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次談到了丟失的三十年,也即1989到今年2019這整個平成時代,而這三十年的日本國內的低迷與停滯都可以歸溯到起始的經濟泡沫時期。

日本經濟泡沫時期,一般指的是1986年到1991年左右,在平成初年的1989年達到頂峰。當時蘇聯和美國在進行軍備競賽,歐洲高失業率及東歐民主化,拉美產業升級不佳面臨中高收入陷阱,東方某大國的大學裡從此多了軍訓。相比之下,日本經濟和政治良好,在戰後30年內成功實現了高度經濟增長,未來被認為是日本的時代。

而日本國內,從1985年廣場協議,迫於美國政治壓力去解決日美貿易不均衡,而被迫實行的日元增值。在政治的保證下,大量國際資本湧入日本,而80年代以後日本企業經營利潤不再增長但積攢了大量資本,再加上作為應對日元升值對日本出口產業的打擊而實行金融緩和政策,市場上產生了大量的流通資金。

在這樣的內外形勢下日本國內產生了投機熱潮,房地產,股市,高爾夫球場會員權,都成了炒作的對象。而日本政府在前川報告中制定的擴大內需、公共投資,也竟然都集中在與房產相關的公路橋樑、港灣地域開發,、旅遊度假國民福祉設施上。87年之後,投機活動波及所有產業,製造業的企業紛紛成立理財部專門負責投資,幾乎所有的大企業都參與。而銀行利率的調低也促使個人參與投機,主婦們都紛紛湧入證券點,而日本政府也懂得讀國家的空氣,打著「新時代的股市應賦予廣大國民公平購入機會」,仿照歐美為政府廋身把國企的日本電氣通信公司NTT民營化,規定這第一支凡間降下的優質官營股,民眾憑身份證件一人一股。而這支國民之股上市兩個月後市值接近日本一年的gdp,三個月後達到3500億美元,超過美孚石油成為世界第一大股,幾乎相當於西德一個國家的股市規模。

而此時以製造業為主的日本實體經濟正因日元升值而處境艱難,豐田等部分優質企業除了提高生產率、工廠轉移等挺過困境,而本來競爭力就不高且從80年代初就無法實現利潤增長的企業,同時還面臨這東南亞國家的越來越強勢的競爭,泡沫繁榮期失業率就已經在不斷上升。虛假的夢總有破碎的時候,1989年,三重野康不顧大藏省反對5次加息主動戳破泡沫,次年一月日經指數一日暴跌70%。股市泡沫,房地產泡沫紛紛破碎,從大量不急脫身的新手成為了「套牢族」,房地產公司,證券公司等紛紛破產,大型銀行即使有政府扶持,拖到90年代後半期後也紛紛破產。從此之後,便是日本迷失的十年,迷失的二十年,終於到今天,迷失的三十年。

2

經濟泡沫的產生有很多原因,80年代後日本也實現金融自由化後國際投資資本的影響,日本實體經濟本身所面臨的的美國技術限制和東南亞韓國的追趕,85年之後包含政府在內的整體國民的投機慾望,局限於凱恩斯經濟學而對經濟全球化現狀缺乏與時俱進的認識等等。但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因素,恐怕還是1985年廣場協議時迫於美國壓力,為了解決日美貿易不均衡的日元升值決策。

而日美貿易的關係要從戰後(1945)年說起。對於戰後的日本而言,美國不僅是一個安全保護者,同時也是一個經濟庇護者。50年代,日本在美國的庇護下,才得以打破二戰時西歐敵對國的阻撓,回歸到國際貿易體制中。並且,還率先對日本開放市場。而美國自己的算盤則是,一,日本早日自立以減輕美國負擔,二,作為美國對抗社會主義陣營的前沿陣地。

但日本卻很好地把握機會,利用美國的援助和戰前的技術積累迅速地實現復興。1958年美國的人均收入是2361美元,日本是324美元,只有大概八分之一。而到了1992年時,美國為2萬3700美元,日本為3萬400美元。日美經濟規模的比例也從15比1下降到1.6比1,美國經濟佔世界比例從二戰後的45%下降到92年的25%,而日本則從幾乎為0上升到15%。

