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爲會員▲收聽音頻

到公衆號回覆“早茶”,領取每天精神食糧

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可以用這五個字來表達:我沒有時間。

——本傑明富蘭克林

文/吳欣(微信公衆號:吳曉波頻道)

我叫吳欣,32歲,生於1987年。

我是巴九靈這家年輕公司的COO,我的老闆是吳曉波。

一年前的今天,吳老師正式發起了“新匠人加速計劃”,他在文章裏說了一句話,差點要了我的命。

他說,“很多年後,吳曉波頻道也許將不再存在,但是很高興,在2018年的春天,我們一起,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他說的這個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新匠人加速計劃”。

而且,他把這句話寫成了文章最醒目的引言。

對我來說,這句期許重如千斤。從此,時間是我的對手,我和她賽跑:

我爲新匠人事業部制定了“千百十一”的目標:“尋找1000名新匠人、重點扶持100個新國貨品牌、打造10個頭部匠人IP、構建1個新匠人社羣。”在與時間的競技中,我們不談996,只爭007,每個人都在馬不停蹄地作業。

365天,我們創作了超過600篇文章,出版了6期《造物者》雜誌,拍攝了同名節目;365天,我們的足跡踏遍了北上廣深杭等10個城市,推廣新匠人加速計劃,爲超過1500人提供了教學服務,推廣了1845款新匠人產品;365天,我們聚合了包括谷歌、騰訊、寶珀等頂級機構在內的超過160家資源方,發起了66場社羣活動,爲160家新匠人企業完成了線下產品推廣。

這意味着,新匠人團隊每天要產出1-2篇文章,每月要校對整理一期雜誌內容,每隔兩個月就要高效執行完一場千萬級傳播的落地活動。而我,至少每兩天要拜訪一家資源方,每週至少兩天在不同的城市醒來,每個月至少要幫助10家以上的新匠人企業產品開拓線下渠道。

我的腦子裏時刻有“滴答——滴答——”的聲音提醒着我,日月既往,不可復追,吳欣你跑快些,再跑快些。

當這根弦緊繃了半年之後,無數焦慮的積累,讓我經歷了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11月底,一位和我並肩作戰了數年的夥伴,選擇停下來,告別這個團隊。

那個瘦弱卻從不服輸的女生和我說:“吳欣,我累了。”相識八年,她是一個連懷孕都堅持在一線的堅強夥伴。當她說出累的時候,我開不了口再勸她留下。

“離開不是因爲我不認同我們在做的事業,而是我的身體不足以支撐我和你一起走下去。也許我們不是所有事情都要在一朝一夕做完。”最後,她堅持做完了年底的大項目,這樣和我告別。

一年的送往迎來,讓我的焦慮無從釋放。這一年新匠人事業部的成員一度超過了100人,我複試過了70個人,最高時候人員流動率卻達到了15%。

這種情況下,吃東西似乎成了最好的解壓方式,短短幾個月,我像吹氣球一樣,胖了二十斤。

這份焦慮,和我的體重一樣,逐漸衝向峯值。

那天,我和吳老師同行去拜訪一位合作伙伴,行駛的車上,吳老師突然說我:“吳欣,最近人員流動大,我覺得你給團隊的壓力太大了。”

我的委屈瞬間爆滿,好想懟回去:“吳老師,我也承擔着巨大壓力啊”。但眼淚流下,話卻嚥了回去。

幾秒的沉寂後,吳老師繼續說:“姑娘,新匠人事業我們要做10年,你不能太着急。”

這一下我愣住了,選“一年”的時間維度和“十年”的時間維度來看待事業,心態是不一樣的。

當以一年的維度來看,這就是場只爭朝夕的時間競技,每一刻我都恐懼時間會把我遺棄在31歲。

但如果是十年呢?

新匠人學院裏有位同學叫莊景楊,做了一把汀壺天下聞名,我曾問過他什麼是匠心。

他給我講了一個他自己的故事。

他從程序員轉型做茶葉,後又停了茶葉生意一心想做一把壺。

第一年外界都說,哦,莊景楊轉型做水壺了;

第二年,大家說,那把壺還沒有出來,是不是遇到什麼問題了;

第三年,別人說,三年都沒有啥動靜,這把壺估計出不來了;

第四年,大家都忘了莊景楊在做什麼,一切彷彿是笑話。

第五年,他打出了一把人人都誇好看的壺,瘋狂地連英國親王都想要。人們都說,莊景楊做壺真有匠心。

這同樣也是我至愛的一把壺,一出道就是國內電水壺衆籌第一名,並作爲Chiwinglo唯一嘉賓亮相米蘭國際設計周,順路虜獲了英國菲利普親王做粉絲。

他說他並沒有想過打一把壺要多少年合適,他只是想打造出一把美好的壺,心懷篤定,相信着付出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會呈現在產品上。

說起這段往事的時候,他慢條斯理地泡着茶,一臉雲淡風輕。

我突然想起了,吳老師在《造物者》發刊詞裏的一段話,“在每一位新匠人的臉上,你都可以讀到快樂兩個字,他們首先爲自己工作,在愉悅自我的同時,販賣快樂盈餘。他們的集體涌現,不是一個風口式的運動,它表現的更加平和也更加漫長。資本在這裏不再是決定性的催化力量,相反,它更需要時間和耐心的加持。”

