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一所大學,你需要幾步?

二十一世紀以前,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因爲幾乎沒有人能 “完整的” 瞭解一所大學,答案可能是五步,十步,甚至五十步。

留學圈自媒體高速發展的今天,這個答案可以縮減到一步——打開留學公衆號底端欄,美國 Top 50 大學簡介這樣的字眼就擺在醒目的位置上。

但是等等,這就是答案嗎?信息獲取變得快捷之後,信息不對稱就被打破了嗎?

你真的能只用一步,就瞭解一所大學嗎?

作者:李東海

原創:Mirror 微申

在信息的海洋裏作繭自縛

作爲一個互聯網原住民,我常對中文互聯網的發展嘖嘖稱奇。

十年前,微信還不存在。十年後,我一週使用微信近 30 小時,這個 APP 幾乎承載了我工作和生活中所有的需求。

十年前,小學課本里寫着,“二十一世紀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十年後,我在天涯海角都能收到 4G 網絡傳來的過載量級信息,離世界越來越遠。

抱薪取火

在互聯網時代,隨着技術手段的更迭,留學相關信息在不同時間有着不同的特徵。

二十年前,路由器和撥號上網是 PC 電腦接入世界的唯一方法。本科留美人羣遠沒有現在 15 萬之衆,無法形成有效的互聯溝通,大家只能各自爲戰。移民的親戚朋友和歸國的華裔是學生和家長了解異國升學信息的唯二渠道,本科學生大多處於信息的荒原。本科網課代修www.baydue.com

以 2006 年爲分水嶺,赴美接受教育的中國學生數量開始以年均 20% 的速度暴漲,並在 2010 年突破十萬。民辦國際高中和公立高中的國際班如雨後春筍,逐漸滿足了二三線城市中產家庭的留學教育需求。

這是自媒體崛起的前夜,大城市的留學中介依然壟斷着信息解釋權。家長主導的留學規劃、畸形的競價機制和法律缺位的監管使得留學家庭獲取信息的代價水漲船高。彼時,自主進行申請信息收集在學生羣體裏並不是一個流行的概念,不同地區學生之間沒有合適的社羣工具實現大規模交流和互聯互通。

終於,微信來了。

從 2015 年第一批收割增量市場紅利的留學新聞自媒體,到現在提供選校講座、考培課程和學習筆記的各類公衆號,「本科留學」 這件事情的解釋權逐漸從位於中關村大辦公室內的少數人讓渡到了一羣尚在象牙塔裏奮筆疾書的學生手中。全球各地的本科留美學生找到了屬於自己傳遞信息的公共平臺,也找到了聯繫彼此的載體。

幾個頭部自媒體在大中華地區的留學生羣體裏人盡皆知,被奉爲新時代裏盜火的普羅米修斯,敢同老牌資本集團爭高下,不向既得利益者讓半分。在他們的講座羣裏,北到松花江,東到白令海峽,五六種課程體系下的學生操着幾十種不同口音的英語和普通話打成一片。

以火圍城

和十年前相比,留學生能以更低成本獲得更多信息,這樣的便利填平了一些人走向心儀學校路上的坎。我自己也感恩於這些踏出前路的前輩爲了後來人的貢獻。畢竟沒有他們,我也無從獲取很多我在國內無法觸及的信息和資源。但同時,我感到警惕。

在便捷、有趣、可讀性高的推送和 Vlog 背後,信息不對稱的癥結依然沒有改變。

第一,留學圈自媒體提供的經驗類信息和二十年前的中介別無二致,都是基於個體的主觀體驗。人本的視角確實能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解讀學校,但是其本質含有的不客觀性極大程度影響了參考價值。

基於學生人本的就學體驗、官方網站上大段的第三人稱文字,都是對於學校的側寫,每一種說辭都會帶有基於個人經驗的主觀感受。在這二十年裏,最大的進步也不過是從成年人視角切換回了學生視角,更加 relatable , 也更加容易讓人放棄思考。

而 “主觀” 意味着,就算你就讀,也可能得不到同樣的體驗。就像網紅店裏的榴蓮班戟,有人討厭它濃郁的氣味,有的人喜歡。

第二,市場教育的指導方針沒有變。歸根結底,教育還是一門生意,需要通過壟斷信息及信息解釋權獲取用戶對自身產品的信任,以提高高淨值業務的轉化率和客單價,獲得讓自己生存下去的商業利益。

或是高昂簽約費,或是某個家長圈子裏的口碑,或是遞給 VP 的財報上領跑市場的推文打開率和營收。任何商業行爲都是逐利,並且應該是逐利的,啓發民智從來就不是其責任或目的。

