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原本有兩個孩子,大的懂事乖巧,也很體諒父母,除了學習好,還會幫媽媽做家務等事情。可是無情的北川地震,讓媽媽再也見不到她了,那時小女兒才十歲。

失去大女兒,讓劉雨夫妻很悲傷,但又無可奈何。他們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小女兒,希望她平安快樂,其他的也就沒有管教多嚴了。更對小女兒的疼愛變成了溺愛,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樣樣滿足,什麼事都幫小女兒做,彌補對大女兒的愛到小女兒身上。

孩子漸漸長大了,可身上的壞毛病可不少,叛逆,早戀,逃學,對父母大吼大叫,甚至對父母不聞不問,沒錢了纔想起父母。現在小女兒已經結婚了,但依然沒有成熟感,依然對父母沒有感恩的心,連現在的房租都還是父母給她交的。

劉雨認爲自己那麼對孩子,給了她所有的好,孩子應該會是一個孝順的孩子纔對啊。但是事實卻不是想的那樣,小的時候操心,成年了還煩心。劉雨就對孩子說:“你這孩子怎麼越大越不懂事了?”兒女回說:“那還不是因爲你!”劉雨差點被氣死。

像劉雨這種情況的,其實還不在少數,累了自己,結果孩子還“不爭氣”,得不償失,媽媽的哪些做法教不出優秀的孩子呢?

1、以孩子爲中心

有些媽媽對孩子就是看得特緊,對孩子全方位的照顧,不讓孩子這樣。不讓孩子那樣,對孩子飲食也是特小心,甚至有的家長,帶孩子去別人家玩,都自備孩子的飯菜。而自己也不注重形象,全部精力花在了孩子身上,也沒時間細心照顧自己。不僅讓孩子不合羣,自己也不合羣,連老公都嫌棄。苦了自己,孩子也太嬌慣,不僅影響成長,也影響社交能力。

2、把自己的遺憾強加給孩子

就像劉雨一樣,由於對大孩缺失的愛,對小女更加的溺愛,想以此來安慰自己。希望孩子能彌補自己的遺憾,比如自己以前生活條件差,吃的差,還要做各自辛苦活,沒有機會學習等。現在自己有孩子,就不讓孩子做事情,吃的,穿的,儘可能的買好的,給孩子報各自興趣班等。孩子一方面會被溺愛,一方面會感到巨大的壓力,這反而使時孩子失去了快樂,失去了自我,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影響。

3、炫耀孩子

父母希望孩子各方面都表現優秀,但那不是炫耀的資本。而孩子表現好,父母除了鼓勵孩子再接再厲,也要教孩子不要驕傲,不要炫耀。而父母更要以身作則,大多數以平常心對待,偶爾適當誇一下孩子。否則會引起孩子驕傲自大,反而會影響孩子的表現。

4、感覺虧欠孩子

這在留守兒童中,最常見,父母常年都在外打工,孩子和老年人在一起。一年估計也就看到幾次孩子,在一起待的時間也不多。這最引起對孩子虧欠的心,那麼在對孩子的時候,除了各種包容,還有各種滿足孩子。對孩子的其他教育其他的陪伴都以錢來代替,其實這是不當的,這會讓孩子覺得要錢是容易的事情。時間久了,孩子也成了習慣,父母也成了習慣,一旦父母發現不對勁時,再控制以錢爲解決事情的方法時,孩子也不再是那個聽話的孩子了。

媽媽對孩子好,那是母庸質疑的,但要找到方法,可不能按自以爲的方式去養育孩子。即使父母辛苦,也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孩子終究會長大,遲早要獨立,父母能那樣照顧他一輩子嗎?不要以孩子爲重心,不要把孩子看得太緊,做到有張有弛,才能孩子健康成長的,才能讓孩子長大有孝心,有出息。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