在那一刻,時間慢了下來,它彷彿和我耳鬢廝磨:做個信任時間的人吧。

時間的步伐有三種:未來姍姍來遲,現在像箭一樣飛逝,過往永遠靜立不動。

我正處在“現在”,慶幸的是,身邊很多同行的合作伙伴讓我看到了“未來”該有的樣子。

幾年前,我們從匠人養成營開始,結識了靈山集團掌舵人吳國平先生。投身文旅行業時,他也是32歲,恰是我現在的年紀。

他的故事從太湖邊的一棵古樹、一口枯井、一段殘垣開始。他從無到有,把一片荒涼的土地親手打造成了茂林修竹的修心勝地。

最能打動我的,卻是景區裏的幾片青苔。第一次在景區見到大片青苔的時候,我很意外,爲什麼不是草坪呢?成本低還好養護。

吳國平說,因爲只有青苔才能匹配禪意,才符合靈山的氣質。在此前,大面積移植青苔在國內尚無成功案例。吳國平補充道,拈花灣青苔——大灰蘚,是經過層層篩選來自天目山、武夷山、雁蕩山等地,園丁們按照整三次地形、澆三遍水等培育步驟,歷經半年纔在拈花灣安家落戶。

帕斯卡說,給時間以生命,不如給生命以時間。

未來總是姍姍來遲,但是信任時間的人,相信時間的功效不是勻速的,而是厚積薄發,一如莊景楊。

信任時間的人,最重要的不是賺快錢,而是一心打磨一件產品,無論是十年還是二十年或是更長,他甚至“計較”着一片土地上種的青苔還是草坪這樣的小細節,一如吳國平。

信任時間的人,內心會踏實篤定,他會省掉不必要的焦慮和過度的思考,一輩子可能只需要做好一件事。

我有幸在32歲理解時間與我的關係,並且篤定地信任她。

30多歲真的是一個太美好的年紀,不至於太懵懂,不至於太功利。讓我們有資本在理想的精神追求與商業現實中,用時間換空間。

1837年,36歲的蒂埃利·愛馬仕創辦了第一間馬具專營店,而後在巴黎創立了愛馬仕。

1893年,35歲的御木本幸吉成功地人工培育出珍珠,Mikimoto由此誕生。

1919年,31歲的汽車沃爾特·歐文·本特利在英格蘭創立了賓利汽車。

1970年,32歲的日本服裝設計師三宅一生正式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開啓了時裝大師的設計生涯。

據2018年的《新匠人100》的數據顯示,中國的新匠人平均創業年紀在35歲上下。而我和巴九靈團隊有幸在未來巨匠的30歲遇見他們、陪伴他們。

當新匠人們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打磨產品上。而“新匠人加速計劃”要做的產品就是陪伴他們成長,陪他們走得更長遠。以十年爲盟,爲中國的新匠人打造產業促進平臺,踏實澄明,道路清晰。

我帶隊花了2個月的時間以長遠的維度來升級新匠人加速計劃2.0的內容,重新解構了“新匠人學院”“百匠大集”項目的業務方向,花了1個月時間完成組織架構調整。

吳老師前後參加了幾次討論,看到2.0的成型方案時,他略有得意地說:“你看,吳欣,我沒有把你帶到坑裏吧。”

我點點頭,心想:吳老師,那即便是個坑,我敢用十年來填。

2019年,在新匠人加速計劃一週年之際,我們將在無錫拈花灣,舉辦第二屆新匠人大會,發佈新匠人加速計劃2.0,邀請你共同見證。

我們計劃升級新匠人產業促進平臺,邀請有志於弘揚工匠精神,振興國貨品牌的企業與組織,新國貨領軍力量、新匠人代表形成非盈利組織聯盟,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我們計劃升級新匠人學院,陪伴匠人企業升級洞察能力、產品能力、增長能力、組織能力,以及補充全球視野、人文底蘊和美學素養。

4月12日,吳老師在中國商業地產行業發展論壇上(詳見二條)作了題爲《美好小女生》的主題演講,借他的演講,我和人類熱忱事務研究所的劉文娟,發佈了百匠大集空間的計劃。這個計劃,我們也將在新匠人大會期間組織討論,與新匠人同學共創。

於此同時,我們與無錫·拈花灣小鎮聯合策劃“拈花灣美好生活節”,也期待能將匠人、匠作與空間的創造帶給富有匠心且熱愛生活的人們。

無錫拈花灣,我在兩年前出發的地方等你。

我是吳欣,32歲,生於1987,從今天起,我會是一個信任時間的人,等待信任時間的你同行。

添加我的微信(ID:wuxin_890),歡迎和我一起參與新匠人、新國貨的成長觀察,見證未來十年影響中國消費時代的品牌崛起。更期待你和我並肩,助力新匠人,復興新國貨,看到更廣闊的商業空間。

本篇作者 | 吳欣| 當值編輯 | 李夢清

責編|鄭媛眉|主編 |魏丹荑| 圖片|Gratisography

2018年4月,我們正式發起了“新匠人加速計劃”,從傳播、品牌、渠道、社羣電商技術、培訓、投資6大方向,爲新匠人多層次、體系化賦能。新的一年,我們仍在路上,4月28日,邀你一同見證。

點擊下圖▼立刻報名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