就拿 “將死的” 百度舉例,互聯網早已不再互聯。以打破信息壟斷起家的互聯網巨頭們,無不想成爲下一個時代的權威壟斷。

百度裏找不到淘寶的鏈接,微信裏也沒有抖音的轉發,TMD 想奪走 BAT 頭把交椅。四海之內無閒田,每個公司的核心業務都經過無數優化,月活用戶數以億計。六家公司都想成爲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這就意味着,最後的商業底線,尤爲重要。但在商業的世界裏,教育和醫療這種具有普惠性底色的產品本身就最難平衡自身利益訴求和普度衆生的志趣理想。如何處理這樣的矛盾,是永恆的問題。

從一百步到一步,信息攝取變得方便快捷是事實,但其主觀評論和商業利益的核心依然沒有改變。在這個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看似少走了九十九步,實則仍在原地打轉。

玩火自焚

傳播方式的死板並不是信息不對稱的唯一原因,獲取信息者對於 “嗟來之食” 的偏愛也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當前的局面。

相比勞神費力的 Quora、晦澀難懂的英文甚至拉丁文、低聲下氣的聯繫各種在讀學生和校友,這些通俗易懂的中文信息誰不愛呢?中介老師和學長學姐用「親身經歷」、「權威解讀」給自己背書,有多少人就此停手,主動讓渡整合信息、獨立思考的機會。

懶惰是最普遍的人性,在被自媒體提供便利的同時,我們逐漸沉浸在這種便捷的信息獲取方式裏。

我們收藏了各大公衆號整合的校園簡介,關注了不同機構推出的選校程序。我們在 YouTube 和 bilibili 上輸入大學的名字,津津有味的觀賞着博主們的校園生活。這沒有錯,但,這就是了解一所學校要做的全部嗎?

我並不是呼籲大家一定要去谷歌全英搜索有關學校的問題,我們也沒有必要去啃三百多頁的校園簡介。但我想說的是,請儘可能拓寬了解學校的維度,不要做自己的篩選算法,限制自己。在感激地收下前輩帶來的訊息同時,自己一定還要對此進行思考,形成屬於你的選校參考。

拿朋友圈舉例,我的朋友圈經常充斥着許多 “無關信息” :某個朋友去馬達加斯加旅行了,很久沒見的姐姐和她閨蜜去網紅店喝了下午茶,動漫圈的朋友在約漫展面基…… 久而久之,我疲於日均幾百條的更新,開始屏蔽一些朋友。

這很簡單,我只需要動動手指,到設置裏勾選「不看 TA 的動態」就好。我開始以篩選屏蔽對象爲樂,可是當屏蔽列表從個位數上升到百位數以後,我才驚覺自己的信息流裏出了問題:

我已經很久沒有看到最親密的朋友之外的生活,也很少看到和我立場不同的人對於身邊大事的看法了。

作爲一名出國學生黨,我讀過很多強調批判性思維的文章,我學習的統計知識無時無刻不在提醒着我樣本偏差的力量,我也明白「信息」在潛移默化中對閱讀者的影響之大。可我還是中招了。我讓自己接受新事物的方式變得快速而舒適,不需要更多的思考。

火中取栗

信息不對稱並不會被消解,這是客觀事實。但是處於角力場下方的學生,不能一味做韭菜。

分享一個我自己的故事。

移動端新聞分發應用剛剛開始風行的時候,我用過很長一段時間 Zaker。但後來,我發現 Zaker 推薦算法推送的 feed flow 太過淺顯,人工整合和推送的時間相對落後,推薦化算法還會對信息流有所限制,這些沒有辦法滿足我對新聞時效性和深度閱讀的需求。於是我放棄了使用這個類型的應用,回到門戶網站,自己進行新聞閱讀內容的篩選和整合。

我們作爲社會的一份子,自媒體時代的一份子,終生都無法逃避信息的限制。既然無法改變現狀,那麼只能提升自我防禦機制。

首先,區分信息和觀點。

Information 和 opinion 不同,若混淆兩者,會對我們的視聽理解產生很大影響。觀點帶有一定的誘導性和侷限性,因此人們在生活中很容易被其所迷惑。A 君洋洋得意於自己對國際局勢的獨立思考,但轉頭就因爲好兄弟對某學校的吐槽而改變選校計劃,把該大學移出 school list, 類似的情況比比皆是。

其次,兼聽則明。

對於同一件事,不同的媒體傳遞出來的信息也各不相同。事件的任何特徵都有可能是其發生的決定性因素,片面瞭解信息會干擾我們對一件事情的真實理解。當看到熱點時,多找不同立場、不同視角的媒體報道,才能瞭解事情全貌。

最後,永遠保持警惕。

“我們總是希望我們喜歡的人是對的,這就是爲什麼受人歡迎的人都是蠢蛋。” 即使 Rich Sanchez 在大部分情況下都只有神棍語錄,我還是找出了一個很有道理的點子。對任何外部信息都要保持警惕,永遠不要被帶着跑,或者成爲一顆棋子。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被淹沒在消息的海洋。願你有船,亦有躲避暗礁的機敏。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