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於都縣按照標準化、規範化、形象化的要求,啓動實施村級公有產權衛生健康服務室標準化建設,村衛生室顏值、內涵全面刷新。

通訊員|郭洪福

村級衛生室是縣域衛生健康服務體系的網底細胞,也是落實早發現早治療、防範因病致貧的第一道防線。近年來,於都縣按照標準化、規範化、形象化的要求,啓動實施村級公有產權衛生健康服務室標準化建設,覆蓋全縣316個村,從過去一兩間民用房辦醫到如今的公有房“八室一間”標準化配置,村衛生室顏值、內涵全面刷新。

4月9日,筆者驅車來到於都縣葛坳鄉大田村,感受該縣衛生室的全新顏值和不一樣的內涵。

在村部休閒健身廣場旁邊,一幢白牆黛瓦、草綠色鑲邊的一層建築格外引人注目,隨行人員介紹,這就是新近投入使用的村公有產權衛生室。

移步室內,但見這裏窗明几淨,寬闊敞亮,器械擺放規整有序,觀察室、治療室、藥房、公共衛生室依次排開。村醫譚芳銘正忙着給幾個村民看病,安裝檢測新近配置的心電圖機、簡易擔架等醫療衛生設備。

65歲的村民馮道祥患有風溼,腿部痠痛,在衛生室接受鍼灸和理療後,疼痛很快緩解。“這裏環境、設備都比之前好,這個(理療儀)也是第一次見到。”馮道祥對這次在新建衛生室的診療很是滿意。

“這裏環境比以前好,空間大。以前看病和住家沒有分開,現在不僅分開了,還新添了理療設備、心電圖機、霧化器,方便了診斷和治療……”自1995年開始在村裏從事鄉村醫生的譚芳銘感慨萬分。

據該鄉衛生院院長袁年祥介紹,這個公有產權衛生室屬單建類型,建築面積150平方米,縣財政安排建設資金18萬元,今年1月建成投入使用。袁年祥表示,受益於縣公有產權衛生室標準化建設項目,一批先進設備投入使用,解決了原來村衛生室看病靠血壓計、聽診器、溫度計“老三樣” 的問題,原先在村裏無法開展的中醫理療康復、心電圖檢查等項目現在都能開展起來,特別是針對村裏的慢性病、多發病、常見病的問題,都能得到有效的解決,有效打通了健康扶貧最後一公里。

大田村衛生室只是全縣新建標準化公有產權衛生室之一。

據悉,於都縣是國定貧困縣,因病致貧者佔到貧困戶的40%,基層醫療衛生資源總體不足,早年建成的衛生室面積小,功能分區不明,大都爲產權私有。鑑於此,該縣制定《於都縣進一步加強村級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工作實施辦法》、《於都縣提升衛生服務能力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將公有產權衛生室標準化建設作爲維護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公益屬性、縱深推進健康扶貧的一項重要抓手工程列入年度脫貧攻堅和健康扶貧考覈督導範圍,統籌部署,協調推進。

按照“縣建、鄉管、村用”的辦法,從2016年開始在全縣316個村(衛生院所在村除外)啓動實施公有產權衛生室標準化建設,覆蓋全縣“十三五”期間123個貧困村。

按照科室佈局、設備配置、形象設計、人才培養“四個統一”的要求,新建衛生室統一設置診察室、治療室、公共衛生室、觀察室、藥房(計生藥具室)、人口學校、值班室、衛生間等“八室一間”獨立功能科室;根據規劃,建成後的衛生室統一設置形象標誌;按人口規模確定建築面積,分別爲120、150、200平方米不等,縣財政按每個15-25萬元的標準對衛生室建設項目進行補助,總計投入達到4700萬元;安排專項經費700餘萬元,

爲新建公有產權衛生室統一採購配備診察牀、觀察牀、出診箱、簡易擔架、中醫理療器械、電腦、打印機等醫務辦公設備,確保新建村衛生健康服務室達到“四有三無”目標,即有村醫入駐或衛生院醫務人員巡診、有必要的醫療設備和常見藥、有水電網絡、有診察記錄或門診日誌、室內設備無灰塵、業務用房無擠佔挪用、建築周圍無雜草等。截至今年3月,全縣列入規劃的316個衛生室中竣工驗收293所,投入使用282所,在建項目月底全面完工。

與此同時,這個縣自2016年起配套推行農村衛生室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計劃(2016-2020),培訓經費統一由政府買單、財政解決。2018年規劃培養18名醫學生,三年已累計培養57名。定向醫學生畢業上崗後,將成爲全縣鄉村醫師隊伍中的一股生力軍。

現如今,在廣大農村社區,一座座嶄新美觀、設施齊全、功能完備、內外兼修的標準化公有產權衛生室,已經成爲該縣美麗鄉村畫卷中的一道道迷人的風景線。

建設公有產權衛生室,承載着“小病不出村”的健康夢,既是推進分級診療、保障村民享有基本醫療和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重要平臺,更是落實健康扶貧提升工程、確保貧困村按期脫貧的有力抓手。下一步,要着力完善衛生室管理辦法,充分發揮新建公有產權衛生室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的作用。該縣衛生健康委主任羅慧逢如此表示。

編輯:沐堯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