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既沒有收穫物質成果,也沒有收穫心靈,那麼我們的社會與個人都輸了
困擾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的三種思潮

□李俠當下的中國人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思想困惑,幾種思潮並行不悖,曾經共同信任的一致性基礎開始動搖,一種沒有根基的漂浮狀態迎合了個體在劇烈變動年代對於不確定性的茫然應對。從經濟學意義上講,這種精神生活的分裂,增加了整個社會正常運行的成本,導致所有的政策法規從出台之日起就面臨效率損失的困境。維繫市場經濟基礎的合作行為開始變得日益艱難,在當下,我們受困於整體不經濟的所謂理性選擇的路徑,囚徒困境成為我們不得不接受的一種選擇。如何降低社會運行成本,就是當下中國文化急需考慮的問題,而文化重建首要的就是個體精神生活的重構,它是社會整體變得有效率的基礎。在重構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之前,需要弄清楚困擾中國人精神生活的幾種思潮,基於此,重建才是可能的。考察人類文明史,可以發現,在近代以來困擾人類精神生活的自發思潮主要有如下三種:虛無主義、頹廢主義與犬儒主義,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這些主要思潮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研究表明,根據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水平以及個體處境的同質化程度,這些思潮的出現是有一些規律的。當一個國家或地區高度同質化的時候,人們的精神生活往往處於一種主要思潮的控制下,或者輔以次要的思潮;如果處於高度異質化,那麼幾種思潮會同時出現,從這裡可以推斷出,一些思潮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無法迴避的。之所以研究這些思潮,是因為它們決定了當時人們的精神生活,而精神生活又決定了公眾的心理偏好。如果無法弄清公眾的真實心理偏好,那麼任何政策與法規都將不可避免地處於效率損失的狀態。大體來說,後工業化時代(發達地區)容易出現犬儒主義,而工業化時代(發展中地區)容易出現虛無主義與頹廢主義。由於中國是一個發展嚴重不平衡地區,既有與世界接軌的發達地區,又有大量正處於工業化的地區,還有廣闊的落後地區,這種發展格局,註定了現階段的中國是一個思潮重生的地區;換言之,我們既有與過度發展帶來的高度同質性相關的犬儒主義,也有快速發展帶來的虛無主義與頹廢主義,這種狀況決定了當下的中國是一個認知存在重大差異的國家,也必將是一個矛盾比較多與信任機制比較脆弱的地區。頹廢主義與虛無主義是流行於19世紀末西歐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兩種思想傾向,那時,現代資本主義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導致技術進步與人類精神生活之間出現斷裂,其本質可以看做是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工具理性對於人類精神生活的主宰的一種反抗與適應。兩者的區別在於,頹廢主義採取一種非理性的行為,以「為藝術而藝術」為標誌來消解工具理性對精神生活的扼殺,是一種消極的主動抗爭;而虛無主義則是對價值理性的被動放棄,以適應工具理性的侵蝕,它的特點在於呈現出集體無意識或者無能為力,按照哲學家海德格爾的說法就是:虛無主義把存在縮減至純粹的價值。犬儒主義按照英國哲學家提摩太·貝維斯的說法,是指採取一種玩世不恭、憤世嫉俗的傾向,即遁入孤獨和內在之中,以缺乏本真為理由而放棄政見。現代犬儒主義是一種幻滅的處境,可能帶著唯美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氣質而重現江湖。犬儒主義的精神氣質很混雜,既有主動的反抗又有無奈的適應。這三種思潮的出現都在明確暗示時代的精神生活處於崩潰之中。對於社會發展程度高度異質性的中國而言,這種狀況對於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圖像的摧毀作用就尤為強大。反觀中國這些年的發展,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物質性進步,通過推行工具理性的計算,把人們的目光從不可見的世界轉向了可見的世界;另一方面,與人的存在狀態有關的價值理性,如公平、正義、平等、自由、尊嚴等內涵被無情省略,整個社會在贏得世界的同時卻失去了心靈,勞動,在成就社會進步的當口,也在無情地造就越來越大的相對貧困人口,整個社會被更加嚴密地擠壓成一個整體,每一個個體在巨大的體制面前都是渺小的。德國哲學家奧伊肯曾在上個世紀之初指出:勞動的勝利竟會意味著一種生命力的降低,一種責任感的削弱,以及必然產生的一種精神生活的貧乏。這是奧伊肯對上個世紀初人類精神生活的診斷,而這種狀況的當代版本就是我們當下遭遇的現實。不客氣地說,在勞動與心靈的衝突中,生活被撕裂了,意義與目標徹底丟失,我們處於一種無所適從的不安境地。為了簡化論述,依據上述標準,我們可以對於中國社會各階層的精神生活圖像進行一些簡單的梳理。權貴階層以及少數精英奉行犬儒主義與虛無主義;知識階層流行頹廢主義與犬儒主義;而廣大中下階層則是茫然地踐行著虛無主義的理論旨趣,這種模式在中國的極端表現形式就是拜金主義。這種精神生活圖像的犬牙交錯狀態,決定了中國當下的社會運行是高成本的,人群之間缺少基於精神生活高度一致性所產生的信任基礎,導致所有的政策運行都是低效的。社會產生衝突的接觸面過多,人群精神生活的撕裂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必將產生整體社會生活的斷裂。這種徵兆在長期利益分配不公的背景下,已經很明顯地凸現出來,並有被放大的可能。基於上述分析,重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圖像就是當下的首要任務。而重建任務的主要路徑在於從可見世界入手,改善分配不公,踐行諸多與存在狀態有關的價值理性原則,通過制度性努力,使整個社會走向同質化,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共同富裕。同質化的生活也將產生同質化的社會,同質化的社會必將產生趨同的精神生活圖像,至少減少精神生活圖像的分裂狀態,從而降低社會運行的阻力與風險成本,形成一種主導的精神生活圖像,這樣,政策的效率與社會運行的成本都將得到大幅度改善。一個健康的社會在收穫物質成果的同時,也將極力促進整個共同體對於心靈的收穫。如果在進步的途中,我們既沒有收穫物質成果,也沒有收穫心靈,那麼我們的社會與個人都輸了。中國人精神生活圖像的重構就請從物質成果的公平分配開始吧!(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科學時報》 (2010-7-23 A3 周末評論)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