體疝複發率相比,無論是不同技術(肌前 9.84% vs 肌後 11.86%),還是不同補片(HADM = 10.3% vs. PADM = 11.29%),均無顯著差異。

正如之前所預期的那樣,肌前組患者術後血腫發生率顯著高於肌後組(26%:8.5%),而手術部位感染率相比,肌後組顯著高於肌前組(11.86:1.64%)。進一步分析結果顯示,肌前+HADM 組患者的手術部位感染率顯著低於其他 3 組。

單因素分析顯示,與未復發的患者相比,一年內復發的患者通常更有可能接受過多次腹疝修補術(p = 0.03)。進一步行多因素分析,結果表明,BMI、既往腹部手術次數、疝大小和吸菸史均爲一年內疝復發的獨立預測因素。

採用 SF-36v2 量表對患者生活功能進行評價,結果顯示,無論術後早期,還是術後 12 個月時,肌前組患者的評分均顯著優於肌後組。

結語

總而言之,該項前瞻性、多中心、雙盲、隨機對照試驗表明,在複雜腹疝修補術中,採用不同的生物補片,以及將補片放置到不同的解剖位置均不會影響患者的術後複發率,這與先前的研究結果有所不同。

此外,該研究結果還展示了採用前入路組織結構分離,將生物補片放置於肌前這一手術方式在手術部位感染率和術後患者生活質量方面的優勢,以及在血腫發生率方面的劣勢,出現這些差異的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探索。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