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語言系統的形成,是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人與人之間需要交流,產生了了語言、文字。

一種語言的覆蓋率大小有政治強推和自然融合兩種原因。英語,漢語普通話就屬於政治力量介入使得使用範圍廣。但是方言是沒有政治力量去強行推廣的。使用範圍大小取決於區域內人們的交流頻繁度,融入、吸收其他文化的意願。更願意融入、吸收身邊不同文化的地區更容易形成一致性較強的語言文化。最終形成一種強大的語言系統,產生一種強大的合力,並且不斷影響周邊地區。這種地區更具有包容土壤。

當然也會因為自身語言系統發展太強大而使外來語言處於弱勢地位。成都和重慶為例,雖然現在工作中使用普通話的挺多,但是在生活中當地人是不願意講普通話的,因為橫跨幾十上百萬平方公里的範圍用方言溝通無障礙,反而是其他語言區的人來了主動學會了四川話。這會給人一種當地人不接受外來東西的錯覺,其實不然,之所以能形成這麼強的語言區恰恰就是因為願意被吸收、被融入。至少我在成都街頭不會聽到當地人議論外地人的是是非非。而在其他語言區就很容易聽到當地人對外地人的嫌棄之意。這是因為文化上高度統一高度一致,大家都是一樣的,沒有文化歧視鏈產生的環境。

而語言雜亂地區呢?千百年來居住在一片區域,卻各自有各自的語言系統,所謂「十里不同音」,這是因為當地合力差,互相不願意吸收對方文化,也不願意融入對方文化。各自為政,互不融合,這不正是觀點狹隘排斥不同文化的表現嗎?

當然到了今天人口快速流動,語言雜亂地區因為語言環境的原因更迫切需要一種通用語言來實現和周邊的交流,這些地區的普通話普及率要好於方言統一性高的地區。普通話普及率高也並不能說明他們更包容。就是因為不夠包容,導致他們沒有形成強大的語言系統,普通話的使用頻率遠高於方言系統強大的地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