在這個日本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在不同時期發生了不同產業的經濟摩擦。

1955-1966年,日本在美國的庇護下,對美大量輸出毛巾等纖維品,金屬餐具、摺疊傘等雜貨類商品,此時的經濟摩擦通過美國給日本制定自主規制解決。

1968-1972年,日本經常收支開始成為黑字,日美之間關於纖維品的長期交涉開始。此時的纖維業界認為輸出限制關乎其死活而強烈抵抗,終於1971年的石油危機時達成協議。

1976年-1978年,擺脫石油危機後,日本的經常收支又開始實現黑字,輸出品中家電,特殊鋼等工業品,輸入品中牛肉、橙子等農業品成為摩擦的中心。

1980年之後,日本的汽車製造業開始興起,汽車、工業機床、半導體等,摩擦的重心轉到機械工業,電子器械工業製品和高科技製品上。

1983年之後,日美局部的貿易摩擦轉化成經濟摩擦。日美交涉的內容從特定商品擴展到了內需擴大、公共投資、匯率政策等經濟政策。

80年代末期冷戰結束之後,失去其戰略意義的日本這時成為了,繼蘇聯之後的美國的新威脅。

3

而這伴隨著日本產業升級不斷變化的貿易、經濟摩擦中,最有決定性影響的還是80年代,具體而言85年到經濟泡沫破裂之時的歷史。前不久東芝為了彌補核電站的虧損而賣掉的半導體業務,就曾是半導體摩擦的中心。87年美國以東芝向蘇聯提供與攻擊性核潛艇推進器的靜粛性相關的機床與相關裝置制裁東芝,最終逮捕了東芝機械鑄造部部長林隆二和機床事業部部長谷村弘明,分別判處二人 10 個月和 1 年的有期徒刑,東芝機械公司社長飯村和雄引咎辭職,東芝董事長佐波正一和總經理杉一郎宣布辭職。而維基百科裡這樣提示到:

アメリカ國防総省が監修した雑誌によると、ソ連潛水艦の靜粛性が向上したのは1979年以降であって、これは工作機械が輸出されるより前のことである。

譯:

根據美國國防總部監製的雜誌,蘇聯潛艇的靜肅性得到提高在1979年之後出現,這是工作機床輸出之前的事。

而關於日美貿易摩擦,美國試圖通過日元升值來解決日美貿易不均衡的問題,當時深陷其中的日本經濟學者小宮隆太郎在《貿易黑字?赤字的經濟學》中這樣總結到:

一、私には、第一に、日本の黒字削減の要求と一方的な市場開放の要求、あるいはもう少し正確に言うならばその背後にある考え方が、はなはだ不條理、理不盡に思われてならない。

對我而言,對日本的黑字消減的要求,與另一方面市場開放的要求,或者更準確地說這背後的思考方式,是非常不合理的。

二、日米の経常収支不均衡をめぐる議論は、経済學的に見て初歩的な間違いに満ち満ちているように思われる。日米経済摩擦に関する議論は「愚かさ」、ナンセンスに満ち満ちている、と私は思う。

關於日美經常收支不均衡的議論,從經濟學來看充滿了初步的錯誤。日美經濟摩擦之間的議論是愚蠢的,充滿了荒謬。

三、私は決して著しくナショナリズティックではなく、むしろ國際派であると自負しているが、日本に対する誤解?偏見?悪意に基づいて、國際社會の中で日本あるいは日本人が不當に批判?非難されるのは私にとって我慢がならない。

我絕不是一個民族主義者,甚至一直以國際派自負,但我無法忍受國際社會中,基於對日本偏見的批評和責難。

這次寫的已經比較多了,一和二的內容接下來慢慢展開,先說說三。想必很多有國外生活經驗的人,對三應該都有同感。出國前以世界人自稱,倡導著人人平等,自由博愛,而當試圖融入到一個陌生的國度時,卻發現現實卻讓自己近乎失語。這些美好的理念不是沒有可能,它只在有共同價值觀的人群中的某些生活層面,才成為可能。更為普遍的是,基於盲信與狹隘的偏見,於是乎,便出國後便愛國了。但聽說日本人之間,東京的嘲笑大阪的沒有素質,京都的鄙視東京沒有文化,估計日本人離開家鄉後也都愛省了。還是仙台出身好,反正到哪自己都是最下層的農民工,心態永遠都不會崩。


(今天太晚就不配圖了……)

下篇具體寫貿易摩擦中的具體細節,與不同立場的當局者的經歷與觀點,這段80年代的歷史估計會寫很久,敬請期待,與歡迎擴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